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探析
2024-06-01庾荣
庾 荣
(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在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当前在各高校中大多采用专题式课堂教学模式。专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课程内容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部分,即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备课与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长和知识背景等,以现行教材为依据,从增强研究生“四个自信”这一教学目标出发,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对个别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并对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阐释,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课程的自由度和灵活性。[2]同时,教师将与所涉教学专题相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引入专题教学中,这不仅可以使具有一定滞后性的教材呈现出时代性,而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更富吸引力,从而既提高了研究生从内心对理论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又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提升研究生对相关问题深刻剖析的能力,又可以引发他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但这种专题式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或不足。具体表现在:虽然专题式教学模式使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但这种自由“裁决权”却是有限的,因为教学形式依旧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同时,在专题教学中,虽然教师已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并插入了相关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料,并就视频、音频中的相关重点议题发动学生进行讨论,但依旧是以理论的阐发为主;虽然教师在专题式教学中会就研究生所关注的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让研究生展开探讨,但依旧是在课堂上、教室中进行的,依旧是较空洞的、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阐发。[3]这种单纯理论讲解的最大问题就是与现实联系不甚紧密,甚至与现实相脱节,因而使研究生无法深刻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基础性作用或决定性作用。
而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不紧密,甚至相脱节,一方面,降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吸引力。因为经历了本科阶段的研究生已经学习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那么,不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理论宣讲如何深刻,也容易使已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研究生感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似曾相识”,听起来虽有一定的收获,但大篇的理论宣讲还是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进而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受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有些研究生在对待所学课程的态度上会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视角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用性产生质疑,这就会造成他们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多仅限于形式上的学习,如出勤率的考量;至于课堂上的讨论,虽然也会积极参与,但也多是出于对平时成绩的权衡。此外,大多数高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几个专业的研究生在一个大教室中共同学习,少则一百余人,多则二三百人,这就使得教师很难就某一专业研究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而课堂讨论的进行也仅限于部分比较活跃的研究生。也就是说,虽然教师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已采取了较为灵活的专题式教学模式,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研究生实际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不能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其积极意义主要有:
(一)激发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研究生学有所“乐”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或比较抽象的概念,随着整个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强化,如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还仅停留于课堂教学层面——虽然教师已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等进行了精心设计,但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使得该门课程在吸引研究生注意力上存在一定难度,那么,显然,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研究生自身的要求。而实践教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则能够弥补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是课堂教学从“封闭”“单调”走向“开放”“生动”,甚至“实用”的重要环节。[4]与课堂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相比较,以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则更能提高研究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参与度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使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使理论不再仅是书本中的理论,而是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理论,从而使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样既激发了研究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趣味性。
(二)提高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研究生学有所“用”
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宣讲只能是空洞的说教,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体现实践的意义。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主阵地依旧是在课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仅限于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研究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会感到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似乎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更多用处,这就要求高校还需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换一个视角审视,高校只是研究生人生阶段的一个短暂过程,研究生最终是要步入社会。那么,如何将高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为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铺实了“地基”,那么,实践教学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将产、学、研相结合,使研究生接触社会、接触百姓生活,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市场锻炼的方式在最大限度地进行生产要素高效组合的同时,为人才的实用性锻造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既有利于研究生将自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如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探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尝试为其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从而深化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程度,开拓他们的思维与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实现了理论演绎向社会实践的重大转变,又有利于使研究生亲身感受到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的现实案例,增强理论学习的动力;既提高了研究生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他们的理性认知;既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途径,又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调动了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做到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与社会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三)培养研究生良好道德品行,使研究生学有所“得”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多地是重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担当能力、社会责任等能力的培养较少。而这些能力的养成与理论知识的储备学习似乎又关联不甚紧密。那么,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还是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无论是参观考察、基层调研,还是开展志愿服务等,都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以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又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坚强意志和敢于担当、敢于应对挑战、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行以及情绪稳定、思维开放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步入社会后不会出现个人价值的迷茫、不会出现对社会、对个人的怀疑、不会出现人性的堕落、不会出现上错车、走错路的情况,从而以坦然的心态、坚定的信心、从容的气迫,从学校稳步迈入社会,并以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和积极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框架与思路
要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首先就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要真正体现“实践性”,需要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实际和研究生自身特点,以实践项目或实践基地等为依托,组织研究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为依据,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切入点,多视角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验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新时代的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如可以是大中型企业的参观考察,既考察它们的历史沿革,又了解企业改革的现状;既关注其中一些从事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又关注它们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可以是参观考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项目在当地的具体实施,更深入了解我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既可以是参观考察小微企业,深刻体会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如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繁荣市场、促进创新,也可以是走进乡村,参观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了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能够使研究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体验实践活动
对于这一部分的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一是可以以研究生所在城市的地理方位为依托,走入基层,到社区、到乡村去,通过客观视角近距离“观察”基层民主选举,切身感受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践;二是可以深入到各民主党派中、少数民族群众和党外知识分子中,甚至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中,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三是可以到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去学习、了解,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有更清晰的把握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能够使研究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的认识从课堂教学中的抽象理论转变为现实实践中的生动案例。
(三)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验实践活动
关于这一部分的实践活动较多,如可以到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也可以去红色遗址参观考察,还可以走近道德楷模,去感受高尚品行的力量。以通过带领研究生参观考察红色遗址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例,可以让研究生聆听红色文化亲历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讲述,也可以前往档案馆、图书馆等场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此来感悟硝烟四起的过往;既可以是参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纪念广场等以深切感受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也可以是瞻仰烈士雕塑、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以感受英雄人物的伟大与平凡……这些种种都是为了在重构红色记忆的完整脉络中传递正能量、共塑民族历史认同感,坚定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体验实践活动
这方面实践活动的设计包括:其一,可以走进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机构深刻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民生福祉的积极作用;其二,可以到脱贫地区去感受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其三,可以深入社区,感受社区工作的琐碎、服务的细致,如党建宣传、社区卫生、劳动保障、疾病预防、医疗保险、社区治安等,既感受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又体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社区居民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使研究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有更深刻的把握。
(五)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验实践活动
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计主要可以通过带领研究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也可以是通过走访相关专业机构去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对人类、对环境以及对各种生物的危害,还可以是走访相关部门,了解国家有关环保方面的法规制度及其具体实施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坚定研究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绿色生活,着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同时,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可以使研究生与不同职业的人群密切接触,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务员、个体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等,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积极参与,从而培养研究生的主人翁精神。
实践活动的设计还可以是其他多种形式,本文只是提出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思路,以供借鉴。但要认识到,实践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实践教学环节的结束,因为实践教学环节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撰写调查研究报告。[5]如果说实践活动是让研究生走入社会,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那么,调研报告的撰写则是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开展前的资料搜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亲身参与”,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实践活动进行具体分析,或观点提炼、经验总结,或发现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抑或以此为契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新的规划等等。调研报告的撰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3至5人,按自由组合的原则,根据各自的调研对象,自定调研题目。在调研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既是带领者,又是指导者,还是监督者。在研究生完成调研报告后,教师需对每一份调研报告给出评价,并组织研究生进行实践经验的交流与总结汇报。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研究生将内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又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加深理解的同时,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研究生“四个自信”,进一步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虽然在指出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专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欠缺或不足,进而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了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活动设计,但并不是要用实践教学替代课堂教学,也不是要说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分量并重,而是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强调当前需要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阵地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