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应教学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
2024-06-01李丽
李丽
[摘 要]大学英语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机遇,也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引入文化回应教学的可行性及意义,指出英语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文化背景为“脚手架”,确保目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积累;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的要点,并对未来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文化回应教学;大学英语;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5-0120-0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的主体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集体意识,具有整体性、可塑性等特点[2]。当代青年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生活环境优越,各种信息唾手可得,受到的诱惑层出不穷,但心智不够成熟,价值观不够稳定,因此,引导和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大学教育要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家战略,善于利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及其受众面广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自信教育。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的实践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中不乏简单嵌入和补充中国文化元素的现象,不能用辩证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不利于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在教学中融入的中国文化素材多由教师主导,选材多强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忽视了学生文化背景的“脚手架”功能,对区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教育有待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未能充分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在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思考,缺乏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能落实又具有挑战性的、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认同的活动。
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重视以学生的文化背景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重视融入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发挥大学英语教学與文化自信提升的相互促进功能。
一、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是指利用学生的文化知识、先知经验和行为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为关联及有效[3]。20世纪70年代,文化回应教学起源于美国,起初它是为了解决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习问题,后来逐步涉及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教学、教学和文化的关系,是为解决多元文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提倡针对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在教学中发挥不同文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作用,强调其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可行性
文化回应教学强调学生的不同文化、不同生长背景与认知之间的显性关系,并推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掘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利用这些不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作为一种学校教学改革和传承发展多样性文化的理念与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只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还凸显了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中的功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文化回应教学还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注重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合作,并且主张尊重人格、承担责任、文化平等,注重多元性与学习内容的文化塑造功能,强调探究,注重生成[4]。这些理念都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有极大的启发。
第一,要抓机遇建自信。新时代为区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壮大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大学英语教学应为传承和弘扬区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和区域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作贡献,应努力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第二,要抓资源建自信。有文化积淀就有文化自信,学生的民族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教育的独特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将民族文化整合成较为完整的文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脚手架”功能,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外文化,让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要抓方法建自信。文化自信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要有深度,不是简单的文化嵌入,不是只凭教师的讲授,而是激励学生真正参与、自主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实践,锻炼传承传播的能力,从而促成目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积累,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从知识的积累到情感目标的达成。
(二) 意义
关注并挖掘教学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学生的文化背景作为教学的“脚手架”,利用文化回应教学的精神实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可促进文化自信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意义概括如下。
第一,丰富了关于文化回应教学的本土化建构与国际视野的互动研究。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生源地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而且要利用好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为教学服务。
第二,践行了“三全育人”理念,推进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满足了课程育人与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首先,英语和文化的同构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文化自信教育,更容易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文化自信的培育是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切入点和优势所在。其次,文化回应教学强调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间的合作,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相吻合。
第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区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文化回应教学注重以学生文化背景与教学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文化回应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确的文化观,可以助力区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从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做铺垫,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二、 教学实践探索
(一)教学实践的指导原则
在文化回应教学精神实质的指导下,基于“不忘本来(对待中国文化)、吸收外来(对待外来文化)和面向未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着力培育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理念,围绕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培育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坚定自信这一目标,具体教学实践可遵循以下几点指导原则。
第一,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学生的文化背景元素,使教学实践富有“底气”。多元文化知识包括交际双方各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取主要教材中的外来文化元素,而且要深挖中国文化元素,尤其要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桥梁。学习中涉及与自己相关的文化时,学生往往会显得格外活跃和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善于提炼、整合和加工多元文化,就能增强教学的文化底气。
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保证教学有“人气”、有“朝气”。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都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即使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是“金口难开”,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的学生并不多。教师在研究学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文化特质以及学生的先知经验,做好分类和搭配、扬长避短,建立学习共同体,以便开展以团队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互动及互教互学,增加英语学习的人气,并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
第三,利用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确保教学的“正气”。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永远不能忽视,大学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要保证教学具有“正气”。文化自信教育中教师要身先士卒,保持正直的品格,并且有意识地传播正能量。进行文化回应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极强的文化敏感性,既要体现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又要保持正确的价值倾向。由于专业受限,多数英语教师既要善于学习,增强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文化回应教学意识,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要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与学生相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去钻研如何发挥各自环境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服务教学。
第四,探索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保证教学活动接“地气”。如何评价教学效果是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的一大难点。文化回应教学关照具体情境,具有极高的人文情怀,能体现教师的用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如何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和体验式学习,如何确定学生体验的内容、方式和难度,需要不断尝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假设,并提供公平的参与度,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与学生文化背景紧密相连,而不是以结果论成败。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把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文化自信教育落到实处。
(二) 教学实践要点
围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主要目标,笔者在任教的大一新生三个教学班中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教学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研究教学材料并制作课件。开学前仔细研究教材的单元主题,提取其中的外来文化元素,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做好记录,初步制作课件。《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配备了不少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需要根据文化回应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取舍,重点融入适当的区域文化以回应学生的文化背景。比如笔者利用所制作的介绍学校的微视频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以及对学校的热爱。在首次视听说课上,运用课件展示口语任务相关要求。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主题为“New Friends, New Faces”,要求新生将介绍自己、介绍他人和介绍家乡结合起来,这样的要求契合单元主题,看似有形、实则无形地进行了文化自信的培育。因此,可形成师生共建的相对稳定和完整的文化资源库,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学习。
第二,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要开展文化回应教学,就要对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开学第一天,笔者通过电子表格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具体涵盖学生的性别、民族、方言、性格、兴趣爱好、英语高考分数、学习英语的态度以及家乡文化特色等。基于学生的这些信息,结合学生地域地点和学生优势互补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初步建立学习共同体,方便同伴互动和小组活动的实施。
第三,设计小组汇报任务。在任务的设计上主要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文化背景和環境因素,确定合力发生点,制订活动计划,设计挑战性与可操作性并存的学习任务和小组活动,并对课件进行优化。根据本校大学英语过程性考核要求,其中一项是要进行口语测试。如前所述大一第一学期口语输出任务中有一条主要是介绍家乡,学生可按照地域来分组,组内成员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实行分工协作。汇报形式可以是PPT,也可以制作成五分钟以内的小视频,在课前进行汇报。同时,鼓励学生将相关中外文化、各民族文化进行对比,在讨论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心底热爱和认同中国文化,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教师点评并记录,以便于进行学习评价。
第四,实施教学及促进任务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回应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实现“显”“隐”结合,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教学实践中显性之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口语汇报任务中,即学生对家乡的展示。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分工和资料的查找,要审查资料或提供权威的学习材料,也要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表达并根据学生基础给予鼓励。隐性之路体现在:教师提前提炼、整合和加工多元文化元素,并将其呈现在课文的学习、单词和例句的讲解中,同时在课外阅读任务中无形融入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以实现学生对某一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和文化自信的培育。显然,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隐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学内容要么契合单元主题,要么服务于语言知识的获得,要么体现现实情景性,要么回应学生的文化背景,但都要避免“两张皮”现象;对于教学方式方法,要善于将内容与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共情力,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或喊口号,总之要有机融入,切忌生搬硬套。
第五,进行基于文化回应教学的教学评价。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英语基础等因素,并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中有所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中,首先,以学生档案作为参照,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合作性以及前后的进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自信心;其次,在期末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而了解教学效果。在终结性评价中,加入关于中国文化的汉译英段落翻译,重点考核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尤其是讲好自己身边的故事和传播自身特有文化的能力,促使其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传承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助力文化自信的养成。
三、 结语与建议
广大外语教师要站在国家意识高度,推进我国外语教育规划改革,促进外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升外语教育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5]。虽然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在逐步展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二者深度融合的探索仍有待深入,在利用相关理论指导和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方面也有待加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善于运用新兴技术,在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为“脚手架”。利用文化回应教学理念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融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来还可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向纵深发展。
第一,加强所融入知识点的整体布局和教学资源库的系统建设。与数学、物理等课程相比,大学外语课程的知识结构通常在紧凑性和逻辑性上相对较弱[6]。要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深度融合,教师不仅要善于在细微处无形融入相关内容,而且要在整体布局中融入知识点,善于把握和重组甚至重构原有教材内容,将看似碎片化的中国文化知识通过各种逻辑加以梳理,再根据内容的相关性、教学的情境性、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等将其落实到各个教学单元和各个教学环节,实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应加强对融入文化知识的进一步提炼和分类整理,并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和打磨,形成系列资源,减少或避免融入素材的随意性。对于已有的资源库,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造和更新,不断创新其呈现形式,以契合不同的教材、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民族地区高校还应特别重视多民族文化资源库的建设,以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回应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这是因为民族地区高校的英语课程教育根植于民族本土文化,包括英语课程教育在内的各门专业课程都肩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7]。
第二,客观看待中外文化,践行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增强文化自信并非喊口号,也并非在教学中片面引入中国文化元素,更不是建立在排斥和否定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文化自信“除了需要谦虚的学习态度、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在不断的文化交流合作中保持辩证理性的批判精神”[8]。真正的自信来自对他者文化的学习鉴赏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教师应通过对比和思辨教学,引导学生在对他者文化和自身文化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在评价中,文化自信首先体现为学生对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储备,其次体现为学生对他者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对比学习与思考,最后体现为学生从思辨学习中实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进而在行为举止上展现文化自信。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评价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评价活动中,除了教师评价,还可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
第三,重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体化发展。语言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秉承整体语言思维观。要重视基础的作用,文化自信的教育更要从小抓起。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到外语教育改革要“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一条龙”形象概括了他所希望的从小学到大学连贯的系列外语教育[9]。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时开展区别化教学,避免重复低效的现象。因为文化自信的培育非一日之功,所以决不能急于求成。大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认知早有共识,但目前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整体审视和思考大中小学英语教学问题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故外语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大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探讨如何搞好基础外语教学,而不是局限于研究如何搞好大学外语教学[10]。重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体化发展,是实现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有效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充分发挥英语场域的课程思政优势的重要关切点,而文化回应教学的理念在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时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
[ 參 考 文 献 ]
[1] 云杉.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 红旗文稿,2010(15):4-8.
[2] 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4):59-62.
[3] 盖伊.文化回应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4] 张家军,钱晓坚. 论文化回应教学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5):87-92.
[5] 王银泉.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22(1):27-46.
[6] 陈颖芳,马晓雷.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知识体系:基于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视角[J].外语界,2018(3):38-45.
[7] 侯曲萍,李一如.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改革实践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5):163-168.
[8] 刘首兵.论当代青年文化认同感的提升[J].大学教育,2021(5):133-135.
[9] 陈琳.让“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愿望完满实现[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8,10(5):3-9.
[10] 范文芳.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条龙”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442-44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