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4-06-01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师会计专业职业技能

韩 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系,安徽 淮北 235000)

大数据与会计是一个讲究实践能力、具有强大功能的应用型学科。但是,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总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职业教育注重理实一体的要求,学生由于不能独立分析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大打折扣,不利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负责企业基本的大数据与会计做帐,与本科毕业生相比,他们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是弱项,在一线操作能力上更缺乏实践能力。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必须要培养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1 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脱节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但目前的培养现状却没有达到社会、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表现为只重视学历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5年(实习时间为0.5年),一方面,要按照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接受学历教育拿到毕业证书;另一方面,还要考取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领取毕业证书的条件。这样一来,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考取社会认知度很高的初级大数据与会计师证书。社会和市场真正需求的是注册税务师证书、注册大数据与会计师证书、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等,学生由于个人学习能力有限,加之这些证书虽含金量很高但在校期间几乎都未能获取。学生一旦毕业即面临失业,因为各单位在招收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员时,更倾向于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残酷的现状说明学生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1.2 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密不可分的的,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但大部分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刚毕业就踏上教学一线,更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师长期只从事理论教学,由于不能接触大数据与会计行业发展的前沿,所以制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1]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可以把握专业先进理念、做好专业教学设计、研究职业技能标准、满足市场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1.3 教材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拥有一套完善且适应社会需求的教材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更高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随着在高职会计专业中推行“1+X”证书制度,原有教材呈现出的以学科为中心、形态单一的弱点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现实的状况迫切需要对专业教材进行改革,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2 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出现,社会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对毕业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要有系统性和全面性。[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3]“1”即学历证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业达到合格标准的证明。“X”指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的一种专业技术资质。“1+X”证书制度下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要使两种证书融会贯通,在全面推进“三教”改革的前提下,形成以教师为根本、教材为基础、教法为途径的新教育教学运行机制,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2.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1.1 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结合

实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在“1+X”证书制度下进一步创新发展,要在会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因此,必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在设置理论课程体系时,应把握几个方面的原则:①课程的实用性;②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③课程与就业的相关性。实践课程是高职大数据与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又能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把握课内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双向培养思路,通过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建立一种上岗即能适应工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1.2 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模拟实训有机结合

电算化模拟实训就是将书本上的理论手工模拟训练运用到实际的大数据与会计工作中,电算化模拟的质量取决于理论手工模拟训练的程度高低,所以,在讲授理论手工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依靠电算化模拟实训室,要通过加大实训室训练的投入力度等硬件保障,创造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教学环境。

2.1.3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的校内模拟实训室通过软件仿真模拟实训能够巩固理论知识。模拟实训只是一种模拟训练,只能为学生实习提供基础,要使学生学通、弄懂、做实实际的业务操作流程,就必须到企业参加实践训练,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尤为重要。首先,同企业“联姻”,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制定实训内容要根据实际案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建立信息化的实训基地,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为社会所需,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岗位。

2.2 构筑“多元”化的评价育人机制

2.2.1 开创协同育人制度

通过引入“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客观公正评价育人模式、育人效果和育人质量等。由学校、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在“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综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共同目标下制定“1+X”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培养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必须各司其职,在深入细致研究职业育人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三方共赢。

2.2.2 实现各方通力合作

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聘请企业的专家共同完成,将企业中的典型案例转化为教学任务,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工作岗位,巩固技能水平,实现理实一体。培训评价组织要搭建学校与企业的“双元”产教融合平台,发挥桥梁纽带的协同作用。[4]

2.2.3 构建清晰责任机制

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1+X”证书制度允许第三方企业参与实施。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就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且制定激励机制时可以从制度层面和社会化机制层面两方面入手,这样能充分落实有关规定的执行结果。为了提高职业技能证书自身的声誉度、保障证书的公信力,要求有健全的“1+X”证书制度监督管理机制。学校、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要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严格考核各自的履职情况,如发现有严重失察、失责的行为,在及时做好纠正措施的同时,要追究相关方的责任。[5]

2.2.4 建立反馈调节机制

学校、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三者之间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优质纷衡、过程评价、创新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整体上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评价反馈调节机制,客观评价学校、企业和培训组织对教学工作的新增长和新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2.3 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1 建立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证体系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因缺乏培养体系的建立而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双师型”教师,就应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来说,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传授实践技能;既可以是校内专任教师,也可以是行业的专家。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认证体系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和结构,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该教师队伍中可以是“双师型”教师个体,也可以是“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这样一支专兼结合、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2.3.2 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能否建立良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要通过制定提高工资标准、奖金额度及更快的晋升制度等切合教师需求的激励机制,达到筑巢引凤的目的。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一些兼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强,但由于是来自企业兼职挂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参与教学,可以通过建立合约制度让他们有归属感,共同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出贡献。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制定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人事配套制度,打通人才流通的壁垒,构建绿色通道。

2.3.3 提高教师服务社会能力

“X”证书培训实施的关键点在于师资队伍的配备,培训评价组织用行业企业培训的各种方式和方法高质量培养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教师在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角色转换,进一步提升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1+X”师资团队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打造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不仅要让教师参加相关“X”证书的技术技能学习,还要组织教师轮岗轮训,融入企业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4 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

2.4.1 增强职业性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会计专业教材如果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呈现具体业务流程,让学生形成感观认识,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果有职业化标准的彩色业务流程图加以辅助,就能更直观地展现勾稽关系,在编写教材案例时使用真实案例更能让学生真正把自己作为财务人员参与业务处理。

2.4.2 立足职业能力需求

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三方面,因此,在编写会计专业教材时要兼顾“更新”和“融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是纸质版的教材,这种教材改版慢、更新迟,如果使用“定期修订的教材+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相结合的新型教材,就能更好地满足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6]另外,在编写教材时每个章节都标明职业能力目标,让教师和学生带着目标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

2.4.3 多元化编写主体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要具备实践性、实用性,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与此目标相符。“多元化教材”是在主体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辅助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整合,组成了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教材体系,除包括传统的纸介质教材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电子版教材、网络出版物等,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首先,企业应与高校教师两个编写主体,共同商议制定课程标准。教师负责编写理论部分内容,合作企业负责编写典型工作案例、实验实训资料,最后进行整理汇总。

猜你喜欢

双师会计专业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