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圆号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

2024-06-03何冠峰

当代音乐 2024年5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

[摘 要]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音乐审美感觉力和审美感知力的统称。目前高校圆号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审美感知”、缺乏圆号专业实践与观摩活动等问题制约了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和发展。基于此,需要从教师、学生以及平台三方面着手,增强专业教师的审美素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从感性认知、理性分析以及文化理解三重维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还可以通过搭建相关平台,从而在艺术实践与观摩中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

[关键词] 圆号教学;审美感知;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J6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1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级学校的美育工作,强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发挥美育的价值与作用,是进一步深化高校美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美育教学质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审美感知作为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圆号教学中能帮助学生丰富与深化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对圆号艺术作品及艺术活动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风格、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结构样式、神韵意境等感知与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音乐审美感知的内涵

(一)音乐审美感知的概念

审美感知指个体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而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1],是审美感觉力和审美知觉力的统称。

审美感觉力指的是对声音的感官印象,没有感觉力也就没有审美活动的发生,正如现代美学家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2]这里提到的结构指的就是审美经验。如,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必须做的就是用听觉这个感官直接聆听音乐,尽管不能一开始就对音乐的和声、调式、织体、音乐结构和意境意象等有较多理解和体验,但能在初步的倾听中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愉悦、哀伤等情感,虽然这只是来自感官上的初级审美反射,但却是更高级的审美感受的门户和基础。

审美知觉力是在审美感觉力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是对音乐形象主动选择的反映。可以说,审美感觉力是审美知觉力的基础,知觉力是感觉力的深入,二者在音乐审美经验中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综上可知,音乐审美感知的主要特征由审美对象(音乐作品)直接呈现于听觉感官,整体形象性和情感表现性这三大特点。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而获得对审美对象及其结构形式的整体映像和总体知觉,体现出音乐审美感知对音乐音响整体的艺术综合表现意义的特征。一方面,通过音乐审美感知,获得审美对象的形式美;另一方面,为音乐审美中的音乐想象、音乐情感和理解提供了前提,为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美和创造美奠定了基础[3]。

(二)高校圆号教学中审美感知培养的三重维度

雷默认为艺术教育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统地发展每位个体感知艺术作品和艺术内容的能力[4]。音乐审美感知的形成不仅需要对圆号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以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还要通过日常的积累获得全面的审美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将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审美信息纳入个人的感知当中,形成个人的审美基础和经验,从而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感知的敏锐度和广度[5],培养学生独立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由此可以将审美感知的培养分为三重维度:1.从感性认识的角度体会作品的情感美,通过直接的听觉感官获得纯粹的审美感性体验,在不断积累中,获得美的共鸣与心灵的愉悦,塑造自我主体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力,从而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2.从理性认识的角度体会作品的形式美。通过乐理、和声与曲式等音乐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对音乐作品的本体进行分析,准确把握音乐的结构与内涵,从单纯的听觉感官上的愉悦上升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3.从文化理解的角度体会作品的文化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感受不同时代国家和民族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感知到音乐作品的人文贡献与价值,并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三重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圆号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的基础。

二、高校圆号教学中影响审美感知的

主要因素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审美感知的培养,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感知培养。从以往的教学及各类型学生演奏会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走向也十分熟练,但在演奏过程中却略感僵硬,缺乏美感,或者说是缺乏一定的审美表现力,仿佛只是将谱面上的音符原封不动地吹出来,没有自己个人的思考,这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不足,缺乏对音乐的敏感度和广度的体现。究其根本,是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关注到学生的技法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这种教学过程,只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突显出圆号教学的魅力与价值。

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作为圆号演奏来说,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验过后,感知到作品的美感,再通过圆号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人感悟,进行二度创作传情达意的同时,也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然而在现实,往往是一堂专业课中学生吹奏,教师倾听,逐句逐段反复练习。音吹准了、旋律吹对了就过关,然后布置另一首曲子回去继续练习。这种机械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下意识认为机械性的练习便能掌握圆号这门乐器,将圆号课程视为只需能流畅吹完旋律就可完成的、枯燥的学习任务,从而体会不到演奏过程的乐趣,感知不到所演奏作品中的美感,逐渐磨灭掉学生学习圆号的热情。

(二)圆号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参差不齐

第一,学生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国内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同省份的考核标准不同,导致学校新生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技能较好,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欠缺,一部分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专业技能可能不如人意,此外,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是很多音乐专业学生的通病,导致对作品背后的文化理解不够,使得学生无法对圆号作品进行整体性感知。

第二,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圆号专业的学生都拥有童子功,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考学选择圆号,参加突击式短期集训,达到高校圆号专业的考核标准,相关艺术培训机构在集训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处于边缘地带甚至直接忽视,甚至出现学生只会吹而听不懂的情况。

(三)缺乏相应的圆号实践与观摩活动。

不同于声乐、钢琴、吉他、古筝等专业拥有众多的比赛和演出机会,圆号专业受众面较窄演出机会较少,国内相关的比赛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要么进入各级管乐团,要么进入某个乐队当中,这也使得大部分的圆号专业学生虽拥有娴熟的演奏技巧但严重缺乏实践经历,难以从所学知识与技能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此外,院校内虽经常组织各类型音乐讲座和演出活动,但都以声乐、钢琴等专业为主,偶尔几个管乐的活动也都被萨克斯、长笛等占去名额。导致圆管专业的学生只能埋头苦练、闭门造车,难以接触到国内外更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限制了他们对圆管艺术多样性的感知。

三、圆号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路径

(一)增强教师审美认知,提高圆号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作为教育的主体,圆号专业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要知道圆号教学并非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情感表达和艺术的交流。优秀的专业教师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艺术的引领者和情感的传递者。他们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融入教学之中,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首先,圆号专业教师需加强音乐美学和美育相关理论的学习,提升音乐审美素养和能力,弥补自身理论不足。同时,树立使命意识,提升自己的教师责任感与紧迫感,将美学知识和美学理论自觉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当中。其次,圆号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视角下的音乐学科文化事业和美学视角,是学生审美教学的重要基础。能促进学生在圆号演奏中体现美感和创造力,通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而在艺术实践中二度创造出更具个性化的音乐作品。摆脱传统的机械化和功利化教学模式,在自身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美学和美育观点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在感知到作品本身蕴含的美感的同时,不断探索,将机械化的练习转化为自觉地学习探求活动。

(二)三重维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审美感知,要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的同时,在审美的过程中将其放置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内涵,从而更好地感知、领悟到音乐作品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

首先,从感性认识角度体会作品的情感美。音乐是抒情的艺术,承载的是创作者的情感。脱离谱面内容,通过对不同圆号作品的欣赏,体会不同创作者的情感意蕴,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唤起情感共鸣,从而产生自己的感知,在遇到相同作品时能逐步将这种个人真实感悟融入演奏当中,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对作品初步感知之后的一次升华。

其次,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体会作品的“形式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时间中展开,转瞬即逝,这种特性导致其无法同美术等视觉艺术那样瞬间对整体进行认知和把握,也不能对某一细节的部分不断品味。在圆号演奏过程中只有等全曲或者某一乐句结束,才能认知整体或者一部分细节,进行回味。此时,如果没有对聆听作品的音乐形式结构的基本了解,就只能有一个朦胧的听觉印象,很难到达更深的审美层面。因此不仅要关注音乐作品的表面层面,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对作品本体的理性分析能力,通过对乐谱结构织体、和声、节奏、旋律等要素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构成形式和逻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领悟到音乐中的形式美感,并学会运用相关技巧和表现手法去准确地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美感。在圆号教学中,教师从不同曲目的曲式结构、旋律走向以及和声关系等角度,引导学生从理性角度去把握音乐的内在构成,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审美思维,提升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

最后,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文化美。理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而理解音乐是理解音乐的存在,即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文化,而非只理解存在中的作品[6]。音乐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要知道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主观感受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表达既不是纯生理性的喜怒哀乐,也不是个人的自我表现,而是具有社会性的、有思想倾向性的。通过深入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等,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倾向。有助于学生拓宽审美视野,从不同文化角度去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出更加宽广和深刻的审美观念。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与创作风格、作者所在国家、地域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促进跨文化的审美体验。

(三)在艺术实践与观摩中增强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和广度主要是从审美活动中渐渐培养起来的[7]。高校圆号教学中,相关的实践活动和观摩机会是学生培养审美感知敏感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圆号教师在讲授知识,磨炼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与观摩平台或渠道,使学生在圆号实践与观摩中不断增强审美感知。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校内组织、举办各类型文艺汇演或主题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演出平台,在演出过程中加深三重维度的审美感知培养,通过亲身参与演奏和表演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圆号专业教师利用好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定时号召、带领学生组成“观摩团”去校外参与不同类型的圆号相关讲座或国内优秀圆号演奏家的音乐会,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拓展自身审美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启发,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广度。

结 语

综上所述,圆号教学和审美感知的培养是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圆号教学的高效开展能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能推动圆号教学更好的开展。而高校圆号教学中审美感知的培养,要从教师、学生以及平台三方面入手,增强教师的审美素养,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从感性认知、理性分析以及文化理解这三重维度建立起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搭建相关的圆号实践与观摩平台,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感知。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6.

[2] [美]H.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0.

[3] 王家祥,杨阳.音乐教学小百科[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01):52.

[4] 贝内特·雷默,孟繁佳.审美感知的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14(11):23-26+22.

[5] 尹爱青.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J].中国音乐教育,2004(11):9-12.

[6] 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6-16+30.

[7] 杜卫.美育论(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76.

(责任编辑:刘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11

[作者简介] 何冠峰(1983—  ),男,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00)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
以应用型转型视角为切入点 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