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

2024-06-03李璇

当代音乐 2024年5期
关键词:演唱处理艺术特征艺术歌曲

李璇

[摘 要] 《大江东去》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青主根据宋代文人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被视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篇之作。这首歌曲成功地将西方声乐体裁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结合,并借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形象表达出了苏轼词中豪迈的气势和怀古之情,全曲旋律质朴、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風采。文章从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入手,继而对歌曲的曲式结构、伴奏和旋律进行了分析,且进一步探究了该作品的演唱处理以及情感表达,希望能够为演唱者准确把握整首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情感基调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艺术特征;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41-03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声乐体裁,是对西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流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称。其艺术特点是一般采用著名的文学和诗歌作品为歌词,曲调的表现力非常强,钢琴伴奏在其中具有着重要作用,与演唱相辅相成。另外,艺术歌曲非常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以及在演唱方面难度较高,需要演唱者深厚的演唱功底。著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由音乐家青主作曲,歌词选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作品在创作上深受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影响,又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会与贯通,开创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先河,至今依然是声乐专业学习中特别是男中音必学的重要曲目之一,也在音乐会演出中经久不衰,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作品介绍

(一)词曲作者简介

青主(1893—1959),广东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原名廖尚果,笔名黎青、青主。早年赴德国留学,期间学习了多种乐器和作曲理论。曾积极参与革命运动,热心于政治。1927年时因参加广州起义遭到通缉,于是改名为青主,前往上海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还开办了一家书店。之后青主收到萧友梅邀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工作,成为音专季刊《乐艺》和校刊《音》的主编。青主曾发表过有关音乐美学方面的书籍《乐话》和《音乐通论》,其中提出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你要知道什么是西方,你还需要向西方乞灵”等著名观点,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出版过歌集《清歌集》,创作了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青主一直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于1959年在上海病逝。

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士(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皆属“唐宋八大家”,父子三人均文采斐然,被世人合称为“三苏”。苏轼一生著述颇丰,在诗、词、书、画、乐等多个文学艺术领域方面成就斐然,极具天赋,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开创了豪放词派,风格不拘格律,颇具浪漫色彩,与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苏辛”。在书法方面,苏轼尤为擅长楷书和行书,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为“宋四家”。此外,苏轼还具有极高的音乐造诣。苏轼年少成名,但由于政见不合的党派之争和个人性格等原因,在仕途上并不很顺利,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几次遭遇贬谪,但他始终初心不改,心系百姓和国家,得意时与民同乐,落魄时也能够怡然自乐,最后在岭南渡海北归的途中病逝于常州,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二)词曲创作背景

歌曲《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期间,但1930年时才在上海公开出版,这首作品一经出版便在音乐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一直被广泛传唱。青主为这部作品撰写了一篇文章《作者的话》,回忆了歌曲的创作缘由。其中提到,他的创作灵感与朋友间的聚会有关,1920年夏,青主与朋友一起在狂风骤雨中泛舟湖上,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振奋[1]。回去之后的青主,夜晚久久不能入睡,听着窗外呼啸的风雨声,《大江东去》这首作品的最初创作动机也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第二天早饭后青主就坐在钢琴前,将昨夜得来的动机和苏东坡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略作修改后跃于笔下,创作出了一首经典之作。青主之所以选择以苏轼的词来谱曲,是因为二者在经历上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二人都是胸怀大志之人,空有满腔爱国热情,却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无法完全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大江东去》的歌词选自苏轼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创作于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正处于他人生的失意阶段。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台官员弹劾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后,苏轼以代罪之身被贬至湖北黄州。在黄州西北方向,有一处因山麓突出,石头鲜红所以被人们命名为赤壁的地方,公元1082年,苏轼来到此处,祖国的大好河山,勾起了他心中万般思绪。他回想当年赤壁之战中周瑜大破曹军的英勇事迹,又联想到自己老大无成,壮志未酬的感慨,便写下了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风格豪迈洒脱,又不失细腻柔情,其中倾诉了苏轼的豪情壮志,也表达了他对成败皆空和世事变迁的感叹,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

二、《大江东去》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分析

《大江东去》的歌词在结构上分为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受西方作曲技法尤其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青主将歌曲结构设置为加尾声的单二部曲式,正与词的结构相互呼应。《大江东去》全曲一共有53个小节,主调性为e小调,节拍是4/4拍[2]。

乐段A(1—22)是一个非方整性乐段,由4个乐句加间奏组成。歌曲开始是弱起小节,无任何引子和前奏,且作曲家在谱面上标注的力度是f,标示着力度为强,一开始便由强拍进入,紧接着的是旋律四度跳进,力度也由强渐弱,仿佛江水的奔腾汹涌。从b乐句(5—8)开始,作品调性改变,从e小调转入至g小调,属于近关系转调,与前一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开了对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古战场的追忆场景。随后是作曲家巧妙设计的间奏部分(9—14),间奏部分短暂离调至了降B大调,伴奏织体以柱式和弦为主,其中标注了很多的强音记号和连续运用的十六分音符,好似歌词中描绘的惊涛拍岸的壮阔景观。间奏结束后,乐句c(15—20)和乐句d(21—22)的调性转回到e小调,与开头处相呼应,又为下一段作了铺垫,将音乐情绪推至高潮后该乐段结束。

乐段B(23—42)也是一个非方整性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这段主要描绘了三国名将周瑜的英雄事迹,音乐变得更加抒情,歌曲的旋律性随之增强,以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主,伴奏织体也变为了三连音的琶音进行。调性由小调变成E大调,风格变得明朗。尾声部分(43—53)只有短短的三个乐句,调式回归到了主调性e小调,体现了首尾呼应,这一部分运用了较多休止符,出现了整小节的休止。

(二)伴奏分析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艺术歌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生动地表现词中的壮丽景色和古战场“赤壁之战”,也为了更好宣泄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青主在编配钢琴伴奏时运用了很多独特的动机,如第一乐段中的间奏是类似于滔滔江水的动机,尾声部分中梦境的动机,钢琴伴奏一直随着歌词和音乐情绪的转变而变化。

青主在歌曲的几处地方都采用了柱式和弦的运用。首先是歌曲开始处,钢琴伴奏是与人声演唱同时进行的,青主在此处运用了柱式和弦,为听者营造了一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形象和慷慨激昂的音乐气氛,也为全曲奠定了感情基调。随后是间奏部分,连续柱式和弦的运用展现出了长江雄浑、磅礴的气势,也推动了音乐情绪上的递进。乐段B中歌曲旋律的歌唱性极大增强,为了凸显作品的抒情性,青主采用了琶音加三连音的伴奏音型,一般情况下,琶音的伴奏织体多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呈现,但青主运用了三连音式的琶音织体,可以理解为江面上流动的江水,也让音乐变得更加流动,更加起伏[3]。最后的尾声部分钢琴伴奏则是分解和弦式的,使得结尾处更加悠长抒情。总之,《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以简洁、层次感丰富为特点,与歌曲旋律结合得恰到好处。

(三)旋律分析

这首歌曲中青主创造性地运用了接近于宣叙调式的念白和抒情性咏叹相结合的旋律音调。乐段A(1—22)主要描绘了古战场“赤壁之战”的场景和长江的宏伟景象,发出了对世事无常、英雄不再的感叹。歌曲开始处出现了向上的四度大跳,且由强拍进入,到了“浪淘尽”处,力度减弱,旋律也由高至低,形象地描绘出了江水冲击岸边又回落的情景。之后的“千古风流人物”,旋律持续下行并作了渐弱处理,似在回想历史中的无数英雄豪杰。乐句b(5—8)的前两小节出现了几次休止符,旋律变化平稳,是一字一音式的旋律进行。间奏部分(9—14)的节奏较为紧密,旋律出现了四次重复,音区从低到高,演奏的力度一次比一次更强,极大地渲染了音乐气氛。乐句c(15—20)和d(21—22)也使用了较多休止符,歌词“卷起千堆雪”处重复了两次,但旋律没有改变,只音域和演唱力度有所变化。

乐段B(23—42)主要追想了周公瑾的英雄事迹。为了更好地表达抒情,音乐的旋律性极大增强,节奏也有所舒缓,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音域集中在中音区。乐句e(23—29)以两个顺分节奏来展开作者的遥想,乐句f(30—35)中旋律出现了连续的三度跳进,最后级进到此句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F,力度也最强,很好地表现出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武形象。到了乐句e(36—24)处,作者开始回到现实中来,旋律先级进下行后又向上作了五度大跳,随后又级进上行和下行,营造出回荡似的音响效果,最后从“早”开始连续两个三度小跳之后到“发”字,似乎在诉说着作者人未老但头先白的无奈。

最后的尾声部分,两句话的强弱对比明显。刚开始的旋律较为深沉,“人生如梦”短短四个字的歌词,青主却用了大量的篇幅,聲音若有若无,体现出青主对当时国内社会现状的无奈和人生的思索,随后曲调变得高昂起来,与之前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但这也正表现出了词作者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告诫人们要坦然面对人生逆境,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大江东去》的演唱处理

(一)演唱技巧

一般说来,艺术歌曲的演唱是非常考验演唱者功底的。艺术歌曲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其演唱既需要歌者有坚实的演唱技巧作为支撑,又需要歌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理解并进一步掌握歌词背后的深度表达。《大江东去》作为艺术歌曲,毫无疑问是一首难度较大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了力度和速度上的转变,旋律中出现的跳进和休止,不同音乐段落上面音色的转变、咬字的处理、高音的演唱和气息的运用等方面。

歌曲的第一句是强拍进入,人声和钢琴同时起音,这就要求演唱者与钢琴伴奏之间紧密配合,提前做好歌唱的准备,迅速进入到演唱状态,情绪要饱满,声音要有力,还要注意对气息的控制。科学的呼吸方法是演唱好歌曲的关键。作品当中出现了多次休止符,例如A乐段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和尾声部分的“人生如梦”等处。演唱这些地方时,要注意不能来回换气,要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做到声乐演唱中的声断气不断,应当完整演唱整句话后再进行气息的变换,以及在每个休止符出现的地方都需要注意和钢伴之间的配合。间奏部分的设计独具特色,这个时候要注意沉浸在音乐当中,不能把间奏当作是休息。乐段B的开始处谱面上标注了如歌的行板,所以演唱中的抒情性十分关键。乐句f(30—35)处出现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速度很快,加之起伏不断,容易唱成断音,所以这个地方对气息的把握尤其重要。还有中文歌曲在咬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虽然青主在谱写《大江东去》时,借鉴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有意识地淡化了中国声乐作品中声韵的规律要求,更加注重对词意境的表达,但是在咬字吐字方面也要清晰,干净利落,字正腔圆,注意字尾的归韵[4]。

另外,歌曲中出现了多次演唱力度的转变和高低音区的转换,演唱这些地方时演唱者要注意保持演唱位置的统一和气息的流畅性,还要注意演唱的音色和音乐情绪的变化,腰腹处一定要有足够的支撑,保持腔体内部兴奋的状态和喉部的稳定,越是到低音和弱音的地方,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

(二)情感表达

情感是联系歌者与听众的桥梁。歌曲《大江东去》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较为深沉、庄严的,同时又具有着英雄气概。这首歌曲根据歌词内容在结构上明显的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描绘写景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演唱该部分时演唱者要将自己带入特定的场景中去,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演唱,想象奔腾汹涌的滚滚长江水,想象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唱出作品中呈现的豪迈之情。第二部分曲风转变,以叙事和抒情为主,曲调舒展柔情,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儒将周瑜既有佳人陪伴在侧,又年纪轻轻便建功立业的英姿形象。此外,在唱到“小乔初嫁了”时还可以带有些浪漫色彩。最后一部分的前半句像是一个人失意时的喃喃自语,发出了“人生如梦”的万千感慨,演唱音色要偏轻和,但之后又通过力度和音域的转变,借江月和酒让一切随风而去,表示对现实的不屈从,在演唱时要饱含激情、声音坚定,避免拖沓,带有洒脱的情感。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时要充分体会作品的不同段落中情绪的转变,准确把握演唱情绪的变化,通过歌声和演唱技巧完美地传达给听众。

结   语

音乐家青主创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这首歌曲非常富于表现力,成功地将西方声乐体裁与中国传统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中的佳作,为之后中国作曲家结合中西方音乐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中国作曲家挖掘传统文化进行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为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震亚.青主歌曲评介[J].音乐艺术,1991(04):22-31.

[2] 高锴.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 王沛.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处理[J].宿州学院学报,2018,33(08):83-87+106.

[4] 于洋.歌曲《大江东去》音乐分析与歌唱演绎[D].南京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庄   唯)

[收稿日期] 2023-11-19

[作者简介] 李 璇(2000—  ),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大连  116029)

猜你喜欢

演唱处理艺术特征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歌剧《木兰诗篇》之咏叹调《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