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研究
2024-06-03徐菲菲
徐菲菲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理念,要求通过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和协同化育人,构建思政教育的大格局,做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该理念的提出,为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拓展思政育人空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也应关注社会大课堂,从各种现实问题中挖掘教育资源,将传统乐教育人功能充分运用到思政教育中,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钢琴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钢琴音乐创造的艺术形象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印象,在塑造理想人格中更是拥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大思政”的教育内涵
“大思政”包括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三个方面,除了专门的大思政教育课程外,院校往往需要在整体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培养正确的三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大思政”理念,即需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整个音乐教育的政治站位,主动在教育各阶段中贯穿思政教育,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对音乐教学的引领作用,培养更多政治素养过硬的音乐专业优秀人才。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早在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就已明确要求艺术学类专业应在专业教育中,通过扎根人民,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引导学生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钢琴课程本就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该专业思政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需要钢琴教师们在具备过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善于挖掘、应用钢琴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使其成为钢琴教学“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一)为传统钢琴教学注入新动力
在以往的钢琴教学实践中发现,仅仅进行钢琴教学,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反复地弹奏和重复训练中,学生们可能会因注意力分散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在钢琴教学中融入大思政理念,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先让学生们从思政教育视频中获取思政理念,探讨与所学钢琴知识相结合产生的感受,不仅能缓解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有助于培育思政素养过硬的音乐教育人才
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国民审美水平和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们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综合艺术修养,也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高度。大思政理念本就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其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作曲家想要通过乐曲传递的情感、创作意图和背景,各音乐要素间的关系,在理解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大思政”视阈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探讨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思政建设旨在培养一批专业扎实、具备爱国情怀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钢琴课程教学不仅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也應注重在教学中融入“政育”“德育”“美育”等类型的思政元素。因此,如何从钢琴教学作品中挖掘思政元素、找到思政教育和钢琴教学的切入点,是高校钢琴教师需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目标
基于钢琴教学和思政教育间良好的兼容性,只要教师能正确把握学习内容,就能不仅给学生们进行正向、恰到好处的道德教育,又不会让思政元素在钢琴课堂中显得突兀。教师可从以思政为主题的钢琴教材曲库中选择部分作品,如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萧友梅先生的《夜曲》、赵晓生先生的《太极》、刘敦南先生的《山林》等。这些钢琴曲中都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和爱国情怀,包含着民族气息和红色精神,通过对作品背后故事的深刻讲解,可让学生们在了解作品内涵后,更好地感受到大气厚重、抑扬顿挫的旋律所带来的震撼,在脑海中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教师通过对作品背景、结构、旋律变化的分析,结合时代要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展开思政教育,可在日积月累中,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奋斗报国的人生目标。
(二)通过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
钢琴教学和思政教育有着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共同目标,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上有着一定区别。钢琴教学多通过联想、创造性等感性思维达到教学效果,思政教育则要帮助学生们形成可正确判断的理性思维。所以,钢琴课堂需不断延展学生的感性思维,在感染情绪的同时实施思政教育。对钢琴作品的欣赏和弹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日常功课,经常聆听音乐能帮助学生提高乐感,在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拥有的人生经历后,能更进一步理解乐曲的深层情感,并随之引发新的思考和感悟。而教师在帮助学生们形成赏析钢琴曲的习惯中,能让他们在自主体会和相互探讨中获得精神力量的升华,起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钢琴弹奏实质是一种音乐外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们对音乐的感悟、娴熟的专业技巧和弹奏时的情绪心境,在感受音乐价值的同时,产生更多思想感悟,同样有助于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
(三)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健全学生道德观念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钢琴教学要求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乐曲内涵,也需要花大量时间练习。教师应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手指长短、灵活程度,为他们合理选择练习曲目。手指练习是练琴的基础,在教材中有不少都是对手指练习要求较高的曲目,如《哈农·钢琴练指法》《音阶与琶音》等,教师应多元化、针对性地选择曲目,帮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效练习,在日积月累的付出中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此外,教师也应拓展曲目,帮助学生们打开视野,可选择《牧童短笛》《彩云追月》《水草舞》等饱含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统曲目,引导学生们掌握民族音乐特点,努力锻炼自己的情感表现力,并在练习中汲取这些乐曲所含的情感精神,不断健全自我道德观念。
(四)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钢琴属于西洋古典乐器之一,既往传统教学多围绕西方钢琴作品展开,主要以传授钢琴理论知识、弹奏技巧,提高学生弹奏能力为教学目的。在“大思政”视阈下,要求钢琴课教学立足于立德树人,提炼出学科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们在爱国、报国的氛围中勤学不辍,努力培养热爱祖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若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影响到思政元素在钢琴课堂的融入,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模式,实现思政和钢琴教学的融合。教师应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发展史和历史变革,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性格进行深刻领悟,意识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扎根于民族文化,深挖其中传递的精神品质和思政元素,合理制定授课教案和模式。可将集体授课和传统一对一教学相结合,并加入分组教学、协作练习、集体表演等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学习强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选取合适的教案内容,或从与钢琴课程思政相关的公开课中提炼乐曲,带领学生们一起聆听,通过提问、探讨、分享、总结归纳等方式,让学生们获得音乐思政的直观感受。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教师应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努力提高钢琴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