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例
2024-06-01李晨,朱婧,薛媛
李 晨,朱 婧,薛 媛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江苏 淮安 223305)
0 引言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中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也进一步指出,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在此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医学英语”课程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推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
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课程思政作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认识,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对“医学英语”课程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为医学类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1 “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效果,课题组成员选择江苏护理职业学院的10名“医学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借助访谈采集研究数据,对高职院校“医学英语”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进行调研,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将“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问题归纳如下。
1.1 课程思政元素零散,缺乏系统性
在访谈中,有4名英语教师认为思政元素目前还未形成系统,较为零散。通过访谈得知,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是从教程中挖掘的,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接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具有涉外职场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医护人才”的要求,导致“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职业岗位脱节。其中:有2名英语教师提出,“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因忽略对思政元素内在脉络的整体掌握,导致章节局部与课程整体脱节。课程思政元素零散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访谈中,英语教师A认为:我们所掌握的零散的课程思政元素不具备系统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到重点,学习效果并不好。所以,零散的课程思政元素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1.2 思政元素融入缺少真实情境,理论脱离实践
模拟“医学英语”中真实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访谈中有3名英语教师明确提到英语教学缺乏真实情境,不仅会造成语言学习的学用分离,也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割裂。英语教师B归纳了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少教师主要依托案例来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真实情境教学任务的欠缺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思政元素践行到实践中,导致“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
1.3 跨文化知识欠缺,易导致交际失败
英语教师C在访谈中强调了跨文化知识对“医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课程的意义不仅是读懂英文文献,更重要的是完成各医学场景中与外籍人士的沟通交流。然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会直接反映到医患对话,如果缺少跨文化知识,很可能会在交际中产生误解甚至是冲突。比如:在接种疫苗任务中,接种前,某学生看留学生Vivian撸袖子较困难,说了“Let me help you!”后,就主动帮助Vivian撸袖子,但Vivian立刻表现出抗拒。该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热情、乐于助人的表现,但在西方人眼里这种行为被定义为侵犯隐私。在访谈中,有8位英语教师都强调了跨文化知识对“医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辩证地处理思政元素与跨文化知识,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效果评价多侧重于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较为欠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改善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短时间的教学效果难以被量化。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将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2 “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培育路径
2.1 对标对岗,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所谓“对标”,是指对照教育部2021年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医学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具有涉外职场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谓“对岗”,是指对接学生未来工作的护士岗位。通过对标对岗,对“医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构架出职业与个人、职业与社会、职业与环境3大模块和8个专题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应具备提升公共健康的职业能力,以第2模块“职业与社会”中的第4专题“疫苗接种服务英语”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教师以“帮助外籍人士接种疫苗”这一真实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通知接种、接种须知、关注前沿、健康宣教、倡议接种、演练接种6个子任务,对听说交际(电话通知接种新冠疫苗和疫苗接种前、中、后各情境中告知类等言语行为的正确使用)、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中国国药疫苗与非连续性文本:防疫健康宣教手册与海报)、写作(应用文Proposal:倡议接种疫苗)、综合应用(新冠疫苗接种全过程演练)语言能力展开训练。针对6个子任务分别融入“六心”:耐心、细心、信心、关心、博爱之心和责任心,打造“医者六心”课程思政元素体系,通过涉外职场沟通感悟护理文化,讲述中国疫苗故事,倡议全球共同抗疫促进国际理解。课程思政“精准滴灌”课堂教学全过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感受到做好疫苗接种通知工作的细心、践行疫苗接种流程的耐心、对中国疫苗的信心、健康宣教对外籍人士的关心、一视同仁对待外籍人士的博爱之心,以及促进全社会健康的责任心的重要性。
2.2 创设真实情境,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运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创立的中国特色的POA(Product-oriented Approach)外语教学理论,即:产出导向法教学策略。学生通过真实驱动任务,将内化的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实现英语语言学习和课程思政的“学中用,用中学”[4],有助于解决语言学习中“学用分离”的问题。
在课前,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尝试产出任务,不仅要诊断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要分析学生关于“课程思政”的学情。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设计,将任务分割成不同情境的子任务,在课中逐一解决。在课中,情境导入、课程思政案例讲解,场景叠加,围绕不同情境的子任务逐一对语言学习和课程思政的内化情况进行实践。在课后,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教师分析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课程思政”学情的变化情况。[5]
以子任务“演练接种疫苗”为例,在课前,学生尝试产出“为外籍人士接种新冠疫苗”任务,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诊断。在语言方面,教师发现学生在语音语调、句型输出、语用得体和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学情方面,教师发现学生对“责任心”的理解较肤浅,只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并未考虑到促进全社会健康,构建全球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层面。在课中,教师将任务分解,学生分场景进行演练与互评。场景一:学生通知外籍人士接种新冠疫苗,利用有趣配音App设计“跟读”教学活动,“跟读”内容的主题是“全球命运共同体”,内化“课程思政”元素——“责任心”,并完成语音语调的促成与互评;场景二:现场接种疫苗——接种前确认,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完成句型输出的促成与互评;场景三:现场接种疫苗——接种,通过“对话”教学活动,学生完成用语得体的促成与互评;场景四:现场接种疫苗——接种后注意事项宣教,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完成信息处理的促成与互评。教师通过设计跟读、讨论、对话、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将语言问题逐个击破。最后,难度升级,教师设计进阶任务: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已3次通知美国人Louis来接种疫苗,但至今仍未接种,请学生再次说服他来接种疫苗。学生在反复劝说中将“促进全社会健康的责任心”外化于行,体现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针对语言学习内容,系统融入思政元素,言为心声,完成语言任务同时提升“六心”素养,解决思政融入“大而空”的问题。
创设模拟接种的职场情境,可解决学生的语言问题,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职场氛围,进行真实语言沟通。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口语训练由趣配音App中的模仿练习说到两两练习中的主动地交流,再到高阶任务中得体交互地沟通,这一过程实现了从“读出来——说出来——流利说”的转变。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责任心”的内涵,还将“责任心”思政元素融入高阶任务中,有效提升学生在疫苗接种服务中的英语语言知识、沟通技能、语用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同时,“润物细无声”般地内化思政元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医护精神,从而更好地落实责任意识融入语言沟通的实践中。
2.3 优化教学内容,融入跨文化知识,提高科学育人效果
在“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6]换言之,在“医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时,应将语言知识和技能、思政元素和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习惯与观念紧密结合,根据对方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确保语言任务顺利完成。
以子任务“倡议接种疫苗”(写作模块)为例,本模块为应用文写作,主题是倡议外籍人士接种新冠疫苗。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着重讲解“建议”的句型并融入博爱之心,教会学生对待外籍人士应一视同仁。此次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外籍人士在阅读倡议书后,产生接种新冠疫苗的想法。我们研究国外倡议书后发现,中西方提出倡议的方式截然不同。比如:中式的倡议往往是“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进来,争做‘应接尽接’的倡导者,争做‘主动接种’的践行者,争做‘科学接种’的宣传者。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从提出倡议的方式来看,直接且明确;从倡议的写作特点来看,主语采用“我们”,并运用大量的“建议”句式,主观性较强。
而西式的倡议,往往通过数据来间接且隐晦地说明接种疫苗的好处、必要性及不接种疫苗的后果,只字未提任何关于接种的建议,但阅读者会感受到接种疫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从倡议的写作特点看,每句话的主语均是疫苗“COVID-19 Vaccine”,并采用大量的“证据”句式,客观性较强。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如果忽视外籍人士的思维方式,不利用数据和实质性证据来证明他们接种疫苗的好处和必要性,而只一味地提出建议,语言交际的目标很难达成。从思政育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无视外籍人士的思维方式,“博爱”和“一视同仁”将变得空洞与狭隘。真正的“博爱”应尊重、照顾到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跨文化知识,不及时根据对方的思维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思政元素融入角度,将会使我们语言教学和思政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计“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时,不仅仅要考虑“医学英语”和“课程思政”如何融合,还应考虑到跨文化知识,促使三者有机结合,助力三者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合力。
2.4 采用“四主体五维度”档案袋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多元化
鉴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量化评价,课题组建议可采用“四主体五维度”档案袋过程性评价体系,着重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持续的观察、记录、反思,帮助学生和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进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形成学生电子档案袋。四主体指:教师、学生、服务对象和教学辅助平台;如:学习通、讯飞口语、趣配音、批改网等;五维度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流和综合素养。也有人认为,课程思政应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因此,对学生“课程思政”综合素养教学效果评价应融入到语言教学任务中。[7]建议学校采用电子档案袋式的形成性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对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掌握、课程思政元素内化情况等进行测评定量分析。采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定性+定量、个人+小组、即时+延时等多组合、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有正确的认知,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语言学习和“课程思政”内化的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规划学习,调整学习策略,反思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也实现了评价过程化、数据化、全面化、精准化。
以通知接种疫苗任务为例,学生在课前通知时,只说明了身份、打电话意图、通知了接种时间和地点及须携带护照。经过课上教师、学生、被服务对象(留学生)等一系列点评,学生不断反思并调整学习策略。在课后的拓展任务中,学生再次完成电话通知接种疫苗的任务时,不仅加入了接种人姓名、疫苗种类、着装和饮食的注意事项、药物过敏、接种操作流程和倡议,把思政元素“细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实现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同时通过留学生与教师的延时评价,进一步反思综合素养方面的上升空间。多元多方评价让师生对输出的效果有了充分的认识,便于下一步的教与学。
3 结束语
“医学英语”课程作为培育涉外医护人才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全面提高医护人才综合素养的重任。但目前“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思政元素缺乏系统性、融入过程中缺少真实情境、跨文化知识缺失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在真实工作任务中学英语,在涉外职场沟通中悟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促理解,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