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扶贫路上》选段《来不及》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分析
2024-06-03夏杰
夏杰
[摘 要] 中国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原型,根据其真实事迹改编创作而成,表现了年轻一代扶贫干部为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该剧由田沁鑫担任导演与编剧,曲作者为武警文工团国家一级作曲家刘琦,并由国家一级编剧宋小明担任写词工作,是一部赞颂伟大扶贫精神的优秀作品。本文以《扶贫路上》选段《来不及》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来不及》的音乐创作与演唱处理。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给广大声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也希望能对中国传统民族歌剧的传承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来不及》;演唱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23-03
一、歌剧《扶贫路上》的作者简介及内容概述
(一)词曲作者简介
宋小明,195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就职于中国歌舞文工团,任国家一级编剧,从事音乐文字创作与节目策划相关工作。代表作品有创作歌曲《你是这样的人》、艺术歌曲《踏雪寻梅》音乐剧作品《梦幻刘三姐》等。
刘琦,军旅艺术家,武警文工团国家一级作曲家,主要代表作品有《永远的长征》《长路》《冷的铁索热的铁》等。
(二)《扶贫路上》故事梗概
歌剧《扶贫路上》讲述百坭村书记黄文秀、村党支部书记周昌国、村主任班智瑞及一众村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畏艰险,带领百坭村走向脱贫致富道路的故事。
(三)选段《来不及》简介
选段《来不及》是剧中优秀唱段之一,出现在剧中的第五幕。该歌曲是班智瑞得知黄文秀同志因公殉职后,怀着沉重的心情演唱的一首男高音咏叹调作品。这部作品表达了班智瑞对黄文秀书记未能看到百坭村的父老乡亲过上美好生活的惋惜,同时表达了班智瑞对黄文秀的思念之情,并决心沿着黄文秀的步伐在扶贫道路上继续前进。
二、选段《来不及》的音乐创作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来不及》这首作品全曲主要在A自然大调上进行,但发生了多次离调。前四个小节为前奏部分,以A大调的属和弦为主;5—20小节为第一部分,保持在A自然大调上;21—36为全曲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在27小节处出现短暂的离调;37—38是间奏部分;39—56为第三部分,与前两个部分形成对比,在46小节处出现离调;57—60为尾声部分。
曲式结构图如下:
1—4小节是前奏部分,以下行级进与柱式和弦为主,第三小节短暂离调至E自然大调,此部分最后以A大调的属和弦引入主题。
5—20小节是全曲的A部分,由两个乐句组成(8+8)。第一乐句是5—12小节,刻画了村主任班智瑞与黄文秀书记畅谈美好生活的画面,以叙述性为主。第11小节有向属方向离调的趋势。第二乐句是13—20小节,这一部分主旋律添加了切分音节奏,音区跨度较大。这一部分情绪递进上升“喊千声呦,我们的文秀你在哪里?”表达了班智瑞对黄文秀书记的不舍。
21—36小节是全曲的A`部分,这部分乐曲结构与A部分基本保持一致,结构形式较为规整。在27小节处开始向A大调的属和弦方向偏离。32小节处音区跨度较大,从小字二组的E跨越到小字二组的A,对黄文秀书记的思念之情达到了全曲之最。
37—38为间奏部分,此处向SⅡ方向进行离调,此部分出现新的材料:附点节奏型。
39—56为B乐段,从39小节开始出现了诸多休止符,力度也从f变为mp。整体情绪与A`乐段形成对比,班智瑞开始述说自己对书记的思念。45—48小节旋律层层递进,语气助词“啊”让班智瑞的情绪第二次抒发。在49—56小节处力度记号由原来的mp发展到ff,出现了纯四度的大跳并且加入重音记号,情绪彻底爆发。这部分班智瑞回忆起了黄文秀书记艰辛的奋斗历程,深刻的表达了对黄文秀的不舍与怀念。
57—60是全曲的尾声部分,情绪逐渐舒缓,同时与前面的材料相呼应,表达了对黄文秀的追思之情。
(二)钢琴伴奏分析
1.前奏意境创设
前奏是一首歌曲的开始,优秀的前奏可以刻画歌曲的主题思想,描绘意境,引领歌者将情绪带入全曲。该作品的前奏由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交织进行,整体给人一种平缓、规整的感觉,这样的音乐材料恰恰可以创设出悲痛、哀伤的音乐氛围,使得歌者能够更好地带入情绪。
2.音乐情绪推进手法
音乐情绪的推进手法在作品创作时不可或缺。这首作品在第20小节时情绪发生第一次推进,本次推进以左右手八分音符为主,编配手法较为保守。推进手法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全曲的第24小节,这里伴奏织体的选用与第一次形成了明显对比,右手先是使用连续八分音符,后改用紧密的十六分音符,先疏后密。而左手则是先密后疏。这样的交叉设计将全曲的音乐情绪推至高潮,为副歌做铺垫。第三次运用是在第24小节,推进手法较为常规,旋律进行与演唱部分相反,增强了戏剧张力。而32小节的推进手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左手的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呈波浪型级进,右手采用紧密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向上发展,情绪达到全曲的最高潮。
3.副歌部分织体变化
第21小节首次出现全曲的副歌,伴奏织体左手为分解和弦,右手是旋律的八度进行,加深了全曲的旋律感。第二次副歌出现是在第29小节,伴奏织体以颤音为主,相比较前两次的音乐材料,这里的情绪更为激动,音响效果也逐渐深沉。第三次的副歌伴奏织体采用柱式和弦。节奏型主要是三连音和大切分,通过和弦的上行发展将全曲的戏剧张力拉到最大,也是情绪最为激动的部分。
(二)歌唱语言分析
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化与音乐文化发生了巧妙的结合。《来不及》这首作品中,笔者将分析语气助词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歌唱语言的分析,帮助歌者更好的演唱。
笔者从语气助词的运用与[1]夸张的写作手法来分析歌唱语言。首先是语气助词:《来不及》的歌词采用记叙散文文学体裁结构,歌词整体通俗易懂。一些语气助词的加入能够帮助歌者准确的表达作品内容。如歌词“来不及”后都加入例如“啊”这个衬词,“喊千声”后加入“哟”。这样衬词可以充分表达剧中人物内心的无奈与悲伤。
而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极力地渲染,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有“夜空的星星落满地”“对着大河喊前声呦”,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体现班智瑞内心的悲痛。
(三)选段《来不及》的演唱处理分析
1.选段《来不及》的咬字处理
歌唱中的咬字至关重要,演唱者需要把握好咬字的“度”,咬字太重会显得生硬,咬字太松会含糊不清,影响作品的呈现。
选段《来不及》中的第一句歌词“来不及啊来不及”表达了班智瑞的迷茫,在得知黄文秀同志牺牲后尤为心痛,因此在演唱这部分时“i”母音要稍强“ai”则需要快速归韵;演唱“夜”字时,因该字为闭口音,演唱时需稍稍打开腔体,把该字贴入咽壁,让声音保持在腔体里进行;“可眼前天地好空虚”第一个字“可”是弱起,只有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需要快速归韵;“一跤摔在了泥巴里”后为一拍休止,咬字要稍重一点,快速完成归韵;“我们的文秀你在哪里”其中“在”字处于大切分的重音位置,因此咬字要稍重,给出一定的情绪爆发,突出班智瑞对黄文秀的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歌词“滚水香茶等你沏,新房的对联等你题,再叫你一声好书记,幸福的火塘等你嘘”中尾音结尾闭口音,如上述演唱“夜”时一致,需要保持腔体的统一,但必须咬住字头,嘴唇放松内部积极;两个“来不及”处于重拍位置且加上了重音记号,音高来到A,是情绪的爆发点。这里的“来”需要尽量往A母音上归,声音会更具穿透力;“暖暖的家庭等着你聚,丰收的锣鼓等着你起”这两句情绪归为平静,班智瑞想起幸福的画面,此段结束。
第三部分中存在大量的闭口音,同样需要咬住字头保持腔体;“我心中的几个字”的“中”这个字处于切分的强拍位置,演唱时要加重该字。“没讲给你听”中“没”这个字演唱时需微微抬起笑肌,做渐强处理,为后续做铺垫;“啊”这个字是情绪的一个爆发点,咬字要由轻到重,情绪做递进处理;“扶贫的路上多艰巨,青春的衣裙染血迹”中“巨、迹”为闭口音,要求自然的同时咬住字头。接着为全曲的第二次情绪爆发,两个“来不及”与前文提高的要求一致,声音厚实、流畅进行;最后一句“青春的文秀,我们想念你”咬字要轻,抒发思念之情。
这首咏叹调作品中高音区开口音闭口音都有,对于男高音的演唱要求较高,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才能完整的演唱全曲,演绎好剧中人物角色。
(二)选段《来不及》的气息处理
气息的训练在声乐学习时不可或缺,是歌唱的源泉与动力,流畅、连贯、稳定的旋律线条都是通过气息的控制。[2]沈湘说过“呼吸是巧劲儿,也是功夫”。这句话在声乐中同样受用,良好的气息如若没有加以控制,歌唱也不会有好效果。所以“气息的控制”在声乐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咏叹调《来不及》是A部分。音乐悠长,以宽松节奏型为主,这需要歌者演唱时保持均匀的流动感,根据情感的需要来控制声音的强弱。在第8小节流动性较强,需要做渐弱处理,这需要加强小腹的支撑感,反之则会出现旋律不流动、声音发虚的状况。
在25—33小节的副歌部分,出现了连续高音,这更加考验歌者气息的控制、横膈膜的支撑与腰部力量的加持。这里需要在中声区的基础上加强气息的压力,如此处理更能表现出班智瑞对黄文秀逝世的悲情。
《来不及》的第54小节为全曲的最高潮,两个连续的高音A将班智瑞的情感推动至顶峰。此处的演唱更考验歌者横膈膜的对抗、腰部力量的加持及腔体的打开。
(三)选段《来不及》的情感表达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优秀的声乐作品需要演唱者用心去体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及音乐内涵。只有歌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足够透彻,才能与听众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完美演绎《来不及》不仅需要高潮的演唱基础,还需要歌者在演唱前了解《扶贫路上》的全部内容,通过对剧情的解析将自己带入剧中角色中去,将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来不及》讲述了班智瑞对黄文秀书记逝世的悲痛,也表达了班智瑞对黄文秀书记未能见到百坭村完成脱贫而感到惋惜。所以《来不及》的主要感情基调是从惋惜、无奈过渡到悲愤。笔者在学习这首作品时,发现整曲“来不及”共出现十次,重复多次的使用会使情绪逐层递进,笔者抓住这个线索去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来不及啊来不及”到“我们的文秀你在哪里”,这段情感整体较为平缓,叙述性较强,这一段勾起了班智瑞的回忆,表现了其失去同事的无奈。从前奏部分开始演唱者就需酝酿情绪,随着钢琴的开始勾起回忆,前两个“来不及”要通过节奏上的变化来表现班智瑞情感上的变化,第一个“来不及”是急切,第二个“来不及”是感叹;“那晚我俩还在谈畅想”是班智瑞对美好回忆的憧憬,演唱时需要面带微笑,表现出幸福感。“可眼前天地好空虚”又将班智瑞拉回现实,面对黄文秀的离开,他是迷茫的,因此演唱时需要表达无奈的情绪。“我追着赶着找寻你呦,一脚摔在了泥巴里,对着大河喊千声呦,我们的文秀你在哪里”,这里表明黄文秀书记已经离开了大家,但依然去找寻她,希望得到回应,两声“呦”也表达了班智瑞的无奈。
第二段从“来不及啊,滚水香茶等你沏”到“丰收的锣鼓等着你起”,这段歌词中带有憧憬与惋惜。憧憬着黄文秀书记带来的胜利果实,为黄文秀书记未能看到这胜利果实而惋惜。这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来不及啊,滚水香茶等你沏、新房的对联等你题;来不及啊,再叫你一声好书记,幸福的火塘等你嘘”。表现黄文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亲力亲为,以及对黄文秀书记工作上的认可,这里演唱需要略带兴奋;“丰收的锣鼓等着你起”则需流露出无奈与感叹。
第三段中“再叫你一声好书记”到“青春的文秀,我们想念你”是全曲的最高潮。此段将班智瑞的悲伤全部转化至悲愤,情绪得到彻底爆发。此段表达了扶贫路上的艰难历程与黄文秀书记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一段中新材料出现,整体语气较重,强弱变化明显。“再叫你一声好书记,我心中的几个字,没讲给你听”表现了班智瑞对黄文秀书记工作的认可,但想说的话没来得及表达,只剩下无尽的痛苦,在这里演唱时要将情绪表达到位。高潮部分的两个来不及要形成反差,将思念之情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最后一句“青春的文秀,我们想念你”这里拍号发生了变化,尾声是全音符与mp的力度记号,因此在演唱速度上要减慢,力度上减弱,深情的完成全曲。
结 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从最开始的迷茫期过渡到现在已日渐成熟。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作为现阶段的作品,以“脱贫攻坚”为题材,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优秀事迹为蓝本,表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携手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伟大的时代精神。通过本文的撰写,本人意识到了民族歌剧的魅力及民族精神的伟大,黄文秀同志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秉持黄文秀精神,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友锋.谈夸张修辞手法的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7(15):9.
[2] 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8:16.
(责任编辑:庄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9
[作者简介] 夏 杰(2000— ),男,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南通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