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路径探析

2024-06-01赵文斌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时代

赵文斌

(新疆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应对大变局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考察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着眼世情、国情和民情的变化,把准变的方向、把住变的规律,把好变的方法,持之以恒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要帮助大学生理解当下的中国,理解中国未来的走向,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命题

从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到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走访中小学到高等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从通过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到出台相关的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抓在手上,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就如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出的一项重点任务。

(一)从政治高度上认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当今世界正处于“两个大局”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多元思想文化冲击浪潮加剧,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都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念选择的盲点。由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二)从时代背景上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脉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对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实施纲要》的提出,就是为了立足新时代,不忘教育强国之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之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从教育对象上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特点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大学生。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应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聚焦学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目前,高校大学生大多为“00 后”,他们身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思维较活跃,每天通过电脑、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各种软件了解和吸收各种信息,他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较快。但面对当今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碰撞与斗争日益激烈,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而缺乏对事物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要注重为学生解疑释惑,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和推进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的变革创新,融合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壁垒,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起到入脑入心的作用,进而提高各民族青年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性。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当今世界的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更加凸显、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工作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任务更加繁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如何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两个大局”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和对待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创新、在育人成效上有所突破。但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重形式轻效果、针对性不强,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及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没有将深入了解和掌握青年学生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因此,如何用中国梦提振中国精神,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现实重大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变化,学生不同程度地遭到信仰危机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党的百年辉煌历史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滋养,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各族大学生经过系列理论教育和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但是,信仰必然体现着理想和现实的双重维度。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价值、生活和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式特征日趋明显。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和锻炼,导致在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存在认识问题片面化、绝对化、静态化、微观化、表面化的不足。正是因为经验与阅历的缺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困境,难以保证他们在面临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时作出正确的选择。不少青年学生更多地从眼前利益、物质利益和自身利益出发去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出现对信仰产生疑惑和动摇,价值观扭曲,不断影响到其身心健康的现象。

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圈,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令人堪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部分大学生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辨别能力比较差,导致出现一些思想方面的问题,如忽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部分大学生过度追逐大众文化,倾向于奢侈、攀比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享乐主义思想和人性自私论等错误思想备受推崇,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大数据时代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复杂情况的挑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逐渐取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并逐渐成为第一媒体。而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网络自然地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互动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3]但是,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日益增多,尤其传播的门槛低,使得各种充斥负能量的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造成严重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网,客观存在着一些学生沉迷网络致使其精神萎靡,出现不良的网络行为。如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根据形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不学会利用和掌控网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在互联网上影响学生、抓住学生,不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其他有害思想就会利用互联网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吸引力和针对性不强面临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党管一切、党管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4]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到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机构,还是从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合理及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其现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了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的问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引向入心入脑效果仍然不理想。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缺乏学理支撑,属于浅显的、碎片化,更谈不上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方与接受方良性互动的力量共振不大,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校内校外、课堂上课堂下的实践教学还存在不足。

(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衔接度需要全方位的夯实加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政治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调效应。反观当下,一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然不够理想。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还未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殷切期盼,“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树立起来。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缺失科学而系统的测评体系和评价机制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的力度还需要加强,在配齐、配足、配强师资力量时,还需要深度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也需要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能出现厚此薄彼、头重脚轻的现象。

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思考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构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体系。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先后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等文件,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高校党委要提高驾驭和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和抓好落实工作,从学科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强化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构建。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系列专题课程的开设,着眼于青年本体特点和成长规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党团组织活动、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打破当前宏观社会环境及生命个体的自我意识等所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异质化现象,社会形势及文化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解构,时代教育及网络媒介所带来的工具化冲击。对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培育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也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6]办好思想政治课就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以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要完善课程教材建设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想政治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学校的教材,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突出课程教学的政治性站位和要求,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培养。其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中强调的“八个统一”为基本遵循,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学,积极推动思想政治课学科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体系。应结合学科热点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样可以有力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意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关注当下,不能把理论束之高阁,要回应社会现实,可以将时代热点话题和大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内容,让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其亲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时代同步,增强教学过程的思想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时代感。

(三)注重网络建设,建设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舆论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特点,用好用活网络新媒体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要重视网络育人的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开设专栏、微信推送、微课程教学和微视频学习等方式,强化议题设置、内容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层级和深度,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旋律,并融入信息化事务、网络化课程等育人育才环节。其次,要统筹推进校内各级各类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政网、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推动资源融合、平台共建与内容共享,着力构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高地。再次,要优化网络育人环境。突出方式方法创新,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重点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加强学生信息数据的统一集成管理与智能定制服务。推行“一站式”自助化服务,推动学生事务进网络。研发大学生学习生活服务APP 及“泛课”“微助教”“云课堂”等网络育人创新平台,开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精彩第二课堂。

(四)坚持“三全育人”,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合力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落实“三全育人”,关键在于整合协同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各项育人元素,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场域,形成素质修炼的“大熔炉”。这就需要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及各学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共同构建起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性、可视性的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从数量、结构上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快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才引进,在机构设置、保障和支持条件等方面予以持续保障。二是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要求来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三是要引导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共识、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红线的思想共识、遵循“三全育人”鲜明导向的行动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在服务学生学业发展、身心健康中,解决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真正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根据社会传播方式变化、学生群体变化、学生思想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要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深入分析把握学生特点、研究学生思想状况的成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着力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提高全课程育人效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思想光辉和理论温度,从教育机制、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不断指引和激励大学生思想和专业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绵绵用力,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抓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加强和深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加强和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真正将“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干在实处。同时,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