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逻辑
2024-06-01张利民刘希刚
张利民,刘希刚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这几个重大关系既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是指导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重大原则,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这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出发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之一,闪耀着系统观念的智慧之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类自然系统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从“山水林田湖”开始,不断加入草、沙,不断拓宽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覆盖范围,最终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重要命题。系统论反映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世界观的哲学精髓,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发展和认识改造自然的首要原则。从系统论出发来看,“山水林田湖草沙”代表着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生态系统对象范围,保护是人类的一种实践形式,一体化表明人类生态环保治理实践的系统性特征。从反映实在与过程、存在与演化普遍规律的系统辩证法出发理解,系统性是贯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共性理念的关键词,系统性逻辑是我们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内涵精髓的基本前提。逻辑是一个音译词,在狭义上指的是思维的规律、理清事物的本身[1]。本文借助逻辑一词,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这一命题的系统性实质、内涵与要求做出整体性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服务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立足党的系统观念和生态文明理论创新,结合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与工程推进,努力探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理念实质、系统性内涵和系统性实践,以促进对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性逻辑中,系统性命题定位与价值意义是基于系统论的价值定位分析,是基础部分,为理解系统性内涵和系统性实践要求提供了基本前提;系统性具体内容是理论核心部分,既是基于价值定位的进一步分析,又为理解系统性实践要求打下了基础;系统性实践是应用部分,是系统性命题与系统性内涵的落脚点。
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命题定位与价值意义
关于一体化的理解是探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逻辑的基本前提。一体化具有多学科视域,内涵千差万别,概括起来有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两种阐释路径。社会领域中的一体化概念的含义及其实质是指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将两个及以上互不相同的事物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自然领域内,一体化亦称综合化,其性质就是克列门茨等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种群一体化”或“群落一体化”。总的看来,无论哪种维度的一体化,其核心逻辑都是系统性。由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一方面连接着自然系统,另一方面又协调着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其中的一体化既重视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又重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生的系统性。基于一体化含义的理解,从主客观统一视角出发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反映出我们党对自然系统保护范围的拓展、对一体化内涵及其系统论本质的深刻认识,表达着一体化保护的系统命题及其价值意义,因而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理念结合实践的重大创新。
1.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命题三重定位
系统论是一种当代的新哲学范式。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统领地位,将系统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系统包含若干要素(部分)、结构、功能三要素。从世界观和本体论意义上来说,系统是一个基于物理系统(原子)、生物系统(有机体)、社会系统(人类社会)的抽象性概念,包括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生理系统、复合系统等类型。基于系统论的基本认知,从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的形成发展,集中呈现出“生态学系统论融合党的系统观念,形成生态保护的系统论”的生成逻辑,这是正确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内涵要义的逻辑前提。由此出发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体现出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的循序渐进与逐步深入,实现了由生态学系统论、党的系统观、生态环保政策系统论构成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性命题的三重定位及其有机统一:首先,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系统进而强化其生态系统属性;其次,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体现;再次,在以上认识和思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治国理政方略。
第一,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属性认知的生态学系统论。揭示地球生态系统有机联系的生态科学表明,任何一个部分都是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稳定性所必不可少的,这是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属性特征与功能的科学基础。在生态科学视野中,生态系统指的是共栖于某区域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在生态科学视阈下,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自然存在物既不可替代又有机统一,既体现出生物圈系统的整体性规制,又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必须遵循各自生态规律、发挥各自生态位功能的行为要求;坚持适宜原则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既降低保护治理成本,又能避免生态学灾难,这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生态学系统论。第二,党的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共产党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3],是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前提。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领域得到贯彻应用,形成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三,生态环保系统论。系统观念的核心精髓在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则。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是最能反映我们党生态文明理论系统性的内容,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观念富有特色的部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论理念,从战略上看,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具体展开与创新应用;从认识上看,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系统之间生命共同体关系和运行规律的深刻认知;从行动上看,是生态保护的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论的科学树立与自觉践行。
2.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性命题的价值意义
新时代的美丽中国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生态环保在战略部署、协调推进、社会动员等方面都显示出了系统论精髓。系统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和指导意义的根本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和自然观生态观的价值展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再现,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和指导意义的根本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是一种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系统环保治理观,既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精要,也将在实践中展现思想伟力。第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系统论的价值展现。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系统论视阈下,自然在社会实践作用下已经演变成为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辩证统一体,对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产生了深刻启示,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自在自然思想深刻启示人们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属性、有机系统属性以及自在规律性,启发我们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系统本质属性、内在物质循环的完整性,这是一体化保护的本质要义;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深刻启示我们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对人类行为的根本制约性;马克思主义人工自然观深刻启示我们,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责任,要求发挥人类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精髓的时代再现。在社会文化属性维度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基于对背离人与自然和谐的批判反省,强调人类生态伦理,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现实体现。第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实践价值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体性、互补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目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现实路径,它适应了新发展阶段必然要求,将生态作为核心要素纳入高质量发展体系之中,既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提供优美生态环境,又是满足生态民生需求、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的基本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战略行动。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具体内容
在人类思维发展历程中,“辩证思维(包括系统论和有机论)和形而上学(包括机械论和还原论),构成了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两极”[4]。当前,形而上学是生态危机思想方法的成因,而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主义”原则存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悖论已经逐步成为学界共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包含着系统论和有机论在内的辩证思维。在辩证思维尤其是系统论视阈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生命共同体;实质内容在于实现生态系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聚合、生态系统之间的系统性耦合、发展格局生态价值的系统性整合的有机统一;具体内涵要求集中体现在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三大理念之中。
1.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属性及其基础价值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以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突出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加以保护的客观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自然生命共同体范畴,深刻阐述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同时强调树对土、土对山、山对水、水对田的命脉关系。这种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刻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换联系、能量循环规律、动态平衡状态及其不可逆的规则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自然规律规则支配之下,自然存在物得以凝聚成为相互联结、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作为大自然自在循环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同的生态位价值作用。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范畴以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为基本前提,恰切地抓住了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生态关系的本质,准确反映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系统性关联和系统性运行规律,因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建设实践的基础性价值概念。在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框架下,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存在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基本前提,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属性、规律特征决定着人类运用系统论方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必然性。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实践,最首要的前提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属性、客观特征以及规律要求。
在生态系统科学的发展中,流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学科,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支撑提出了某一类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的理念、原则以及技术,展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生态保护、生态优化、生态服务等基本功能。在对这些独立生态系统的系统性认识基础上,人们逐步扩大了生态系统的视阈,直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强调地球是人类生存的最大生态系统。从系统性视角出发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分别是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而构成整体的、更高层级的生态系统。具体到一体化保护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而言,它首先是对我国多样化生态系统以地形地貌或植被覆盖等外在形象做出的通俗化简明概括,其中,“山水湖”从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划分,“林田草沙”则是从生态系统类型角度做出的区分。尽管“山水湖”和“林田草沙”由于外观和结构的差异而被划分为不同类型,但是它们以各自内部的结构性系统性以及外部之间的联系性形成了不然类型、不同层次的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自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的个性与多样性,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遵循不同的演变规律,因而保护方法措施也应该各具特色,但如果是旨在某一区域或者某一领域内开展多种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则必然坚持一体化保护原则。
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漫长演化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通过物质能量运动循环而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交织的错综关系,这是大自然和人类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些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四类:地质地貌过程、生物进化过程、植被演变过程、人文过程[5]。四类过程产生出不同的生态系统结构,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即以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为目标生态系统自我维持与更新过程和机制产生的效能,这是维系生态系统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在这种生态系统功能基础上,衍生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生态产品供给、生态环境调节、生态支持、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直接利益或者间接利益的功能,等等。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反映人类维护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和目的,人类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主要是在保证自然存在价值的基础上,获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与社会文化滋养。
2.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切实反映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揭示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关系实质,对于理解生态保护的价值主体、价值理性与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中,“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合系统特质,其后国外和国内学者又分别提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系统治理的协同论或协同治理理论,还有王如松、欧阳志云等学者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该概念的核心主旨在于强调以生态结构与功能的整合来实现上述三个子系统的和谐关系的目标。上述复合系统概念最终的目标追求,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之中。第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处于地球生命系统之中的、有各自生命属性与特征的生命形态类型,因而人也应该像自然万物那样遵循生命生存发展的规律,努力追求一个有利于所有生命形式生存需要的生命共同体。第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观点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摒弃主客二分传统思维、强调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主客体关系的一种新型生态自然观,这既是对长期占据人类社会主导地位的机械自然观的历史性超越,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视域下,脱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片面关注和谋求人类中心利益,最终只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承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真谛。第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系统在劳动实践中介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有机生命躯体”[6]。这是一种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范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阐述,其实质是把自然界中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影射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上展现强烈的创新价值。一方面,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突出强调自然相对于人类的优先存在性以及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的约束;另一方面,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凸显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在生态环保中的需求者、受益者、享有者与建设者的地位。总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深刻体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彰显开展一体化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人类治理行动的科学性、前瞻性、协调性。
3.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及其发展道路转型要求
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最终指向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更加明确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出了对现实发展道路转型的根本要求。从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的类型出发分析,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集中表现为无机性到有机性的发展要素转变。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生态系统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明新形态,未来的发展机遇更多需要从人与自然关系中去探寻。当今中国走的就是生态文明的、逐渐建立有机性要素支持系统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7]。生态文明理念以尊重客观生态规律为基本前提,是开展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的行动指南。2016年以来我国支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对各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也验证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价值。总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山水林田湖草沙”结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条件,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的生态系统保护课题。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在人类追求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中得到明确揭示,但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良好的生态文明形态还需要在开展包含生态保护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得以建成。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实践中,维系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的动力内核来自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人类提供的经济内涵,即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生态效益、环境优势等自然资本,成了新时代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资源、新条件和新动力。当今世界,对自然资本的节约与保护已经成为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主题价值追求。例如,世界银行提出恢复退化土地能够增加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增长不一定必须以消耗自然资本为代价等主张,联合国环境署提出基于自然资本增值的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的建议,欧洲环境署的绿色基础设施方案,鼓励推动绿色经济的绿色投资活动,带动了许多国家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行动。进一步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其人类文明发展层面的本质目标就是维系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走向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所谓生态优先,就是发展要以优良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的美好生活;所谓节约集约,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率、转化率,用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生产尽可能多的社会产品;所谓绿色低碳,就是降低社会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总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深刻体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既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指向,又有鲜明的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标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包括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践层面看,当前依然存在方案措施的系统性不强、综合效益不高、长期性成效不足等突出问题,而其本质就在于人们对生态系统特征与服务功能以及相互依存关系、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耦合机制认识不到位、保护方法不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需要充分尊重其生命共同体的内在关系并科学把握其完整性,努力实现自然系统内部各生态要素的小协同,进而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系统融合协调的大协同,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系统化实践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统筹保护,促进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优势互补,促进科学技术方法和先进理念的有机融会,坚持生态环保与民生满足的协调统筹,促进生态保护治理行动的责任共担。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统筹保护
从战略全局层面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性实践的本质要求,表现为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系统谋划以及生态系统的统筹保护,为此需要在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二者关系的前提下,坚持实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统筹保护。一是全局规划和局部统筹的协调统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既牵涉整个国土空间、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等区域的宏观协调,又对某一区域、领域(流域)、地区的一体化保护提出了客观要求。当前,全国规划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极敏感区以及自然保护地等,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确定了生态空间、关键节点和重点区域,顺应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突出了保护修复和治理措施的标准尺度的关联性。如果说关联性遵循着哲学上的“两点论”,是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尊重,那么对关键区域的保护与重点治理目标任务的落实则是哲学上的“重点论”,集中于国家生态屏障区、典型生态脆弱区两个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态功能健全与可持续性生态服务的恢复与提升。二是各类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性保护。我国分门别类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了要素统筹,并且同步调整一系列先导性前置工程,减少了生态系统退化的胁迫性因素,为生态保护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大空间尺度统筹与各项措施闭环衔接,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基础工作。三是在统一性生态规划体系中开展综合性生态保护修复。全国的国土空间生态规划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为相关领域、部门、地区的生态保护工程提供了有力指导,在此框架下,注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目标效益的综合考量,整体采用多种手段,强化综合管理措施,切实提升综合治理成效。四是坚持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相统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在“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8]的前提下开展生态系统治理。既要坚持重点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进步,又要强化目标、部门、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协同,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促进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优势互补
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划、调整与干预行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深刻反映着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自然力量和人的力量共同努力、良性互动的实践行动。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8]。在理论假设状态下,生态系统保护的基本前提是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只要给大自然休养生息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假以时日生态系统平衡就能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需求的满足与自然恢复的局限性的矛盾决定了人工修复的不可或缺,而且相比自然修复更有效率,更彰显积极状态,作为天地也更加广阔。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我们要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8]。而且方案的选择尤其要注意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的辩证运用,对遭受人类不同程度破坏的生态系统类型,要采取彻底的禁止开发和彻底修整,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人工修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等不同的修复和保护路径。
3.促进科学技术方法和先进理念的有机融会
生态、资源、环境等不同功能要素的一体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反映自然生命共同体属性的系统性要求,必须要有科学技术方法和先进理念的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是基于先进生态环境技术的系统工程,其中区域生态基本情况的查清、生态问题的诊断分析、分级分期目标体系的设立、工程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的明确、保护模式措施的选择、监测评估手段的确立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以生态系统学知识掌握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耦合规律为基础,必然需要一个复合性的技术体系,即一个包括聚焦一体化保护主题的监测预警、修复识别、空间统筹、效应评估等方面的技术群。不仅如此,一体化保护行动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各项工作的体系性、系统性。既要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以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又要强化制度创新,构建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环保信用监管体系、数字化治理体系,等等。除此之外,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得成功的实践证明,传承传统生态智慧、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例如,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工程通过稻鱼共生、茭鸭共生的可持续利用有效促进了农田生态修复,实现了同步提升农产品品质、农民增产增收、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当然,为了助推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的发展升级,我们也需要借鉴国际上的自然保护与修复先进理念并做出本土化的转化吸收。
4.坚持生态环保与民生满足的协调统一
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出发,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包含着生态、社会、经济三重属性,决定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一体化保护的根本目标。再加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必然要求把生态与民生的统筹作为价值立场和行动原则。之前的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成效甚微和出现反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没有用系统观念看待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没有设计好有效民生路径,因而出现生态和民生两张皮甚至相抵牾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国家坚持统筹生态和民生,在保护生态和开展环境治理的同时,提前设计好当地居民的生存之道、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民生的协调和谐。普遍的做法是为本地居民创造替代生计,促进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有机统一,在保证居民生活和增收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保护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力协调,促进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满足之间的共赢。实践已经证明,要做好一体化保护,统筹解决生态与民生问题是基本前提。
5.促进生态保护治理行动的责任共担
在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关系维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是国内和国际共同努力的行动。一方面,在国内战略措施层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通过国内各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另一方面,在世界生态问题层面,“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已经揭示出全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系统性联系与紧密关系,任何一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责任担当息息相关。因此,国内措施手段的综合性、参与力量的社会性、国际环保责任的共同性就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实践要求之一。一是以综合性措施手段形成合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需要群策群力,必须要建立常态化、共同行动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多主体、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这也是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践所证明的富有成效的措施;开展一体化保护,需要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差别化的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投入机制;坚持构建聚焦生态系统整体最优目标的评估制度,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成效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实施,离不开生态领域专家、本地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在一体化保护的设计、实施、监测、管护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三是促进国际环保责任共担。积极在世界上宣传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理念,拓展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生态国际合作,共同遵守气候变化、生态环保国际合约,合力解决全球性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