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史资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①
2024-05-30刘鹏程
刘鹏程 孙 旭 刘 阳 唐 丹
(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5)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包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情况、党章完善过程、党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等,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伟力。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要以党史资源为依托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促使青年学生群体用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起时代重任。但是,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新时代进步的需求,高校必须将党史资源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日常思政教育之中,以达到育人、育心之目的。
一、以党史资源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
(一)明理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思想入学生脑的源头活水
“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重要根基,而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党史资源作为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动素材,远胜于灌输式理论说教,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党思想理论的历史形成背景、创新过程等,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有助于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1]。
(二)增信价值:是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天然素材
增信即是在马克思主义入学生心的过程中,内生出的政治认同感。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弘扬党史资源让学生清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作用,了解和领会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清楚党的大政方针,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如,讲授陈独秀《本志宣言》时,带领学生感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讲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艰辛历史,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讲述“三件大事”和“三大成就”,帮助学生学原文、悟精神,以树立高度的政治认同。
(三)崇德价值:是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资源宝库
充分发挥党史资源的崇德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我党的精神谱系,践行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用,教育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首先,明大德,肩负起历史重任,养成奋斗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利用“五四运动,唤醒民众”“国共合作,共创大业”“敌进我进,敌后抗战”“协商建国,人民当家”“敞开国门,拓宽视野”等党史小故事,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长征精神。其次,守公德,教育大学生恪守为民情怀,勇担时代重任。教育者可利用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民公仆典型人物事迹,推动学生学习典型人物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最后,严私德,修身律己。高校通过开展学习党的精神锻造史、自我革命史,深化学生对黄克诚“三不准”、任弼时“三怕”等崇高风范的认识,弘扬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引导学生重小处、重细行、重微末,涵养清廉的职业操守[2]。
二、以党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以党史资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一是要坚持“政治性+时代性”原则,即不仅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牢握思政教育工作方向,保证育人工作方向不偏移,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突出时代特色。二是要坚持“理论性+实践性”原则,即不仅要开展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讲清楚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共党史的理论与实践逻辑,还要将党史的鲜活素材渗透于实践活动之中,依托革命遗址遗迹、烈士陵园等,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汲取爱国的正能量。三是要坚持“融合性+创新性”原则,既要明确党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铸魂育人上、指导思想上、教育内容上的契合一致,加强两者的耦合力度,还需要创新党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充实教育内容,也要紧密结合社会热门话题、时事政治、国内外话题等内容,有指向性、目的性地提炼出党史资源中的教育元素[3]。
三、以党史资源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在主渠道上下功夫,推进党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
1.依学科专业特征因材施教
高校思政理论课以“集中+大课”为主要形式,在大班授课模式下优化思政教育,推进党史资源进思政课堂,需要教师把握不同班级的各自特点,了解其学科属性和特色,掌握新时代学生特点,在备课阶段和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班级特点和学生特点,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党史资源,构建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如,针对财经专业学生,教师可融入“延安革命时期的财务党史”;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教师可融入屠呦呦、袁隆平、于敏、钱伟长等科学家的伟大事迹,用党史让思政理论课“实”起来。
2.依大学生个性特征因事而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模式化、刻板化,学生很容易对空洞的说教毫无兴趣。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理论传输时既要有讲道理的“硬传播”,又要有讲故事和生活的“软传播”,要以多元、包容、年轻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阐述和叙事传播,精心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生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要针对不同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故事讲解、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等方法,盘活学生的固化思维,促使其对党史有充足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教师可将党史资源中的人物事件与生活实际密切融合,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党史的认识[4]。
3.依托新技术优势因势而新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以党史资源推动思政理论课创新,不仅要延续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加大与新媒体平台的有机结合。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须了解不同线上教学平台特点,不能盲目滥用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媒体优势赋予党史资源图文叙事功能,使隐晦难懂的党史资源更加生动、立体;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学生对党史资源的选择,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优化和完善授课内容。此外,高校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媒介素养,可邀请相关信息技术专家进校进行指导,打造党史知识基础扎实、现代化技术精湛的思政师资队伍。
(二)在优环境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浓厚良好的学习氛围
1.加强校园建设,重视环境育人
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一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育人功能,明确学校自身特色,以校史资源为核心开展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或举办校史专题微电影大赛,引导学生自发收集校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知史爱党、知史爱校;二是要利用VR、三维建模、AI互动等高科技打造线上校史馆,学生仅需轻动指尖,便可随时随地“线上云游”,感受学校的历史积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一键链接”,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
2.加强仪式教育,重视氛围影响
仪式教育是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因此,高校可将党史资源与典礼仪式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如,以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毕业典礼等时间节点为契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征举行系列主题仪式教育活动,在体验式、合作式、创新式的仪式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仪式教育的政治性、程序性、象征性等优势,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5]。
(三)在强实践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党史资源的融入效果
1.瞻仰遗迹,“强”情感体验
在以党史资源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高校要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内容,与“政”“社”等共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还要利用清明节、“七一”等“多彩主题党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迎国庆·强担当·同奋斗·共筑梦”主题活动,如清明祭扫、瞻仰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故居、浏览革命遗址遗迹等,引导大学生聆听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重温光辉岁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入脑入心[6]。
2.走进社会,“悟”百年巨变
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将小课堂融入大课堂,依托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所以,高校可围绕“学思想·强党性·笃信笃行践服务”“喜迎党的二十大,青春暖夕阳”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进街道社区,为社会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抑或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为主题,鼓励大学生到革命根据地、脱贫攻坚胜利地区等进行走访调研、参观学习,从实践中深入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感悟我党百年来的光辉奋斗历程和不朽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党史资源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新时代发展主旋律,对于广大师生而言,能够滋养灵魂、启迪智慧、提高思想境界。因此,高校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特点等,提高党史资源的融入质量;要依托场域建设、仪式教育等,打造知史爱党的浓厚学习氛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拓宽思政育人阵地,使学生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强政治自觉,从而培育更多“又红又专”的青年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