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2024-06-01孟健男车志远于钦明

关键词:实践进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

孟健男 车志远 于钦明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经过进一步地创新和发展形成当今的价值理念。中医药文化中所体现的仁爱观、和谐观、精诚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医药院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正确认识教育现状,融入中医药文化指导,加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从中医药文化资源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院校;内在机理;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35-04

中医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蕴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国家层面的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追求,是每一代中国人都向往的理想国家。社会层面的实践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生动描述。个人层面的实践是对每一位公民的道德约束,是立身处世的价值准则。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文化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精准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正确认识中医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对发扬中医药文化,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机理

中医药文化经过五千年中华文明沉淀与塑造,形成了尊重生命、防治疾病、追求健康、修生养性的理念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重要的科学技术组成部分,拥有具有特色和可实践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于华夏民族传统哲学的土壤,是对其创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其中,中医药文化部分中体现的“大医精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理想和追求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蓝本,两者相互映衬,又各自发展,存在内在统一性。

(一)“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仁爱观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深厚的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医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彰显了“以人为本”的贵人思想,《素问》有言,“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均体现了尊重人、尊重生命的理念。中医人以“人”为出发点,把“致中和”作为治疗手段和指导思想,以仁心仁术济世活人,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自古以来,历代医者均心怀普济含灵之愿,一直强调仁爱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具有一致性。故有科举不中者,往往弃笔从医,悬壶济世,充分发挥了中医医学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纵观儒家的仁爱思想,亲亲之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推衍至广博之爱,“泛爱众”。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解救贫苦之人的疾病和困苦,终著《伤寒杂病论》以救时疾。李时珍不忍历代“本草”之舛误,医游四方,足迹遍布整个中国,终成《本草纲目》以究时弊。如今,经历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总结出了无数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终于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这符合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中国梦的崇高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并拓展了“仁爱”的观念,并倡导了“爱国”和“友善”的思想,“爱国”是一种肩负责任、无私奉献的爱,“友善”是一种平等待人、相互信任的爱,只有协调好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行各业、各族人民怀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才能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二)“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和谐观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古代医家认为,人体只有气血津液阴阳平衡才能预防外邪的进入和内伤的形成,保持健康状态。再者,古代医家在临床用药方面,讲求君臣佐使,重视配伍原则,“以相宣摄和合”,采用以“和法”为主的治疗原则或手段达到“和合”的目的。此外,中医理论还认为人和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必须依赖于自然而生存,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实现人的自我调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中庸、执中、适中,才能达到身体健康、颐养天年,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除了理论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还体现在品行层面的医患之间、同道之间以及人的内在思想,医务工作者应忧患者之所忧,关心尊重患者,与患者和睦相处,同道之间谦逊友好,有助于减少医患纠纷,形成和谐的工作气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重个人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是中医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谐”蕴含着“大一统的家国理念”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目标,不同国家在竞争比较中找准优势,补足短板,在求同存异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各国人民携手努力,和睦互信,构建和谐世界。

(三)“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精诚观

大医精诚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指“大医”必须具有高超的医术技艺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必须一心赴救,济世苍生。孙思邈勤于钻研,精通百家学说;行医治病,亲访民间疾苦之害,总结医患关系;历尽穷生,矢志医药,收集整理编纂医学巨著,诠释了“大医精诚”医药思想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精”概括了中医医学的博采经书又勤求古训,精通医技的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敬业具有一致性。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论平凡与否,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回顾往昔,无数医者奋斗在抗疫前线,诚恳真挚对待每一位患者,用精湛的医术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患者的生命,展现了医者爱岗敬业、 不求回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诚,从医者要心怀“大医精诚”的思想觀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表现在交流沟通、学习临床、著述科研等方面博学笃行,戒狂言妄语、自欺欺人[1]。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相切合,现代诚信不仅是立身处世的基础,还是治国理政的法宝,是国家、社会、公民一切活动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诚实守信,恪尽职守,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中医药院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无论是课堂教育、教学内容,还是实践活动,都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涵靠拢,但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比如中医药院校,在融合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模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中医药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行为实践的培养建立,从根本意义上剥离了“知”与“行”,使得教学内容匮乏无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使开展相关活动,但因内容单一,不够深入,影响力较小,也难以产生成效。此外,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以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力军[2],而他们对中医医理文化价值理念接触相对较少,难以系统了解和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思想渊源和核心价值。对于专业课教师,虽然可以向学生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但也缺乏当代价值观理论支撑,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方法技能和意识自觉都稍显逊色。思政理论课是各大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其重要特点就是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缺乏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限制了医学生进一步的创新实践,也容易造成践行上的无力感。

(二)内容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大学生课业任务繁重,时间安排紧凑,大多时间用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训上,高校难以以另外开设社会主义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教育课程来进行系统学习,医学生专业教育培育面临着功利化思想的冲击,弱化了核心价值、人文精神的建立和培育。因此,部分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仅仅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不深不透[3],学生往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在当今流量时代处于劣势,难以和学生产生共鸣,利用率相对较低。目前,无论综合性院校还是中医药院校均使用统一的思政教材,缺乏个体特色和教育针对性,难以突出中医药文化教学特色,发挥中医药文化内在价值。

(三)缺乏大环境熏陶,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带给学生的是生活的便利和海量的信息,但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交流讨论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良莠不齐、错综复杂消极信息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中医药院校相关文化建设有所欠缺,单纯依靠理论文化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校本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整理和应用。在当今时代,大学生面临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传统与价值理念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全球多元文化冲击造成的“西化、分化”现象,因此,把中医药文化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迫在眉睫。

三、中医药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当今社会,无论是价值诉求还是思维方式,均趋向多元化,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在环境熏陶、教育模式、实践引导等方面努力。而中医药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教育平台,在推动中医药文化发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找出中国医学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共同内涵,发掘中医药文化涵养文明、养志树人的独特优势,帮助中医药高校有效切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5]。

(一)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强化价值观自信自觉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化建设。一所有生命力的高校的办学传统和理念是与历史文化相适应,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而校训是灵魂,是一个学校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因此,做到校训与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合,再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可以降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陌生感,使其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容易被接受认可,从而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校训为“大医精诚,止于至善[6]”,取自《黄帝内经·素问》,“大医”是终极目标,不仅包含大医对医学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探索,对医疗事业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而且包含医德仁心,悬壶济世的大爱,凝聚中医药文化特色和优势,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坐标,并且有助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治学严谨、“精诚”团结,追求德才兼备、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除校训、口号外,构建中医特色网络平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新媒体信息技术传承中医药文化,同时向学生讲好中医故事,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发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成效[7]。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诚信”“敬业”“友善”等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利用校本历史文化特色,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在校园建筑、绿化设计、育人环境等方面重点建设,使校园充满中医药文化色彩[8]。在校园建筑上,依托中医药博物馆,开发其教育资源,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实践实习,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构建中医药文化园,建造李时珍、张仲景、华佗等中医名家雕塑,让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开展文化上墙工程,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建筑内外墙装饰富含中医药元素,比如《神农本草》《伤寒论》等论著以及中医养生功法五禽戏等的浮雕壁画,营造底蕴浑厚、气势恢宏的校園文化氛围。在绿化设计上,利用药用植物作为绿化主体,让学生可以见证药用植物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参与中药栽培采收和应用全过程。在这些散发着浓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景观培育下,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谐”“平等”“诚信”“敬业”等价值理念不断被传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认识和思想境界。

(二)多元化教育模式,引导实现知行合一

1.第一课堂为主——内化于心。课堂教学是最传统直接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高校思政课也是各大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教学管理,打造课程体系,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中医院校可以在课程安排和公开课中展现能表达和传播中医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培养莘莘学子。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穿插讲述古今名中医大家之风,普及人民英雄张伯礼等的行医之路,讲感动中国医生许向东、吴天先生的故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远大的理想,扎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可在讲授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和奋斗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在革命历史中的作用,从而使其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与中医药文化发展有内在联系,激发中医药学子的爱国情怀[9]。

2.第二课堂为辅——外化于行。第二课堂具有多样且广阔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是人才培养和德育的重要载体,在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第二课堂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展求真讲堂、中医经典诵读,开展思政研讨会、校园文化征集赛等文化品牌活动,引导学生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举办专业学科竞赛,“岐黄中国”“中医经典知识竞赛”“讲好中医故事”、行业竞争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坚定专业思想,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使命感,加深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领悟,使其能够自觉担当起时代大任,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校内,还可以“走出去”,开展医护义诊等实习见习实践,感悟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神理念,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病患的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德修养,在实践中挖掘和谐、敬业、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3.互联网为佐——创造“新”氛围。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信息化服务,打造中医药文化平台。今年网络普查信息显示,网络普及率接近80%,其中将近三分之一为学生群体,网民总规模达到了10.51亿。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文化载体,学校可以以其为依托,建立价值观专题网站,以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中医文化话题作为切入点,根据已有资源进行创新,开设在线精品课程,打造微课、APP等文化资源传递模式,分享中华传统道德故事、名医名家事迹等,更加直观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典范。例如,“互联网+”课堂不仅可以实现视、听、图像三位一体,全方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以模拟历代名医精研医术、行医问诊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感。中国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高校可以构建具有特色的自媒体运营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在新媒体时代取得话语权,实现“微”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讨论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要求高等教育真正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基础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校本历史文化特色,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让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融入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让中医药文化涵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实现梦想、突破困境,以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李玫姬.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

[2]  李玫姬.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与中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

[3]  杨珂娟,张亚军.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以陕西中医药大学“概论”课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7).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5]  孙建中,刘保庆,王秋安.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教),2015(3).

[6]  林绸花.中医药文化融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新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

[7]  卜东东,馬睿,林晶晶.中医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探讨[J].学理论,2019(11).

[8]  吴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1).

[9]  霍文巍.融入中医药文化打造“最美”思政课[N].中国中医药报,2018-06-27(3).

[责任编辑  姜雯]

收稿日期:2023-11-20

作者简介:孟健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西南医科大学:四川省哲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院管理和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院人才医德教育研究”(SCYG2021-18);2021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基地专项)“通过中医药文化思想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资源研究”(2141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要论述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进路研究”(21EDB071);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22VSZ09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工作室研究项目(2020HFG0004)

通讯作者:于钦明

猜你喜欢

实践进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
新时代增强党的创造力:必然逻辑、原则导向及实践进路
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