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飞:“凹凸”有乾坤 巧手创神奇
2024-06-03王小静杨凯飞
王小静 杨凯飞
“开始接触鲁班锁等榫卯结构的玩具后,我意识到这种结构的变化是无限的,它是我国先人智慧的体现。但是我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榫卯结构的认识很浅显,甚至不知道鲁班锁,一般人印象中的榫卯结构就是古代建筑、明清家具等。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它,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它,希望能将榫卯应用到更多的创作中来。”郭飞声情并茂地讲道。5月8日,《科学导报》记者在郭飞工作室见到了“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鲁班锁设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郭飞。
鲁班锁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木制工具,通过榫卯的凹凸部分相互配合,在没有胶水、钉子、绳子等外力作用下将分散的部件“锁”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结构十分巧妙。其拆解和复原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动手又动脑。
鲁班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传最初是由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故得名“鲁班锁”。其文字记载则最早见于清末的一本魔术专著《鹅幻汇编》,证明它曾是一种幻术,类似于魔术表演,流传民间。流传至今,鲁班锁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是老少皆宜的益智玩具,但缺少变化与创新。郭飞挖掘出了鲁班锁现代价值,使古老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涉足榫卯结构与鲁班锁之前,郭飞一直在学习绘画,以画为生,看似与鲁班锁毫不相干的人生经历,其实一直都在为某一天积蓄力量。因为喜欢,画画之余,他几乎玩遍了所有能找到的鲁班锁,在一片空白中查找钻研与榫卯和鲁班锁结构、逻辑、哲学思想、文化历史等有关的资料,并开始自行设计创作。因为有较高的审美意趣和现代气息,每件作品都像艺术品一样完美。小小的鲁班锁做到极致,就不只是益智玩具,是艺术陈列、实用家具,更是文化载体和生活方式。
除了设计生产实物产品,郭飞还利用各种机会和方式,積极推广普及榫卯文化和创意鲁班锁。比如参加展览比赛,在公众号、网店、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宣传推广产品,用众筹的方式预售作品,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中国古建筑研学课程等方式,让更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了解、感受和触摸到榫卯结构的奥妙。
“有一次我想,榫卯对现代很多中国人来讲,是一个文化符号,如果把它的文化意义剥除,那么还剩什么?一种拼装结构和连接结构,是构建和固定的结构。从这方面想,我仿佛捅破了一层窗户纸,那么榫卯可以有非常多的运用领域。榫卯工艺的传承,它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技艺的传承,实际上,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的传承,是我们祖先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我们习惯用钉子螺丝连接器物,只是近一两百年的事情,榫卯是在发展中被我们淡忘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所在,也是最需要我们在发展中重拾的思维方式。”郭飞兴致勃勃地说道。
十年时间,上百件作品,三个发明专利,郭飞的鲁班锁做得越来越好。保留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审美。他推出了外形不同于传统的、好看好玩的创意鲁班锁,有呆萌的兔子、老虎、狐狸。材料方面,传统鲁班锁木头材质温润如玉,适合长久把玩珍藏,郭飞创新引进乐高同款ABS材质,不易变形、成本更低、色彩鲜艳,更适合做儿童玩具。不同质感,满足不同需求。连原本用后即丢的外包装也被注入匠心,用几块木板和透明亚克力板互相咬合做成鲁班锁,不玩的时候还可以做陈列架,不浪费又实用。他还设计了体积较大的长颈鹿衣帽架、龙形摆件,装点现代人的艺术生活。
成熟的产品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山西博物院赫赫有名的国宝“鸟尊”、四川博物院典藏文物“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他与博物馆合作,将“镇馆之宝”用榫卯结构制成伴手礼,一经面世便收到如潮好评。典雅的青铜器型与榫卯结构的完美结合,既是炫酷的鲁班锁,又是精美的艺术陈列,既传承了历史文化,也丰富了旅游产品。
通过作品,记者看到诸多闪光的细节,如萤火般的微光汇聚起来成为耀眼的星河。郭飞的热情和执着,让鲁班锁这项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