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彩理论的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程设计
2024-06-03赵康虎
赵康虎
摘 要:色彩理论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以色彩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程的设计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期为提升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色彩理论;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程;课程设计
Abstract: Color theory is a fundamental theory in art education,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art appreciation abilities and cultivating their artistic aesthetic interest.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d on color theory, explores the desig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art appreci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rtistic literacy.
Keywords: Color theor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appreciation course;course design
0 引言
美術鉴赏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美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美术鉴赏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具体到中小学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中,掌握色彩理论是中小学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支持。色彩不仅是美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更是传达情感、表达创作者个性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美术鉴赏课程时,应基于色彩理论,多元化地开展鉴赏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美、感受美、创造美。
1 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程中色彩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观念过于保守
当前,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色彩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而保守的教学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色彩教学的质量,甚至是限制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教学观念是教师执教的出发点,教学观念偏差将会直接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移。[1]据悉,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美术鉴赏课时,错误地将其理解成“欣赏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色彩理论的讲解,而忽视色彩实践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展示一两张画作,而后,不加处理地将色彩基本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至于如何理解艺术作品中作者的色彩语言,如何运用色彩知识去解析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等涉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部分则一带而过。这导致学生虽然理解了色彩理论,但在实际应用时,却仍感力不从心,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1.2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结合前文,过于保守的教学观念将会影响教师教学思维的开阔性和创新性。具体到教学实际中,有一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流程:讲解完基本的美术知识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美术练习。如此“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会逐渐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将限制学生个性化发展,阻碍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施也逐渐升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然而,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师却仍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就算是学校强制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这类教师也只是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当成课件的“展示板”和黑板的“替代品”,并未就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特性开发新的教学手段,致使中小学鉴赏课堂的色彩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 色彩理论在中小学美术鉴赏中的应用意义
2.1 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鉴赏艺术作品,尤其是感知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进而对自己身边的美的事物产生真实的情感。这种对美的情感体验将在不断积累中逐步转化为对美的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审美素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在中小学美术鉴赏教育中,学生将学会如何系统地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感知作品色彩中所承载的信息和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美学鉴赏能力。其二是学生的审美意识。基于色彩理论,学生将从色彩的角度,深入思考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并在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判断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情趣,凝集成属于自我的独特审美感知,从而培养出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识[2]。
2.2 激活创新思维
在中小学美术鉴赏教育中,色彩理论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色彩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原理和应用规则,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具体而言,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分析色彩语言的意义以及该艺术作品通过色彩所传达的情感,从而理解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故而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程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教师应针对鉴赏主题设计相关的色彩创作活动,以实践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色彩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在创作学习的过程中,探索色彩运用的技巧,进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践行自己“学习引路人”的角色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色彩规则,而是尝试探索自己的色彩语言,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创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还可以在色彩尝试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深文化理解
色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在跨文化交流愈加频繁的今日,中小学美术教师需充分挖掘色彩理论的文化价值,利用其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让学生在理解色彩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意识,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美术鉴赏课程中的艺术作品是学生观察理解不同文化下色彩运用的重要窗口。[3]依据上述观念,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可从文化视角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理解色彩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的象征意义。如此展开的色彩鉴赏教学,将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帮助学生欣赏并领悟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3 基于色彩理论的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程设计策略
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美术鉴赏课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色彩理论是美术鉴赏的基础,但理论本身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色彩,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讲解色彩的理论知识,包括色彩的性质、色彩的分类、色彩的构成、色彩的关系、色彩的表现等,让学生对色彩有一个全面基础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学生所学的色彩理论知识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学习实践中。比如,在学习色彩的明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色彩明度的梯度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多种颜色,逐渐加入白色或黑色,调成深浅不一的渐变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亲身体验并观察到色彩明度的变化,进而对色彩的明度有更清晰的体会。
世界无处不有色彩,人们的生活是由缤纷的色彩所串联的,色彩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程不应被“困”于教室,而应“走出去”,以实际的生活场景为依托,让学生将所学的色彩理论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建筑起自我的色彩审美与美学意识。
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主张用色彩的对比关系描绘物体的素描关系,强调色彩的“真实感”。因而,印象派画家都十分钟爱写生,且尤其擅长用画笔和颜料去捕捉大自然中真实的色彩变化。以莫奈创作的《卢昂大教堂》(图1)系列作品为例,在鉴赏该作品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身边的教堂去,实地对比、观察,感受教堂的色彩和体积感会因时间和光线的不同而产生怎样绚烂的变化。
在实地观察和体验鉴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创作写生实践,让学生参照印象派的艺术风格,用自己的画笔对教堂进行实景色彩写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切身感受,色彩在自己笔下的流转与变化,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并提高其对色彩运用知识的掌握度。
3.2 创新教学实践方法
3.2.1 情景教学法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让学生从学业压力中解脱出来,与艺术进行交流的课程。然而,在鉴赏一些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时,学生往往不得其法,无法领会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以及作品背后的内涵。例如,在鉴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图2)时,学生虽能较为直观地从画面的色彩与氛围中感受到整幅画面沉闷悲痛的情绪,但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和该幅画作创作的背景却不甚清晰。因此,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画作元素之下的残忍真相。
美术教师进行单纯、直给的色彩分析与元素解说,虽然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获知《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画作内各元素的象征含义,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未真正掌握赏析此类抽象画作的方法,再遇到类似的抽象画作,学生往往只能机械地套用所学。如此一来,不仅容易使学生的自行鉴赏停留在画作的表面含义上,严重还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画作含义的错误解读,阻碍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
为提升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质量,全方面地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鉴赏学习兴趣,活跃鉴赏课堂的教学氛围。依然以毕加索《格尔尼卡》的鉴赏为例,在解读该作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图3)。
在色彩基础理论中,黑、白、灰这三色是没有色相的,因此被归类为“无彩色”。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皆选择采用黑白灰为画面的主色调,以表现创作者想传达出的,沉闷、压抑、绝望的情绪,并借此展示,战争给人们身心带来的压迫与恐惧。与《辛德勒的名单》还保留着象征希望的红衣小女孩不同,《格尔尼卡》的用色更“单调”,整幅画中找不出一丝“色彩”。惨白的,被肢解的人体和丑陋的、嚎叫着的牛头怪兽充斥着画作,强烈的视觉冲击伴随着冰冷的“无色彩”让人不寒而栗,直白地向读者控诉着战争的残忍。
3.2.2 分组讨论法
21世纪是一个强调个性的时代,人们以个性为荣。个性差异是人类多样性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反映,既体现着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又与美术作品的多样性相吻合。在中小学美术学习中,色彩应用的个性化是学生审美个性的重要体现。具体到中小学美术鉴赏课中,教师需尊重学生在美术鉴赏上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4]然而,由于中小学鉴赏课程所面对的学生较多,教师往往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感悟、交流,在活跃鉴赏课堂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比如,在对比鉴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4)和《穿着露颈装的Jeanne Samary》(图5)时,教师可按照学生的鉴赏偏好,将其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如提示学生关注这两幅画作在处理物象轮廓上的不同,分析这两幅画作在色彩风格上的差异,以及《穿着露颈装的Jeanne Samary》这幅作品是如何通过小笔触的对比补充,完成多种色彩之间的相互渗透等等。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同组成员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有效地與他人沟通、合作;同时,其艺术鉴赏能力也将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扩展,进而习得多角度鉴赏不同流派艺术作品的色彩风格的方法,深入理解色彩与艺术流派风格之间的关系。
3.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科技和网络普及的今天,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扩充。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教学资源不仅为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也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比如,在鉴赏《千里江山图》时(图6),教师就可利用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欣赏《千里江山图》。“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的集大成之作,其画的用笔与设色脱胎于传统的“青绿法”,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与突破。在《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以青绿为主色调,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和渐变,让画面在整体色调和谐的基础上,更显得丰富、立体。
王希孟通过深浅不一的青绿色,生动展现出山水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千里江山图》中,近、中景山头和山阳面主要以明亮的青绿色为主,山脚和山阴面则铺以淡墨,并渐融于水色。远山及天空上部,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刷染,既拉开了与近中景山峰的视觉空间距离,也衬托了近中景山峰的颜色明亮程度。水墨与石青、石绿之间有丰富的过渡层次,使画面颜色鲜丽却不突兀。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山水间的空间关系,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利用VR技术,近距离观察《千里江山图》,不仅能最直观地理解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用色技巧,同时还能由此探究画作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其画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人文艺术修养[5]。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让中小学生体验科技对美术教学的深远影响。同时,教师应善于将色彩理论与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科学合理地使用,以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5 参考文献
[1]杨伟.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美术色彩鉴赏教学探究[J].色彩,2023(11):148-150.
[2]马俊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鉴赏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46.
[3]蔡文敏.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探讨[J].读写算, 2020(21):65.
[4]薛静.中小学色彩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文汇,2019(02):37-38.
[5]蒋永锋.色彩教学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應用研究[J].科幻画报,2019(08):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