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中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4-06-03施亮
摘要:未来学习中心是当下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较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总结了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研究现状和读者的实际需求,提出高校图书馆助力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有效途径,即发挥资源、技术、场馆优势建设泛阅读智慧空间,并阐述其建设理念和规划,探索未来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未来学习中心;智慧图书馆;阅读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1.5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高教司在2023年工作重点中提到:探索推进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整合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支持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基层组织。这个纲领性文件为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出现了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内容。空间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众多学者纷纷研究其概念和价值,较为著名的包括Habermas的“公共场所”概念、Oldenburg的“第三空间”概念、空间知识情境理论、公共知识空间等[1]。在此大背景下,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场馆优势助力读者的知识创造和科学研究,为学校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研究现状
刘兹恒等[2]提出学术图书馆发展三要素,即空间、资源与服务。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智慧图书馆AND阅读空间OR朗读空间”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文献231篇。早期研究始于2013年,近5年发表文献共计165篇,研究热点集中在“阅读推广”“空间再造”“策略研究”等方面。其中,申艺苑等[3]通过对比实体书店与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提出高校馆应以读者为本构建图书馆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功能分区,促进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社会交往的服务功能;赵文芳[4]提出图书馆可满足读者3个方面的需求倾向,一是安静的独立空间需求,二是讨论交流的空间需求,三是图书馆氛围的改善需求;孙鹏[5]认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拓展了图书馆综合服务功能,扭转了传统图书馆业务需求下降带来的读者用户黏度减弱,促进了空间服务新业态的建立;王妍等[6]提出新馆设计可有机结合适用空间、视觉空间和结构空间,在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形式和功能的统一。经过资料的查找发现,学者普遍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空间再造的理论与意义,比较少有学者对某一具体类型的空间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笔者收集了读者对于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偏好与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读者需求量较大的阅读空间,结合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泛阅读智慧空间的建设设想,并从资源保障、技术应用、功能布局、装修设计等方面具体阐述其建设理念,为图书馆助力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提出参考意见。
2读者需求
图书馆体现的不单是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更应该传递对广大读者的人文关怀,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空间设计理念将是图书馆空间发展的主流趋势[7]。
关于空间发展进程方面,笔者此前已做过相关研究,并于2022年调研了江苏省12所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各馆基本设置了专门区域建设一种或多种智慧型空间[8]。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笔者于2023年3月1日—31日进行了《图书馆空间利用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问卷涵盖13个问题(单选题10道,多选题2道,问答题1道),共有380名读者参与答题。参与者构成情况:本科生321人(占比84.5%),研究生46人(占比12.1%),教职工13人(占比3.4%)。受访读者涵盖各层级类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读者对于空间类型的需求数据统计如下:自习空间占比55.6%,阅读空间占比23.2%,新技术体验空间占比12.1%,其他类型空间占比9.1%。在谈到空间设计时,关注座位配比的读者占比38.4%,关注环境分贝的读者占比33.5%,关注照明的读者占比15.6%,关注设备配置的读者占比为12.5%。在回答“你希望河海大学图书馆优先增设什么类型空间”的问题时,约有32.1%的读者提出建设相对独立的有声空间或沉浸式阅读空间。
河海大学图书馆由南京、常州两地三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达9.26万平方米,三校区年均接待读者逾250万人次,共有阅览座位7356席,基本能满足读者自习的实际需求,但目前尚未有一座单体馆开辟单独的阅读空间供读者使用,问卷调研的结果也表明读者对于阅读空间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3建设理念
3.1建设背景
图书馆给大众的第一印象是安静与舒适,从传统认知的角度称之为阅览场所或阅览空间,但随着图书馆功能边界的扩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圖书馆的交互性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开放灵活的空间可为图书馆提供较强的可变性、互换性,为读者提供方便的可达性和可选择性,人、书、空间由相互分割走向合一[9]。
未来学习中心的范畴很大,图书馆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回归本质,图书馆的“藏”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读者“用”。从资源角度,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纸、电、数资源,具备引领读者阅读的先天优势;从技术角度,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基本趋于成熟,图书馆具备为读者构建智慧型空间的能力;从场馆角度,图书馆空间宽敞、环境优美,有足够的物理空间建设专业的智慧型空间。将图书馆的资源、技术和场馆优势相融合,延伸传统阅读空间的单一功能界限,为读者提供集沉浸式个体阅读、人机交互阅读、群体阅读分享等多功能集成的新型阅读空间,将此称之为泛阅读智慧空间。
3.2建设内容
3.2.1资源保障
从纸质资源采选和纸电资源融合两方面强化泛阅读智慧空间的资源保障。一方面依据图书出版规律和读者借阅大数据,提供一批符合主流价值观导向、适合读者阅读的经典纸质图书;另一方面加强电子图书建设,依托数字化技术,对馆藏纸本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对传统重要文献资源“内容”的技术性保存,为读者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实现空间内阅读资源的全覆盖。
3.2.2技术应用
建设泛阅读智慧空间综合管理平台:包含预约与门禁系统,通过设置预约人数上限控制规模,将预约结果与门禁闸机相关联,监测空间的使用情况,保证其相对独立性与有序性;建设讲座与板书系统,实现小型会议、阅读沙龙、学术研讨全过程的实时记录,将图片、视频、文字等多载体形式镜像保存至本地,以此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自建资源库;建设模拟课堂实训系统,提供从试讲到课程录制等全环节的一站式服务,支撑教学和教研活动;建设多媒体影音系统,包含计算机系统、投影显示系统、影音系统、环境设备和集中控制系统等,通过实时任务调度、多媒体数据转换和同步控制,实现计算机教学、远程会议、视听鉴赏等功能;建设研讨系统,支持电子白板功能,实现与空间内任意用户笔记本的无线高保真同屏传输和信号的自由切换;建设隔音系统,配備静音仓、降噪耳机等设备,减轻或隔绝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
3.2.3功能布局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在规划空间布局上既要考虑读者使用图书馆的动线习惯,也要充分考虑空间功能与整体环境的适配性。根据JGJ 38—2015《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建议,可将图书馆内部空间分为静区、较静区和闹区。通过调研发现众多高校图书馆普遍将低楼层视为闹区,建设借阅区或各类活动空间;高楼层视为静区或较静区,建设阅览区、自修区或行政办公区。泛阅读智慧空间因其特殊的功能属性,设置在低楼层较为合适。
基于读者阅读习惯的个性化差异,可将泛阅读智慧空间划分成个体阅读区、互动交流区和阅读分享区3个子空间。个体阅读区设置相对独立的座位隔断或购买朗读亭、静音亭、太空舱等设备,通过隔音系统等技术手段,满足读者有声朗读、自由背诵、口语练习、演讲练习等需求;互动交流区设置可容纳2~4人的小型阅览桌椅,通过移动终端和投屏互联等技术手段,满足读者小范围的研讨需求;阅读分享区设置类剧场的阶梯形座位,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满足读者阅读分享、文化交流的客观需求(见图1)。
3.2.4装修设计
在隔音方面,须进行严格、科学的“声学装修”设计,方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隔音门采用双层结构,门框采用梯形结构,减弱投射声;隔音窗采用双层或三层玻璃,窗户与玻璃之间采用防震橡胶材料,提升吸声效果;天花板采用吊挂定型吸声板,地面采用橡胶板和塑胶板双层铺垫,增强上下隔音;墙体采用双层结构,由空气层隔开,墙与墙之间用软性材料连接,增强左右隔音。
在色彩搭配方面,空间的主色调宜选择柔和的冷色系,例如浅绿色、浅蓝色、白色等。绿色象征平衡、生机,是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能使人心旷神怡;蓝色象征理性、永恒,能快速使人心情平复;白色象征公平、纯粹,能使人释然和宁静。以此三色为主色调,搭配部分暖色系,能为读者营造热情、轻松、活力的阅读氛围。
在NIBS的《WBDG整体建筑设计指南——图书馆》、IES 的《图书馆照明的推荐做法》等图书馆空间照明设计指南中要求空间应尽可能提供自然采光,保持均匀的照明水平和最低的阴影、眩光水平[10]。鉴于泛阅读智慧空间的楼层较低,自然光线偏弱,需辅助大量的灯光补充照明。另一方面,照明灯具亦可作为空间装饰的重要元素,在个体阅读区设置台灯、吊灯等独立性强、光源点聚集的照明灯具,在互动交流区和阅读分享区设置形状多样的吸顶灯,营造区域的氛围感和艺术感。
3.3建设运行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的有力支撑。泛阅读智慧空间作为新型的阅读空间建设试点,能够促进图书馆员学习新技术,提升读者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时刻关注读者的需求变化,利用空间的设备资源优势主动为读者提供阅读引导服务,逐步建立泛阅读智慧空间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监测空间的运行状态,在可调节范围内不断修正与完善空间的运行模式,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
4结语
阅读的本质是获取知识、丰富智慧、提高思想境界。阅读的意义在于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充实学识、完善道德,方可造福他人、造福社会。图书馆建设泛阅读智慧空间,是基于图书馆的自身优势,回归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探索。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把握教育先机,占领教育高地,构建教育的未来蓝图,是每一所高校值得深思探讨的重要课题。未来图书馆还需努力嵌入教学一线,调动更多的资源助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深入未来学习中心的内涵式建设,实践出可借鉴、可推广的建设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蕾,陈威莉,刘志国.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理论基础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2):43-48.
[2]刘兹恒,涂志芳.数字学术环境下学术图书馆发展新形态研究:以空间、资源和服务“三要素”为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7(16):15-23.
[3]申艺苑,袁曦临.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布局及其功能定位研究:基于东南大学图书馆与先锋书店的比较[J].新世纪图书馆,2020(4):23-27.
[4]赵文芳.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与创新服务: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图书馆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9):99-102.
[5]孙鹏.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功能研究: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3):101-104.
[6]王妍,王栋,贾瑞.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J].图书馆建设,2020(S1):189-191.
[7]于静,弓建华,孙媛媛,等.创意,让阅读空间“活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主题空间创意设计实践[J].图书馆杂志,2020(5):55-63.
[8]施亮.知识螺旋理论视域下智慧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23(14):28-31.
[9]赵维学.现代高校图书馆主体空间的特征与发展[J].现代情报,2005(12):100-101.
[10]洪芳林,束漫.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照明标准指南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21(2):151-159.
(编辑编辑李春燕)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pac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ture learning centers: taking the pan-reading smart space as an example
Shi Liang
(Library,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The future learning center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mart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reader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way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learning center, that i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library buildings to build a pan-reading smart space, explain its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construction plan,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uture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uture learning center; smart library; reading space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2SJYB0028。
作者简介:施亮(1983—),男,館员,硕士;研究方向:智慧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