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阔:“点草成金” 巧绘“盛景”
2024-06-03隋萌
隋萌
立夏甫过,万物盛长。5月11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大同市灵丘县西福田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创作基地,看到非遗传承人孙阔将一根根不起眼的麦秆,平整地粘在一起,然后熨烫在麦秆纸上,经过设计和描画,一幅目光炯炯、振翅待飞的雄鹰图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孙阔生于1974年,自幼便喜欢民间工艺,十多岁时便跟着父亲为元宵节扎花灯、扎龙头。他有着触类旁通的艺术天赋,许多手工艺品只要他看看就会做。他擅长剪纸、烙画、马勺脸谱绘画、灯笼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和文化研究,后来他又传承和钻研麦秆画的制作。
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孙阔多年来从事麦秆画制作,他的作品以品位优雅、质地大气、做工细腻、光色鲜亮著称,堪称灵丘的“县画”。他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熏烫部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在處理画面远近、明暗上不着颜色,而采用熨烙又不失光泽的独特工艺巧妙地表现画面,使画面立体感强、珠光宝气,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孙阔说,相对前期的临摹、誊拓,最复杂的还是层次感的制作,除了要掌握不同的人物、动物的制作细节,还要注意麦秆品种的选择,例如制作裙襦要选用长麦秆,动物羽毛、鳞片则要选择金属光泽度高的麦秆,制作过程虽然枯燥,但每当看到成品就会很欣慰。
孙阔既继承传统工艺,又不断推陈出新。2019年,他与灵丘县灵之韵民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了麦秆画团队,正式走上了麦秆画的传承之路。他带着传承麦秆画技艺的使命和文化传承的梦想,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精进传统麦秆画技艺。在改良技术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赋予麦秆画以新的“生命”,打造麦秆画专属品牌——“孙氏麦秆画”。
孙阔在麦秆画的制作上大胆创新,他与灵之韵合作社的队员们,对制作麦秆画所用工具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共研制出大、中、小三种类型的异形电烙铁打磨工具。原先电烙铁工具粗笨,使用起来不顺手,工作效率低,在改进工具之后,效率提高了,制作麦秆画更精准、更细腻,节省了时间,原本不会使用电烙铁打磨工具的学员也能轻松上手,配上调温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制作麦秆画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异形电烙铁打磨工具是制作麦秆画的主要工具,制约着麦秆画的制作质量和效率。“以前每个人一天只能做两张麦秆纸,使用异形电烙铁打磨工具后,现在每个人一天能做15张。以前每个人一天挣20元,现在每个人一天至少挣100元。”孙阔介绍道。
2021年,异形烙铁获得大同市总工会“五小”创新发明三等奖。灵丘当地合作社和甘肃庄浪县制作麦秆画的师傅都慕名而来,向孙阔购买异形电烙铁打磨工具。
在孙阔的多年努力下,“孙氏麦秆画”于2021年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孙氏麦秆画”入列大同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利用本村的乡土人才优势,做好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文章,在西福田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倾力帮助下,孙阔成立了麦秆画工作室,打造以麦秆画为主的特色村落,有效带动全村的剩余劳力,在家门口利用闲散时间,随时学技术、创收入,也对残疾人及脱贫户起到了有效帮扶作用。
下一步,孙阔准备扩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计划增加带动当地劳动力、残疾人及农村妇女200余人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将麦秆画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手工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