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4-06-03柴林肖
柴林肖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有着重要地位。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然而,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具体过程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及生活方式网络化等多重现实挑战,未能有效实现大学生自觉主动继承革命文化的预期目标。为有效提升大学生传承革命文化自觉,该文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探究:第一,营造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强化学校教育中革命文化的育人实效;第三,落实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自我教育,保证大学生在对革命文化形成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情感体验并更好地继承革命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继承;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a)-0138-05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heriting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CHAI Linxiao
(Xi'an Peihua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revolutionary culture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related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stablish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inheri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re are multiple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market economy,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digitalization of life, which have not effectively achieved the expected goal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inheri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e.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onscious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ree aspects: first, creating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nherit revolutionary culture; secondly,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school education; thirdly, implement self-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nherit revolutionary culture; ensure that college students form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better inherit revolutionary culture.
Key words: New epoch;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heritance; Education; Paths
革命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身长期发展后衍生出来的,深切地印刻在人民的骨血之中。随着党的十九大拉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序幕,革命文化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坚定的爱国情怀、先进的革命理论和制度、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朽的革命精神等为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1]。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推动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而且能推动祖国未来又好又快地发展。
1 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重要性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继承革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升华,它的形成丰富了中国近代现有的文化体系,是文化史上的飞跃。其中蕴含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和精神风貌是我们党和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之基。只有继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才能使大学生时刻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1.1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由此可见,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兴盛离不开深沉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其中,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外,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之一,包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作风和革命传统也是文化自信的精髓。因此,继承革命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永葆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的必然要求。
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都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作为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的革命文化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品质,体现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在核心。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凝练着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由此可见,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继承革命文化不仅能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而且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3]。
1.3 培育正确人生观的迫切需要
革命文化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形成和发展的,承载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实现独立解放的诉求与愿望。它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有机结合,是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而言,作为时代的主力军、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继承革命文化能够帮助他们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培养家国天下情怀,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明确的观念,自觉主动承担时代重任。
2 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现实挑战
革命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发展。然而在大学生继承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二是生活方式网络化影响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
2.1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
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使大学生接触各类不良思想与消极价值观的可能性提高。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予以否决,这一问题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所谓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本质“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4]。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妄图否认中国革命历史事实,贬低和诋毁相关人物形象,提出“告别革命”论、普世价值观等论调,歪曲、颠倒革命历史,可能会扰乱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致使他们怀疑本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的合理性,削弱青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2.2 生活方式网络化影响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
21世纪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传播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受到数字化的影响,阅读碎片化信息、追求娱乐性节目等成为常态,极少部分大学生会关注革命文化。这既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挑战,也是对以传统传播方式为主要载体的革命文化宣传的挑战。另一方面,革命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部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便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即没有必要去接触革命文化。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明显网络化,而与革命文化相关的信息平台并未被充分利用,革命文化的信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革命文化与信息化结合不到位,更是给大学生自觉主动地继承革命文化提升了难度。缺少辨别事物真伪能力与耐心的大学生,在面对不良信息时,尚未完全具备识别、抵制网络上与主流革命文化相冲突的信息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负面言论的误导,进而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在心理上产生抵触,在信念上产生动摇。
3 当代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拉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序幕,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带头引领学习革命精神,对革命文化给予高度的认同和重视,强调要“不忘初心”“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尤其是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到“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愛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5],这对激励社会各阶层的民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通过奋斗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要从营造社会氛围、强化学校教育中的育人实效及落实大学生继承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来展开。
3.1 营造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社会氛围
个体所处环境是各种关系的总和[6]。在社会这一大环境下,各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影响。营造良性的社会氛围就是要构建一个适合革命文化顺利继承的社会良好风气和人际关系,并通过这些方面的强化和建设,为大学生有效继承革命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条件。
3.1.1 坚定继承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领
社会主流思想的引领,不仅关乎社会的稳定,而且对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也会产生影响。党和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也不例外。在全社会范围内对革命文化进行有效引导,离不开国家和政府这一外部条件的政策支持和思想保障,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明确表明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在现实社会中,积极地弘扬革命文化主要由政府主导。这种主导除了制定实施能促进地方性革命文艺作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产业规划管理等硬性规范,还要有一些以政府主导的民间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引导倾向,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革命文化在社会范围的传播和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要不断依照我国目前发展特点、现实规律的基本遵循,扎根群众的实际需要,做到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组织地强化思想引导,保证革命文化真正得到长久继承。
3.1.2 加强革命文化互联网平台建设
在网络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严峻挑战时,革命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主动出击,在全新的网络空间中占领阵地,加强革命文化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平台建设。创新革命文化在互联网繁荣发展这一背景下的宣传方式,在已有的宣传途径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施加有益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一方面,可以融合互联网特点,扩大革命文化影响力。建立起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网站,从而系统地、全面地向大学生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客观事实,以及社会主义在我国不断成长、兴盛、壮大的历史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性。国家和政府可以增强对网络的技术开发、运用和管理,激发互联网在传播革命文化方面的潜力,有效扼制诋毁革命历史的势头。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互联网资源,提升革命文化发展空间。在以网络为依托对革命文化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要时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合乎主流思想的网络文化,牢牢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把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或以革命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或短片上传至网络平台,在线上适时开展快问快答、文化知识在线测试等互动环节,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线下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关于革命文化的困惑,专门设置讨论专区,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答疑解惑。这既能对热点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掌握话语权,防止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和错误倾向,也能对积极正确的学生言论给予肯定,提供发展的空间。
3.1.3 保护与挖掘革命文化资源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革命年代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革命文化的继承离不开物质载体。一般来说,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丰富,包括革命遗址、文艺作品等。在新时代,革命文化资源能否得到保护与运用,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切实有效地继承革命文化。
首先,要保护好现有的、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资源。具体来说,革命文化资源需要政府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如设置专项资金加强对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地的维修与保护利用,将革命历史遗迹、革命纪念馆、史料文献等优先列为文物保护的重点,在地方上建立起优秀的、有特色的革命文化资源库。此外,保护现有革命文化资源必须综合运用和发挥多方力量,如管理者要深入思考如何带动大学生维护革命遗迹,并借助现有的革命文化资源激发、强化大学生爱国情怀,彰显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教育者要深入挖掘、提升革命文化在当今教育过程的实效,用符合时代的语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大学生重温中国革命史的光辉,做到代代相承,维系中华文化的血脉。
其次,挖掘革命文化资源潜力。面对多样化的革命文化资源,高校不仅可以利用革命纪念日和建军、建党等时间节点,举办活动和创建“宣传周”“宣传月”,而且在平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实地革命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针对我国革命文化资源地点分散等不足,需要政府与教育部门、地方高校之间通力协作,实现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形成合理格局。例如: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严格监管对革命遗址、革命圣地的开发和利用,推动革命老区、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部门对革命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将革命事迹、革命文艺作品编写到教材和辅助读物中,为高校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让更多大学生意识到革命文化在當代仍需要不断学习。
3.2 强化学校教育中革命文化的育人实效
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高校为努力建设革命文化培育主阵地,必须发挥出革命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实效。因此,当下推动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要在学校教育中时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理论课”)的全部教学过程,注重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引入校园,激励大学生深植爱国情怀,坚定爱国意志,自觉报效祖国,努力打造我国革命文化继承与繁荣新态势。
3.2.1 推进革命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
思政理论课教学是基础性的高校工作之一,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部分[7]。推进革命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不仅强调思政教师对革命文化的“教”,还要重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
首先,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在于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教师提出“六要”的标准,即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这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程度的衡量标准,也是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遵循[8]。思政教师要立场坚定,形成对革命文化的明确认识,将革命理念、革命精神向学生传达出来,用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从小处、细处、实处来感染和带动学生,让学生旗帜鲜明地抵制不良文化,主动继承革命文化,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
其次,思政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努力改进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方式,突出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结合。在教学环节方面,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思政理论课中革命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课联效互动,使多种教育环节共同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理论课及形势与政策理论实践课,让革命文化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强调分层次、分阶段、系统安排,与学生的精神需求形成对接。具体来说,在课程讲授中适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革命文化的理论化、全面化、系统化,用新概念、新表述为大学生讲述革命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
最后,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何时都要站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立场上,将革命文化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提升教师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能力,强化学生吸收革命文化的效果,达到教育的预期实效。
3.2.2 加快革命文化切入高校评估体系建构
高校除了注重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理论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引导改变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态度和意识,激发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动机。具体而言,一是将革命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民主等导向性要求融入衡量教学工作的目标中。把革命文化中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顽强拼搏的砥砺精神、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等优秀品质作为学生成长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并在大学生群体中评选“自强之星”“十佳大学生”等优秀榜样。二是将革命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体现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中,如通过《学生守则》、宿舍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促使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继承革命文化,其思想道德素质也会表现出一种生长的、向上的态势。
3.3 落实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自我教育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9]。只有唤醒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将革命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升华到个人成长、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以一种拼搏进取、敢于担当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3.1 增进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
继承革命文化能唤醒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价值认同,将学生个人目标、理想与国家目标、民族追求有机结合。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出现都是解释和服务于其实践主体——民族,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衍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过程。大学生要先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个人命运与民族发展的紧密联系,继承革命文化能够培育自身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自觉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同时,革命文化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要有所反映,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晰明确地认识到民族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追求。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查塑造正确的民族观,形成爱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接好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3.2 自觉践行革命文化继承活动
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0]理论必须扎根于实践,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自我教育,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将革命文化中的高尚道德品质,自觉转化为行为和实践活动。大学生借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使革命文化以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体现出来。在点滴小事中践行革命精神,维护好革命英雄的形象和尊严,保持对英烈精神的崇尚、守望和传承,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好地将革命文化继承、内化,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努力做继承革命文化的践行者。
4 结束语
毋庸置疑,通过对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自身成长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对革命文化的学习由最初的模糊认识到清晰界定,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大学生在实际继承过程中的现实挑战,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探索出大学生继承革命文化的具体路径,推动革命文化的继承。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 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84-88.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9-80.
[5]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8]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貫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1).
[9]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346.
[10]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