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研究生“六位一体”系统性课程思政与德育培养策略探究
2024-06-01刘明录
刘明录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德育培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解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此后,教育部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2020)等一系列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强化了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动和开展,学者们也紧跟这一步伐,从政策解读、实施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然而纵观这些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一方面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探索,针对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方面的思考相对较少。有学者指出:“相较于本专科教育层次而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底子薄、起步晚、难度大。”[2]另外一方面,这些探索大都是单一教学环节或是单一课程的探索,缺少综合性的系统研究。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当前,“一些地区和高校在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研究生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设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2]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应该且必须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研究生“课程思政”是指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系统研究设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科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精神、文化等育人元素,系统改革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课业评价方式,推进各类研究生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提升协同育人成效。[3]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极其丰富,涉及面甚广,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皆有关联,完全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些环节作发力点开展工作。然而,要做好研究生的德育培养,最好能综合考量,进行系统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是将课程思政工作融会贯通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做好教材融入、课堂融入、课后活动融入、实践融入、科研融入等方面的工作。外语专业研究生有其德育培养特点,如能针对其特点,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持续发力,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外语专业研究生德育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外语专业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特点
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既有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共性,例如都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学习科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但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实施课程思政,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是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接触的知识学贯中西。外语专业的研究生以研究外语的语言特点、外语教育方法、外国文学文化作为主要学习任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方的文学文化、教育知识和语言知识,因而由于其专业的特点,相对于其他专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方的知识和文化,在知识的范围上表现为学贯中西。二是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意识。西方人的思想意识并非只是抽象的以哲学和政治学的方式存在,它们还蕴含在西方人的文学作品中,蕴含在他们的学科理论之中,蕴含在他们的日常言行中。当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时,会接触到大量的西方国家的资料,也将会更多地接触到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此外,作为外语专业的研究生,语言学习仍然是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语言技能,他们会更多地收听国外政要和名人的发言,也会更多地接触到国外人员,因而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这也是外语专业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外语专业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对于他们的成长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一方面,由于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熏陶,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在思想上更加开放,对于西方的事物相对更加了解。在各种学科和知识融合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特点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研究生掌握了更多元化的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视野的开阔,也有助于他们提升所处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更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然而,长期接受西方思想和文化教育也会带来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在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同时,会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德育教育挑战。例如西方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如果外语专业的研究生长期受此思想的影响,又不能辩证地看待此问题,就易被个人主义影响。又例如,西方文化为树立典型而过分夸大其文化优越性,如果研究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不能正确分辨中西文化的优劣。其实,中西制度和文化互有长处,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印迹,作为中国学生,应该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此外,西方的语料中蕴含着夸大西方制度优越性的思想,外语专业的研究生要有分辨能力,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状况表明,这一道路和制度是正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专业研究生应该具备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外语专业研究生系统性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他们的课程思政也应该是系统性的,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因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变化的过程。如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对他们施加影响,将能更好地做到课程思政育人。鉴于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学的指导纲领,因而,课程思政的实施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必须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大纲,关键是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除了设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之外,还要提炼并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4]《纲要》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为此,一是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加入课程思政目标,在毕业要求中加入课程思政要求,只有这样,课程思政的实施才会有纲可循、有的放矢。二是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方案,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课程。例如英语专业由于其特点,开设的课程中涉及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较少,因而可以适当增加中国文化概要之类的课程,以便能培养研究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此外,还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做好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把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课程思政要求贯彻到教学大纲之中,为今后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传播知识和影响思维的重要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想提高研究生的德育意识,强化课程思政效果,那么就要对研究生的教材进行修改或修订。《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教材是课程教学的素材,是育人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的选择就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可以选择已包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材,例如2022年出版发行的《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其教材编写中包含了课程思政内容,是专门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而设计的教材,可以直接选用。此外,我国目前正在推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是经过严格审订和科学编写的教材,符合育人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是可以重点选用的教材。另一方面,可以对原来使用的教材进行改编,根据原有教材的内容,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原有的教材主要聚焦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虽已具备了完备的外语知识,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开发还有所欠缺。“现有英语专业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和文化知识多取材于西方的新闻、著作,所传递的思想大都以西方思想为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任课教师通过自查或互查的方式,摒弃那些与“课程思政”理念和价值观相左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教学文本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理想信念、民族担当、文化传统等德育元素与情景教学相结合。”[5]因而有必要针对教材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融入具体思政元素。以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2019 年以来,已立项了40 多门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这些示范课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并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及策略。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外语专业的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化视野、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5]《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1]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针对研究生进行课程思政、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依据教材,设计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和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充分落实《纲要》的要求。例如可以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适当设计课程思政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思辨得到答案;也可以在课堂评价环节中加入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从而让整个课程既能传授知识,也能进行德育教育。总之,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课程思政手段,培育学生的德育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正如德国哲学家席勒所言,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氛围更加轻松活跃。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教育。因而,课程思政也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机会,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参观活动,让研究生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例如中国革命纪念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耳濡目染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课外活动中,例如在每年召开的研究生论坛中设置与课程思政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撰写和宣读相关论文和资料,在此过程中既获得了学术锻炼,也得到了德育教育。又例如,可以在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演讲比赛中设置跟思政相关的主题,让研究生既获得语言和演讲方面的技能训练,也能获得强烈的德育体验。
(五)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教学实践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一步,可谓是岗前培训。在此过程中他们得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语言和技能的应用来获取经验。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实践可以分为师范类型的教学实践,以及商务应用、语言翻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人们对于实践的过程总是印象深刻,从中获得的体验将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研究生的德育培养也要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环节。具体说来,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中华美德、教师师德、各种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让研究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的德育思想意识获得提升。
(六)在科研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作为研究生,专业学习和实践科学研究是学段的主要任务。作为“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整体,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对研究生从品德到学术的双重培养。[6]因而,有必要充分利用科研活动这一学术活动过程,在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和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贯穿德育教育,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例如,对于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写作论文时,从选题开始就要立意高远,选取有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论题。此外,在科研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还要向学生传输学术道德思想,让学生能够拥有学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同时,在科研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工作精神。此外,要多给学生讲授中国优秀科学家,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热爱祖国、学成归国以科研能力为国家效力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服务意识。
三、结语
研究生是高层次的人才,通常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德育教育在其成长和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三全育人”的主要方式之一,课程思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语专业研究生由于专业的独特性有其特点,因此,要针对他们的德育素养培育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行六位一体的系统性课程思政,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思政元素。具体说来,就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的修订工作,为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课堂、课外活动、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将德育培养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环节中,通过反复的德育强化,潜移默化地推进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升我国研究生的德育素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