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4-06-01唐淑楠
唐淑楠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
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乎中华民族的振兴强盛和社会的繁荣进步。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了解相关情况,多次召开会议、作出指示,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明确了其对办好教育这项德政工程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一、“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
明确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内涵丰富,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全覆盖、教育领域的全覆盖和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对教育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都进行方向正确、组织得当、坚强有力的领导,这就是党对我国教育事业领导的全面性。
(一)“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全覆盖
指导思想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基本问题,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首先体现在思想领导上。1957年2月27日,针对一个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出现的不良偏向,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求,“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2]226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历史检验与实践考验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得到全面体现,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整个工作过程中、贯穿于所有科目教师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当代中国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现。
(二)“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教育领域的全覆盖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横向维度上是指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即我国教育工作在根本任务、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在教育工作根本任务上的领导。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在教育的各环节着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第二,在教育工作组织结构上的领导。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我国中小学都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普通高等学校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组织结构,这保证了教育工作能够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党的决策部署,这是党对教育领导力的彰显。第三,在教育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领导。正确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不同思想流派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的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这在根本上缘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我国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党和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必须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这是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目标的达成。
(三)“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教育阶段的全覆盖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纵向维度上是指党的领导对于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即我国的教育工作,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从根本性质上来说都是社会主义教育,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第一,在学前教育阶段。各个幼儿园在本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培养五大领域的要求开展教育工作。第二,在中小学和职业教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3]。各个学校设立党组织,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管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在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4]。学校在党委领导下进行教育决策、开展教学管理,还在学生中发展党员、设立学生党支部。在此阶段,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仅通过党委和党员教师作用到教育工作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党支部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上。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覆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受教育对象,这是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纵向纬度。
二、“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生成逻辑
探赜研究对象的生成逻辑可以使我们的理解更为深刻、思路更为清晰。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有着深刻的哲学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研究对象、探析研究课题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首先从这一视角对“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出分析。第一,人的本质理论。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生物遗传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是一样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更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就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机械、消极的论断,他用“社会关系的总和”[5]139重新定义了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422。社会性的发展是人发展的重点所在,教育是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路径,而我国的教育正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才得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第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社会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列宁指出,任何政治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6]405。在以前所有的社会中,受教育对象都只是统治阶级,其教育目的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教育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决定了全体人民群众都可以是受教育者,决定了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论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1944 年3 月22 日,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分析了边区过去搞识字组失败的原因,他认为“组织识字组,从前所以失败我看是因为没有具体领导”[7]114。1965年8月8日,毛泽东强调办教育也要有政治水平,认为一个学校办得怎么样,“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是怎么样,他们的政治水平如何”[8]79。1951年1月18日,邓小平在西南局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党要过问学校教育工作,“领导机关一定要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的领导……过去的问题在于领导上没有提倡,没有给以方针。现在我们党只要注意了就能搞好”[6]84。1977 年8 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部门的调整过程中有许多具体问题,“第一位的是配备好领导班子。我提出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得好。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这是第一个人”[9]52-53。1994年6月14日,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10]370他在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时,提出了四条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8]373。此外,1999 年6 月15 日,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还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11]337。2010 年5 月25 日,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12]394同年7月13日,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10]419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保证教育为党和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新挑战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
建党以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对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有力的领导,证明了党的领导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连续十年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被贯彻落实的结果。同时,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也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一方面,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国家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就越需要众多具备知识和能力的建设人才,而教育作为传递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事业,其作用将愈发重要。经济落后地区的“上学难”、素质教育的践行、教师待遇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关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事关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党对教育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另一方面,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意识形态斗争严峻复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特别是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越发激烈,学校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因此,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党必须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做好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这是“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现实必然。
三、“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实践进路
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其功在当代、利却可以绵延千载,关键要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落细做到位。新时代新征程,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就要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从顶层着手进行战略布局,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一支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办好我国的教育,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将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中外融通,既能“放得开”,又能“守得住”。既要放眼世界,吸纳一切优秀教育成果,又不能一味靠外来经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在结合中转化为提升我国办学水平的着力点和生长点。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做到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有力,就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思想,就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光辉成就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宣传者、实践者,在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3]。第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居于统领地位的价值观,起着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达到了统一,才能在思想上内化社会主义、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广大师生要深入研究其内在含义和重大意义,真信、笃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14]。
(二)从顶层着手进行战略布局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首先就是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增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程度,从顶层设计谋划深远,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都要将教育工作放到全部工作的优先地位,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优先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规划安排。第一,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当成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首要工作,“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5],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第二,提升教师地位,加强对教师的聘用、培训和支持。既要考核生师比,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充足,也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确保师资质量总体上升,还要注重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加教师职业在全社会全行业的吸引力,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和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第三,重视和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实力和长远发展,保障教育投入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基。要在坚持国内生产总值(GDP)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4%底线基础上,保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的增长率、教育财政拨款相较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教育投资的增长率持续稳定增长,并将经费投入更多地向中西部、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倾斜,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三)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能否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党建工作的成效。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在办学治校中的重要地位,练就党建工作基本功,依托党建做好办学治校等各项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最高组织机构,各级党委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实际管理部门,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重要职责,在各项工作中把握好政治方向、管理好教育大局、落实好重要决策,必须健全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党政协作、协同配合,形成党委高度重视、统揽全局,各方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第二,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间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重视发挥党支部在联系、引导和组织师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基层党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打通学校党建的“最后一公里”。第三,重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要注重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新理论与教育教学、学生活动实际密切结合,通过教师、课堂、党建活动传递给每一位老师和学生,以党员的先进性带动广大师生。
(四)着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渠道,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是党对教育事业领导权的直接体现。第一,校领导要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包括书记、校长在内的校领导要带头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讲思政课、做思政课教师,亲身感受、深入认识思政课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工作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第二,讲信仰、讲理论的人要有信仰、懂理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其思想状况、理论水平、政治倾向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要自觉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责任,必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把信仰信念信心融入课堂教学。第三,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信仰、懂理论,还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将正确的观念、思想和主张传递给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入耳入脑入心。要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13],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实效。第四,引导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中国梦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奋斗。当代中国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青年学生只要勤于思考、勇于奋进,就可以乘着时代的浪潮建功立业。要激励广大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同时,把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以青年人的热情与担当不断开拓进取,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用拼搏和奋斗书写人生绚丽篇章。
(五)打造优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工作必须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队伍来完成,因此打造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一个重要路径。第一,打造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要从思政课教师开始。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13]的好老师,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政治立场,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成长成才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其他课程的教师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中。既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要当好学生思想的领路人,在教学中要融入最积极的思想导向、沁入最深沉的爱国情感、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润物细无声中将高尚的道德情操传递给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相关人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学校相关人员虽然不直接从事课堂教学,但是他们的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部分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力量,做好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