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4-06-03毛然
毛然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今天仍然有其传承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义利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以融入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但受制于种种因素,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教育者可通过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精心组织实践环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促进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通过努力,儒家文化能够获得相应的关注度和热度,成为高校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义;和;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a)-0125-04
Confucian Culture is 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O Ran
(School of Marxism,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Yangzhou Jiangsu, 222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and still has its inheritance value toda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 culture deserves in-depth research in many aspects. The val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and "harmony is precious" in Confucian culture are in line wi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Confucian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not ideal. College educators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main classroom environment, carefully organiz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create a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efforts, Confucian culture can receive the attention and popularity it deserves, becom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university culture, and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Benevolence; Justice; Gentle; Integrate;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華夏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在几千年的文明文化史中,中华文化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蜕变,其中儒家文化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经历过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辉煌,也遭遇过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复兴和衰败往往和民族文化休戚相关,文化关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时至今日,儒家文化是否还有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进而批判性地吸收儒家文化,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1 儒家文化及其主要内容和现代意蕴
1.1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五常“仁义礼智信”中排在第一位。封建思想“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五常”在当代是否还有传承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仁”作为“五常”的首字意蕴深刻。首先要厘清何为“仁”。儒家推崇“仁者爱人”的道德标准,《孟子·离娄章句下》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我们只有爱他人,尊敬他人,才能得到同样的爱和尊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友善”和儒家的仁爱思想高度一致。试问,如果不去关爱尊敬他人,而是冷漠和蔑视,社会如何形成友善的氛围?所以,“仁”的思想今天仍然有生命力。只有以仁爱之心教育、感化学生,才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1.2 “和为贵”的儒家道德实践原则
“和”有和谐、调和之意。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的属性,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可消弭。中华文化中,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我们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包容彼此,和谐相处。这个“和为贵”的道德实践原则沿用至今。今天所追求的和谐主要涵盖四方面:个人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首先,一个人必须悦纳自我,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达到和自身的和谐;其次,和谐与他人相处,接纳和他人的差别,尊重他人的个性特色和处事风格,友好地和他人相处;再次,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各类社会事件有一定的包容度,成为社会中正能量的传递者;最后,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环境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实现和自然的和谐;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成为合格的新时代的人。
1.3 “重义而轻利”的高尚价值取向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作出了“舍身取义”的道德选择。这对于今天个体价值观的确立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重义轻利”不是让我们放弃追求个人利益,而是把“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历史发展长河中,凡是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无不是把个人利益置于一旁。所以在“义”和“利”中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关乎个人的走向和国家、社会发展进程。受外来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存在一些价值观模糊、价值取向不明等问题,这使得一些大学生不仅在一些小事上,甚至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儒家思想中重义而轻利的价值取向可以为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拨开迷雾,指明方向。
1.4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要求
《礼记·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只有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行,家庭才会和睦,国家才能治理好,天下才能太平。孔子认为,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便无法治理好国家,这充分体现了儒家对个人品行的重视。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个人德行修养方面也值得推崇。孔子曾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是颜回在非常简陋的居住环境中仍然十分乐观,这说明颜回所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世界。其他诸如此类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只有公民的道德素养真正提升了,和谐社会才能更广泛实现。
2 儒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2.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物质文明建设易于评估,易见成效;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难以短时见效,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高校是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儒家文化可为思政教育提供很好的素材加以推广应用。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思想精髓至今仍然没有过时,“仁义礼智信”儒家道德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个人层面指仁爱,国家层面是仁政,是我国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追求。学生道德修养的塑造是一个长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儒家文化走进家庭、浸润校园、引领社会风尚有益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
2.2 有助于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代大学生生于和平年代,没有受过战火洗礼,这就使得爱国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论语·泰伯篇》中提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就指出了个人发展要和国家发展保持一致,当国家发展得很好时,个人发展不好应该感到羞耻。而当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个人却大富大贵,同样应该感到羞耻。这是有大智慧的价值取向,不仅强调个人发展,更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国家利益的契合,这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是有相通之处的。马克思认为,人民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少数英雄人物只能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到加速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人才能称其为英雄。所以今天强调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了,人民百姓才會幸福;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提升了,个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出彩人生。
2.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儒家的“义利观”“礼乐思想”“诚信思想”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信”可延伸到职业道德、信守承诺、工匠精神、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中[3]。儒家思想认为做人做事要“讲义不讲利”,但并不否定“利”,所以,既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选择;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说,如果仁义和道义相冲突,富贵就如同过眼云烟一样。但君子也有自己的生存需要,所以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获取金钱,这就给学生的道德取舍和价值判断指明了方向。儒家“礼乐思想”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实现一定的社会规范。“礼”是用来约束行为的,“乐”是用来丰富内心的,从而使人在社会中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这使学生在约束自我和取悦自我中力求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既能恪守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又尊重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个性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论语·颜渊》中提到“民无信不立”,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诚信是完全契合的。不论在生活中还是今后职场、社会中,诚信都是最重要的品质,关乎个人发展和国家公信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荣辱观、价值观,教化学生为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切实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4]。
3 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利用好课堂主阵地,融入儒家文化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前提下也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弘扬[5]。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章节都可以和儒家文化相结合。中国精神中强调重精神而轻物质的价值追求,这与儒家文化所追求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社会公德中对社会中的每位成员提出了基本的道德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也都能在儒家文化中找到相通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礼”正是强调礼仪规范;“仁”涵盖了助人为乐;“和”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信”强调信用、信誉,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信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守社会规范,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儒家的“忠孝”思想和今天家庭美德的一些要求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值得我们继续借鉴传承。这些儒家文化的元素都可以和大学思政课的内容较好地结合起来。
3.2 精心组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实践课改革是各个高校都在进行的重要教改环节之一。中国正是在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实践平台[6]。儒家文化也可以作为实践课题的重要选题,让学生在实践课中加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资源丰富的高校可以好好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如一些地区可将“孔庙”“孔子学院”“江南贡院”作为实践基地,带学生开展实地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熏陶。也可以设计一些选题让学生自主发挥,如让学生策划“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布置“儒家文化宿舍”,举办“儒家文化周”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参与感和体验感是学习中最重要的感受,也是提升学生对知识吸收程度的关键因素[7]。实践活动可以较好地补足传统思政课一言堂、灌输式等弊端,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实践环节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去关注儒家文化,学习儒家文化,进而传承儒家文化,这也是一个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自信这种心理状态既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在实践中动态发展的[8]。
3.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学校对于学生的意义远不局限在课堂,而是一种文化浸润、思维影响和素养提升。高校课堂只是有限的几十分钟,而校园文化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如在校园里开辟儒家文化园专区,图书馆设立儒家文化角,学校官微开辟专栏介绍儒家文化。还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举办汉服文化节、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成立儒家文化社团、合作共建儒家文化实践基地等,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播儒家文化。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让其成为儒家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3.4 网络新媒体助力,增强传统文化吸引力
网络平台也可以为儒家文化传播助力,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文化传播也更高效便捷。新媒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9]。教学资源库、慕课平台、官微、官博、抖音都是网络阵地的组成部分,也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的阵地。教学资源库中可以专门建设儒家文化专栏;慕课平台中可以安排儒家专题系列讲座;官微、官博、抖音中可用的资源更是不胜枚举。微博、微信、抖音这几个平台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运营,教师负责指导、审核、把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生生不息的力量,高校是文化创新的热土,青年大学生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10]。青年大学生不仅是儒家文化传播的受众,也是儒家文化传播和践行的中坚力量。
4 结束语
儒家文化中有中国精神的根源和养分,华夏文明离不开儒家文化的浸润。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让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去了解儒家文化、学習儒家文化,进而传承儒家文化、践行儒家文化。高校作为主要施教场所和文化传播阵地肩负着搭建纽带、引领风尚的使命和责任。在高校推广儒家文化,在思政课堂中融入儒家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任重而道远,值得高校教育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3] 董婷婷.区域文化背景下“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22(2):13-15.
[4] 何志红.儒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J].法制与社会,2020(17):191-192.
[5] 于超,于建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40-42.
[6] 葛阳阳.儒家思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4):232-235.
[7] 孙民.唯物史观视阈中的文化自信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9(2):46-51.
[8] 汤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2021(24):131-133.
[9] 李文龙,秦亚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2021(9):90-92.
[10]刘白杨.高校思政课培育文化自信的几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0):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