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建构的创新路径
——以安徽省X县为例

2024-05-30毛春合刘晨曦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意联通

毛春合,刘晨曦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一、问题的提出

基层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石[1],是密切服务群众,满足群众需求,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没有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在于创新构建基层治理新机制、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凝聚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合力、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治理生态。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的目标以来,基层党组织持续进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转型以推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五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4]。人民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基层治理现代化最终的落脚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增进人民福祉。因此,构建党群互信关系是创新基层治理新机制的重要方式。

在对安徽省X县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互信关系影响基层治理的推进与现代化的转型。当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建立和谐的互信关系时,能有效推动基层多元主体共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群众参与共治的动力。在现有的关于党群互信关系的文献资料中,学者们关于构建党群互信关系的研究、党群之间关系的概念解读与实践分析以及构建党群互信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论述较为丰富,但是关于构建党群互信关系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相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的研究成果更少。因此,本文从阐释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入手,以安徽省X县为例,着重对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构建的创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二、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建构的内在逻辑

(一)人民至上理念:确立党群互信关系的价值先导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5]。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价值观念。因此,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的构建要确立以人民至上理念为价值先导,党组织要服务于民,践行人民性。基层党组织践行人民性主要体现在回应力、服务力、创新力三个方面。首先,基层党组织对于人民的回应力要强。强回应力要求基层党组织对人民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回应,以满足人民真正需求为原则,以科学客观的分析为依据,在回应时要主动积极并确保回应内容具有匹配性与有效性。其次,基层党组织对于人民的服务力要强。强服务力要求基层党组织强化为民服务的理念并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树立“人民公仆”形象,实行“因地制宜”的服务方法,避免服务出现“一刀切”现象。同时,加强培养基层党组织科学技术能力,使服务力更具“智能性”。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多元,基层党组织需要具备强创新力。基层党组织具备强创新力的具体要求体现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集体,不断完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积极建设数字党建,结合群众的要求把创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方针与制度规范并运用到实践中。

(二)民生问题导向:建立党群互信关系的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相关论述中强调,“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7]。民生问题是在就业、医疗、收入、教育、乡村振兴、养老等多方面反映人民对生活的真实诉求,若人民诉求得不到满足,民生问题则无法解决,人民会丧失对于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而导致群众降低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因此,夯实党群互信关系的基础,必须坚持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坚持民生问题导向的关键在于真正解决基层民生问题。一方面,基层党组织需要提升回应民生问题的能力,基层党员干部需要深入基层群众中,真心实意地服务基层群众。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现实情况与基层群众实际生活状况,才能及时发现民生问题并作出回应。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加强乡村振兴的力度,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推进乡村振兴,更要增强农民福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过上更美好的生活[8]。为此,基层党组织要带动群众共同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民生水平,促进乡村民生事业发展。坚持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基层群众生活品质,增强基层群众的幸福感,为构建党群互信关系夯实了基础。

(三)双向沟通机制:确立党群互信关系的关键

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沟通的方式和效果影响着党群关系和谐的程度,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是确立党群互信关系的关键。构建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能够加强党群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能使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有效传达至基层,还能促进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党群互信关系中的党群双向沟通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既充当沟通的信息发出者又充当信息接收者,双方通过协商和交谈等沟通方式确保信息的正确传达与回应。为避免党群互信关系出现断裂,在双向沟通机制中,党群之间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扩展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优化沟通方式与技巧。首先,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共享的效率,使群众不用“登门拜访”就能直接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并向党组织表达诉求、反馈问题。其次,要建立党群之间多元的信息沟通渠道,确保民意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使民意不再局限于线上或线下的单线反馈路径。细化多样的信息互动渠道使人民的诉求能更准确和便利地传达,针对重点人群拓展不同的沟通渠道与方法。按照诉求内容分门别类进行处理,建立健全反馈制度,上级党组织与群众共同监督处理结果,并及时反馈与公布处理结果。最后,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时需要优化沟通技巧。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对话的语言沟通艺术,不仅影响基层干部的自身形象和行政业绩,还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有效落实。更为重要的是,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还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公信力[9]。要避免党群沟通出现“形式化”和“官僚化”的现象,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和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虚心向群众请教,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获得基层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四)党群联通制度化:构建党群互信关系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10]特定组织根据目标需求制定的制度具有约束性和激励性,能够约束目标人群的行为规范,激励目标人群完成特定目标需求,提高完成效率。党的制度是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有序化运行的机制框架。党群联通需要明确基层党员干部联通服务群众的责任承担制度,划分党员干部的责任范围,要求党员干部定期下访基层。各基层根据党群联通的具体工作要求制定党员干部的评估机制与激励机制。要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11],使联通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开展评估能有效提升党群联通效果,同时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制定基层党员干部服务与联系群众的联通制度,明确党员干部责任划分,有序开展工作评估与激励,使党员干部真正下沉到基层,有利于加强党群之间的沟通并及时解决群众的新问题与新需求,避免问题堆积形成历史遗留问题。党群联通的制度化使党群联通效能得到提升,有利于增加群众对于基层治理的参与感,增强群众对于党组织的信任感,是构建和谐的党群互信关系的保障。

(五)民意督办机制:增强党群互信关系的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明确要求“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督查督办是强化工作执行和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在推动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贯彻落实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12]。对政务工作进行督办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督办不仅可以使党的路线方针得到更好贯彻落实,还可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消除群众对于政务工作的疑惑与顾虑,让群众有渠道反馈和监督政务工作的开展。开展民意督办的现实意义是通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督办机制保障基层群众的权利,监督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情况,针对民意反馈事项持续监督跟踪,督促其及时整改。构建完善的民意督办机制,需要明确督办对象、细化督办措施,使监督规范化、日常化,从而增强基层群众自主监督意识,促进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加强与党组织的沟通交流,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日常工作与民生问题处理结果。有效开展民意督办能够督促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当群众的问题和诉求通过民意督办机制得到有效解决时,群众自然会对督办产生信任与依赖。因此,民意督办机制为构建党群互信关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建构的实践经验

(一)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内核”引领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只有在基层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才能更加有序、更加有效地服务群众。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最典型的特征[13]。在构建党群互信关系中,安徽省X县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其“内核”引领作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形成协同共治合力,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X县通过完善培养选拔机制,注重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注重培训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注重稳定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注重纯洁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等多项措施,锻造出一支有实力、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与群众建立良好互信关系的队伍。其次,X县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民生服务活动,让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民生工程,密切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联系,增强群众与党组织的互动沟通,增进群众对党组织的了解与认识。最后,X县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向广大群众宣传党关于乡村振兴的方针路线,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以提升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拥护。

(二)回应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人民群众渴望切实增收致富,提高就业质量与就业收入。基层党员干部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就业增收问题,有利于增强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增进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间的互动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4]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潜力[14]。为回应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群众提供更多的返乡就业与创业机会,留住农村劳动力,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X 县基层党组织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首先,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群众对于特色产业的具体需求开发本地乡村特色产业,引进特色项目,助力特色产业的投资与发展。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使产业发展更加科学、更有保障。其次,引导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与致富渠道。同时,为群众进行免费的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提高群众的自我认可与参与感,调动群众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性。最后,保障产业链的完整与安全使产业从生产到销售都有保障,以确保农民增收。X县自推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以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薄荷种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当地人民在乡村特色产业中也获得了经济收入与工作技能,切实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增进了当地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情谊与联系。

(三)搭建党群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

党群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是构建党群互信关系的关键,搭建党群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对于夯实党群关系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X 县基层党组织为促进党群之间的沟通交流,确保党组织信息有效传达,汇聚民意,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着力搭建起党群互信沟通的信息化平台。X 县基层党组织聚焦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依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平台发布各类党群服务活动信息。例如,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邻里矛盾纠纷协调解决活动、乡村集体产业发展咨询活动等,以便及时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化网络沟通平台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可以及时有效回应和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增进了党群互信关系。同时,X 县基层党组织搭建线上群众意见反馈平台,在平台设置互动交流功能。为了使民意能真实有效地传达,分别设置群众事件上报、领导邮箱、建言献策等专栏功能。群众可以通过“领导邮箱”进行投诉举报,还可在平台上查询处理进度与结果。X 县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此类党群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党群之间的互动交流。信息化平台使沟通更加便捷,增进了党组织对于群众诉求的了解,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效率,同时,群众能在此类平台充分表达民意,随时查询问题处理进程,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实际效能。

(四)完善党群联通的常态化服务机制

基层党员干部在开展与群众的联通工作时,需要真正下沉到基层中了解民意民情。这就需要基层党员干部注重联通技巧,端正工作态度,与人民开展高效沟通,把为人民解决问题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而各基层情况复杂,因此在开展基层党群联通工作时需要相关制度和机制的支持。X 县推进党员干部联通群众的工作制度化与常态化,对于保障X县的党群互信关系与更好开展基层服务工作有着重大意义。目前,X县通过完善党群联通的常态化服务机制使党员干部联通群众的工作更加规范与高效。一方面,按照联通工作的类别分配不同部门责任制度,确定第一责任负责人。X 县在处理医疗、教育、创业等各方面的问题时,针对性增设各类部门负责制,扩展联通工作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X 县制定固定的党员干部对口村工作联通指标,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按期考核党群联通效果。通过制度规定党员干部联通服务群众常态化,促使联系沟通服务更加及时与规范,提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效率。及时了解群众所需,增强群众对于联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真正知民之所惑,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有效加强了X 县人民群众对于基层党组织的信任。

(五)压实民意督办机构主体责任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对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进行督办并向群众反馈和公示督办结果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保障基层群众的权利,增加群众对于党组织的信任度,是建构党群之间互信联系的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推进党群互信关系的构建,X县党组织积极建立了各类民意督办机构,充分发挥督办机构的主体责任。X县的民意督办机构存在多种组织形式。一方面,组织X县的人大代表成立民意督办机构对所属的基层问题进行督办,收集民意,特别是重大突发问题、各类重点民生问题。对于人民群众广泛关心的热点问题,督办机构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相关工作,及时把督办结果反馈给基层群众并根据基层群众的诉求持续跟进督办。另一方面,X县的民意督办机构通过多个平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经汇总整理后监督对应责任部门的工作情况并整改落实。X县实施民意督办措施,提升了X县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民众工作的效率,打造了良好的基层组织工作作风,有效减少基层治理中出现“懒政”“怠政”等现象,真正帮助X县人民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凝聚了民心。

四、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建构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党组织创新服务能力较低

在新时代下,群众的文化修养与政治素养等各方面水平在不断提升与进步,群众的问题与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特别是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变化,需要基层党组织时刻关注并进行正确引导。因此,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基层服务工作时需要具备创新型服务能力。X 县虽然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但目前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的服务仍在按照传统方式开展工作,忽略了新时代背景下群众的发展变化。X 县县级党组织在规划各乡镇工作时,忽略了创新型工作的重要性;乡镇级党组织在向下传达党政任务时未能依据各乡镇特色及发展状况进行自主创新;村级党员干部则缺乏创新意识,即使群众中有人提出创新方式方法,由于党员干部自身创新意识的缺乏也不会采用。因此,导致X 县整个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方式较为保守,创新不够,无法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很难从根源上解决群众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服务缺乏创新性,会导致群众质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降低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无法构建良好的党群互信关系。X县在基层治理中未能随着时代发展与群众变化及时优化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创新能力、强化群众对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认可,从而难以构建良好的党群互信关系。

(二)党员干部民生问题的回应能力不足

基层党员干部对于民生问题的回应能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群众所反映的民生问题能否得到重视与妥善解决。X 县党员干部对于民生问题的回应能力有待提高。首先,基层党员干部对于民生问题的回应不够积极主动。基层党员干部往往习惯在收到群众反映问题后才开始调查与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与群众的联系也不够紧密,未能主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其次,X 县一些乡镇党员干部未能充分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未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X 县党员干部未能充分回应民生问题,中央部署的民生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最后,X县党员干部对于一些民生问题的回应工作不够细致完整。在处理部分民生问题时只满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真正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没有充分分析民生问题的根源所在;没能对民生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和判断,导致这些民生问题在未来可能反复出现。党员干部对于民生问题回应力低,无法给出让群众满意的回应,会降低群众反映民生问题的积极性,无法满足群众真正的利益诉求,对X县构建党群互信关系、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造成阻碍。

(三)党群双向互信沟通的机制不甚完善

党群之间建立互信关系需要党组织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需要党群共同积极推进。但目前在X县中,党群双向互信沟通的机制不甚完善。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社会流动性增大。X县的留守儿童与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较大,这两类人群由于年龄和文化水平等原因,缺乏对基层党员干部的认识了解,较少主动与基层党员干部沟通,遇到了问题也很少向党员干部寻求帮助。针对此类重点人群,X 县尚未构建专门的双向互信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在外务工的X县群众只能通过线上平台与党组织交流互动。X 县虽然在党群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中设置了党群沟通的专栏,但是没有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充分向群众介绍线上平台的使用方法,因此,X 县很多群众对此了解不多,导致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再有,X 县开展基层工作时,党员干部习惯于向人民群众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容易忽略向下“传达温情”。温情的不足导致人民群众与基层党员干部的关系逐渐疏远,党群之间的沟通受到阻碍。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完善党群的双向沟通机制对于促进党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完善的党群双向沟通机制能够促进党群互信关系的构建。

(四)党群“互联互通”的制度不够健全

党群之间互联互通有利于基层党员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在建立良好的党群互信关系时,党员干部不仅需要加强与群众的联通,还要持续性服务人民,为人民解决各种问题。党员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不是短期性的工作,而是要长期坚持服务群众,才能真正感化群众,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虽然X 县明确了党员干部联通服务群众的职责范围,划定了联通服务工作的指标要求等。但是X 县的党群“互联互通”的制度还不完善,X 县党员干部对于自己联通服务人民的具体制度要求尚不完全明了。主要体现在:首先,X县的党群“互联互通”制度还不完善,群众对此制度的了解、认可还不够。其次,X 县未能在制定党群“互联互通”制度后第一时间对各级党员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学习,导致各级党员干部未能充分了解党群“互联互通”制度要求,未能明确知晓如何按照制度开展具体工作。最后,在推行党群“互联互通”相关制度时,X县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常态化管理重视不够,不良的工作作风容易导致基层群众对于党组织产生误解,民众对于基层组织失去信心,不利于构建党群互信关系。

(五)民意督办机构的职责权限不够清晰

X 县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民意督办工作时,设立了各种形式的民意督办机构和平台来处理群众反馈的问题,监督基层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但始终存在民意督办机构职责权限不够清晰的问题。X 县的民意督办机构依据国家监督体系对于基层工作的监督机制的要求开展督办工作,但在监督的职责权限的界定上不够明确。多数督办机构选择“一手抓”的方法,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具体的监督对象、监督目标、监督职责、监督权限。总之,X县基层党组织未能清晰划定民意督办机构的职责权限。民意督办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监督机构,也是基层党员干部开展自我监督的重要平台。因此,职责权限不清晰的督办机构会影响监督体系的权威性,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降低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X 县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民意督办工作时,未能意识到民意督办工作需要上下级之间的联通,需要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组成合力共同推进督办工作。因此,X县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民意督办工作时存在上述问题,未能清晰界定职责权限,影响了党群沟通交流的密切性与真实性,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党群互信关系,难以有效推进X县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

五、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党群互信关系建构的创新路径

(一)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创新服务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中建构党群互信关系的重要问题是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缺少创新性,人民群众对党组织服务的创新能力存在质疑,因此需要持续提高基层各级党组织的创新服务能力。首先,基层各级党员干部应积极开展创新服务能力的自我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基层年轻党员参与创新服务方式的开发学习,与有丰富改革经验的“老党员”合作,充分听取基层非党员干部的意见看法,共同创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服务方式方法。其次,深入了解和捕捉群众对于基层治理的新需求和新想法。基于与群众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打破旧的“解题套路”,充分借助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最后,持续优化党员干部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既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又要做到充分尊重群众。同时,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群众对于公民权利的认知也不断加深,基层党组织需更加注重平等与团结。因此,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应加强人文关怀,做到“接地气”,做到互相尊重,以温暖有爱的工作态度感化人民群众。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服务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党组织的自身实力,更重要的是使群众受益,而且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可与信任。

(二)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民生问题回应能力

民生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其是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民能否拥有幸福生活,也关系到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能否建立长久的党群互信关系。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对于民生问题的回应能力。首先,基层党组织应采取专门的民生问题回应措施,完善线上沟通和线下上门调查访问的民生问题征集程序。对征集到的问题积极开展科学分析,并第一时间通过线上或线下途径反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时效性。另外,针对民生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党组织应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协商解决,使民生问题得到最优化的分析和处理。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群众的衣食住行,是最需要重点关注的基层问题,因此,需要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民生问题回应能力。各部门选派专业人员组成“联合处理机构”,共同针对民生问题提出建议,共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构建党群互信关系遇到的困境,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解决人民群众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基层党员干部的满意度,促进民众更多地与基层党组织互动交流。当党群之间交流增多,群众对党组织的满意度也会随之增强,有利于不断优化和构建基层党群互信关系。

(三)积极完善党群双向互信沟通机制

良好的党群互信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党群双向互信沟通基础上,目前基层中的党群双向沟通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党群双向互信沟通机制不甚完善。因此,基层党组织积极完善党群双向互信沟通机制,对于促进党群双向沟通至关重要。首先,基层党组织需要向群众大力宣传党群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中各专栏的使用方法与功能。例如,基层党员干部向群众充分介绍线上党群服务中心的各类服务专栏已与各地线下党群服务中心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此平台上可以异地办理事项,使得基层群众足不出户便可替家中儿童与老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其次,党群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也要及时更新运营,及时增设新专栏,提升平台运行水平。利用微信公众号衔接党群互信沟通信息化平台作为党群沟通常设便捷化互动平台。在此平台上,仅利用手机微信功能,人民群众就能自由表达个人意见与看法。同时,人民群众也可就各类问题向党组织提问,基层党组织也可以向人民群众收集各类问题的建议和解决方法。最后,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对于重点人群及时上门访问,重视基层工作中温情的传达。基层党组织积极完善党群双向互信沟通机制,有利于促进党群平等对话,畅通党群沟通交流,建设和谐美好的党群互信关系。

(四)健全与完善党群互联互通的制度与机制

在对基层社会治理开展调查研究后发现,由于党群互联互通的制度与机制的缺少,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在开展联通服务群众工作时存在不主动、不尽责的问题。因此,健全与完善党群互联互通的制度与机制,可以使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通服务工作责任化与常态化,促使党群互信关系的构建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首先,制定完善党群互联互通制度与机制,并由上级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吸取群众对于互联互通制度与机制的建议和看法,向基层群众公开新建的党群互联互通制度与机制,并由基层各级党组织向群众开展介绍说明活动,及时对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培训交流活动。重点学习党群互联互通的制度与机制,让基层党员干部充分了解与认识制度,并在日后开展工作时严格遵守制度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到党群日常沟通交流中。最后,注重基层党员干部在开展与群众的联通服务工作时的作风培养。由于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互联互通的专人负责机制明确党员干部具体服务目标人群,便于上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开展作风调查,有利于群众对于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进行反馈。同时需要依据每位群众不同情况开展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互联互通的准确性与针对性。完善的党群互联互通的制度与机制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并与群众建立良好的情谊,让群众感知基层党员干部对于群众及民生问题的重视。党员干部在下访过程中,能够及时捕捉新动态、新需求、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出现由于互联互通不及时而形成处理难度大的遗留问题。

(五)清晰界定民意督办机构的职责权限

在基层建立民意督办机构可以有效推动党群互信关系的构建,并为构建党群互信关系提供动力。通过清晰界定民意督办机构的职责权限,可以使民意督办机构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有效监督民意问题得到落实与解决。首先,建立民意督办机制,明确督办对象的范围,根据需要督办的问题针对性地找出责任部门及第一责任人,提升督办工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同时,在督办机制中清晰界定机构责任权限。例如,督办机构有权要求督办对象向督办机构汇报工作。督办机构在开展督办工作时,督办对象应履行提供开展督办工作需要的相关证明材料的责任义务。一方面可以为督办机构开展督办工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提醒督办对象清廉执政,留存办公证明材料。其次,各级党组织与各部门应协助督办机构开展工作与督办机构形成合力。例如,民意督办机构经上级组织及对口部门授权后有权要求督办对象在限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完成需要督办的工作并作出书面公文回应。督办机构有权向上级组织反映督办对象的督办情况,并结合督办情况给予督办对象激励、惩罚等措施。基层党组织对民意督办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清晰界定,抓好民意督办工作,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党组织,助力构建党群互信关系。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意联通
风起轩辕——联通五千年民族血脉
一张图读懂联通两年混改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微信搭台“联通” 代表履职“移动”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5G:电信联通的生死攸关之时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