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机理、困境和路径

2024-05-30万华颖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党组织农民基层

万华颖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推进器和动力源。基层党建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强化基层党建与乡村文化振兴内在契合性的重要路径,既能充分发挥组织力量全力振兴乡村文化,又能实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通过理论审视和实践总结,准确把握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系统分析和探讨其中的运行机制、制约因素和推进思路,能够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动能、治理效能。

一、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2]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致力于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通过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来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逻辑上来说,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显著增强,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保障性工程;乡村文化建设效能的有效提升,为基层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土壤[3]。从实践指向来说,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基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要求。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者、引领者、实践者作用,从思想引领、人才培育、组织整合三方面下功夫,实现与基层党建的同频共振、整体推进。

(一)思想引领: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价值导向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而这一任务使命则需要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整体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但随着国家治理模式及社会文化条件的转变,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乡村主体结构“空壳化”现象,导致乡村价值伦理“空心化”、乡土文化“断裂化”等问题产生[4]。另外,部分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足、先进文化引领深度不够,使得一些陈规陋习、封建迷信、低俗愚昧等落后文化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乡村的深度和广度,阻碍了广大农民整体思想水平的提升。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先进思想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乡村文化的引导,使其成为人民的内在价值导向和主动行为自觉。

一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动力。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方向路径、具体要求等内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这些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基层党组织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广大乡村干部和人民群众,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打实的工作成效,是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二是通过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基础。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极端重要。根据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动员人、凝聚人的优势,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覆盖面,弘扬红色文化和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和脱贫致富故事,开展文化教育、知识科普工作,抢抓乡村意识形态主阵地,激活乡村文化的铸魂功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三是宣传党的先进思想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养分。乡村文化价值重构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为了整治乡村存在的不良风气,基层党组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比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定期组织先进文化知识培训等活动,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遵守社会公德、破除陈规陋习,提振农民“精气神”。

(二)人才培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激活内生动力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将分散的乡村主体重新组织起来,尤其是要激发村民、乡贤、乡村干部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汇聚起振兴乡村文化的合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通过基层党建与乡村文化振兴两者的有机融合,既能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增强基层党组织干部的综合能力;又能推动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优势,在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满足其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第一,配强基层组织干部队伍、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更好地组织和动员干部群众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当前,有的地方已经探索实施了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制度;有的地方把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士、退伍军人、优秀毕业生等纳入村级班子建设的后备人选;还有的地方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群众培养成党员。只有在采取不同措施充实乡村文化振兴一线力量的过程中完善乡村组织结构,才能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能力水平。

第二,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是党的肌体细胞,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常态化党员联系群众机制,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了解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党群关系;通过党员干部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清正廉洁、真抓实干等精神融入工作生活中,形成向上向善的文化自觉[5];通过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依托农民自建的各类文化团体开展具有乡村特色、融入乡村文化的活动,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组织整合:为乡村文化振兴集聚各方资源

独特的政治功能和良好的组织优势,是基层党组织实现目标的重要法宝。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乡村的战斗堡垒,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规划落实、政策推行的核心力量和实践主体。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具有靠近乡村、贴近群众生活的特点,既能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整合资源,科学规划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布局;又能满足乡村社会的多元民意诉求,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优势,引导不同主体力量运用不同治理工具发挥各自的实践效能,协调有序、依法依规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党组织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技术支撑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新格局,进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不断拓展基层群众自治空间、优化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素养及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按照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三治”(即村民自治、依法治村、以德治村)融合功能,领导人民依法制定符合乡村文化实际情况、符合村民精神诉求的村规民约,在有效的规则秩序和善治的空间中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培养群众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依托自身组织优势、政治能力和社会基础,将各系统各领域各行业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调控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市场资源等要素,进而作出科学谋划和具体部署,化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结构性矛盾,焕发乡村社会文化活力。

二、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要求为行动指南,以振兴乡村文化为目标,不断丰富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不断激发增强党组织活力。与此同时,村民精神风貌得以改善,乡村文明程度得以提升,为助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然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亟须特别关注和重点解决。

(一)整体规划不够全,乡村文化振兴内容供给不足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做到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干部学习中央、省市县(区)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不够深入,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方向、主要思路、具体举措不够明确,出台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规划也较为滞后,导致基层党组织干部在工作中难以找到切入口和着力点,存在乡村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另外,部分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不够,对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思想,对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投入精力不够、时间不足,导致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客体。然而,在与城市文化、网络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乡村文化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地区乡村文化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有的地区甚至存在对文物古迹、文化景观、宗堂寺庙等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不合理改造的现象,许多具有历史文脉和乡俗价值的文化资源受到破坏[6]。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受旧有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力度不够,导致乡村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部分地区还存在忽视乡土文化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情况,有的地区甚至一味模仿城市文化发展模式,丧失自身鲜明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还有的地区不重视传统民俗、年俗、节庆活动的开展,使得许多具有乡土气息、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活动逐渐被淡忘。

(二)组织引领不够强,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主体缺位

村级党组织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能否有效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作用,事关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当前,部分村级党组织存在党员干部人员短缺、结构不合理、素质能力不够高等问题。村“两委”干部受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组织引领功能,尤其是在理解和执行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政策时可能会产生偏差。同时,村民对相关的乡村文化振兴政策举措了解不充分,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案部署在落地实施时出现村民参与度不高、实施效果欠佳等问题。另外,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缺乏准确认识,虽然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但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明乡风的形成和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

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各地从政策扶持、平台支撑和培训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吸引了大批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然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就业岗位有限等客观原因,加之大量乡村青壮年和高素质人才被城市发展模式、生活品质所吸引,大批乡村人口还是主动向城市流动,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流失严重,乡村“空心化”现象日趋凸显。同时,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压力较大,使得在城市谋生的青壮年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去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状况,在文化选择上也更倾向于融入城市文化生活,对本土乡村文化缺乏认同和自信。这些都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面对的难题。另外,近年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大部分乡村的留守群体还是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受年龄、科学文化水平、思维方式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无时间也无精力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更别说要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

乡村文化振兴除了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外,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但受乡村环境、待遇福利、发展前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人才参与乡村工作的意愿较低,引入专业人才的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家虽然通过选拔大批大学生和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工作,但大多数人只是将此作为阶段性工作,有意愿长期扎根乡村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乡村文化振兴进程受阻的原因之一。

(三)服务质量不够高,乡村文化振兴保障体系缺乏

当前,不少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如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农家书屋等逐渐完善,文化活动也相继开展起来。基层政府提供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实践取向。然而,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科学管理,大部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实际使用率、运行效率不是很高,并未充分发挥其提升农村文化服务质量的功能,导致利民惠民举措难以真正落地落实。另外,目前大部分乡村文化服务项目多是机械模仿城市文化服务的价值理念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没有真正考虑农民的文化体验和真实感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效率;还有的乡村文化产品与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相脱节,没有精准对接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提供优质的乡村文化产品,难以凝聚农民价值共识、增强本土文化认同。

乡村文化要得以创新发展,必然要统筹协调好政府、社会团体、农民等各方面力量,从科技、信息、市场、金融等各环节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当前,虽然我国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乡镇财政普遍相对紧张,加之基层干部对乡村文化振兴意识较为淡薄,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转、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和开展,进而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另外,目前大部分乡村文化振兴的资金还是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帮扶,并未充分激发乡村主体的能动性,也并未充分结合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来发展经济、筹集资金,使得大部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因资金短缺而难以持续推进,甚至陷入发展困境,无法发挥最大化服务效能。

三、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化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旨在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等,在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推动乡村繁荣和振兴。为此,必须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参与“黏合剂”功能,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充分衔接、有机融合,壮大乡村文化振兴的组织力量,全方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保障体系

为了全方位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统领全局、科学把握文化发展及农村工作的本质与规律[7],从顶层设计上逐步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具体地,基层党组织应当从保障优化和机制完善两方面着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经济保障。基层党组织要设立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资金,在全面调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规划,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将资金合理投入文化站、农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农民夜校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中,确保专款专用、高效运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否则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然要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大力引进投资。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提供扶持政策又要健全监管机制,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主体进入乡村,加大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力度,为当地文化产业注入“活水”。

第二,完善相关政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政策支持。系统科学的发展规划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可以组织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文化主体的力量出谋划策,确定主导文化产业和经营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资源抱团发展,全方位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综合效益。为了破除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需要出台结合地区特色、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地方性法律文件,制定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在政策惠农、服务便农、培训兴农、税银利农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文化建设基本要素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

第三,优化服务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良好环境。为了解决当前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管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基层党组织应秉承统筹兼顾、利益均衡的发展原则,健全组织领导与管理机制,构建党组织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乡村文化振兴统筹协调工作模式,对乡村文化振兴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全周期管理、全过程指导、全方位考核。重点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建立乡村文化振兴责任清单,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可能消除不规范现象、减少不利因素,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和公共性。另外,还应当建立健全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综合全面地了解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精准匹配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最大限度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供给与农民文化需求之间的平衡。

(二)认同建构:准确把握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把握不准,大多在思想上存在乡村文化建设量化难、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的错误观点,在行动上将乡村文化振兴看作是软指标而不是硬任务,导致出现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产业发展轻精神塑造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推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上下功夫,以增强各行动主体参与振兴乡村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一,准确认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内涵。从逻辑上来说,它主要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振兴资源要素的整合功能,组织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全面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纠正广大农民对乡村文化的错误认识,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的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基层干部要深刻把握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运行机理,总结提炼出可供复制推广、可供参考运用的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带领村民创造性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实践,作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保障。

第二,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核心灵魂,是乡村文化振兴总体规划的设计者和目标要求的实施者,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在具体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必须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关政策,执行好省市县(区)的相关部署,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禀赋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规划,层层分解细化、组织实施,确保乡村文化建设不跑偏、不走调。

第三,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中实践的重要性。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系列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推进乡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来说,振兴乡村文化无法脱离乡村社会的生产实践,也无法脱离广大农民的生活实际。基层党组织要将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自觉服务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和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社会功能,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实现。

(三)主体培育:壮大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队伍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着力解决好人才问题。培育乡村文化建设队伍,重点和关键在于要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切实转变农民的参与观念和集体意识,培育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一,加强村级党组织队伍建设。村级党组织是党群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基层党组织干部则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领导者。因此,一方面,要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通过择优比选,让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重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强化梯级培育。依托远程教育、县镇两级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实训基地等平台,加大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抓基层党建、带文化队伍、促乡村发展的意识,转变他们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重现代、轻传统”的思想。同时,也要督促党员干部走进人民群众中多调研、多学习、多倾听、多总结,如安徽省芜湖市红杨镇搭建的“红杨夜访”群众工作平台、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镇采用的“1+1+N”联户遍访模式等,通过创设各种党员联系群众的特色“微岗位”,使每位党员了解农民所想所需所盼,切实为乡村文化振兴找方法、想出路、提对策,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文化振兴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不断践行,适时调整。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德治建设机制,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在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家规家训等方面,还是在关注农民思想状况、遏制乡村不良风气等方面,都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最关键的是要加强乡村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通过开展古村课堂、周末课堂、党员积分评星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讲好家乡故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跑在前、作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日常生活实践,引领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二,增强农民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农民理应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激活农民主体意识中不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具体来说,要以提高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为着力点,分级分类、因材施教。针对青壮年农民,基层政府和党组织要积极搭建平台,围绕本村的主导优势文化产业,邀请乡村文化名家和企业名人进村办班以强化他们的生产技能、知识水平和经营能力;针对老人和妇女,应当在农闲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本土传统匠人教授他们学习传统民间手工和编织技艺,提高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针对留守儿童,可以建立乡村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挖掘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完善地方性文化课程规划设计,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另外,还可以尝试让更多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关决策讨论中,保证各项决策的民主性;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文化下乡、文艺表演等实践活动提升农民的文化认知,增进其文化体验,让广大农民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鼓励农民自主组织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引导农民自发开展本土文化实践活动,如备受社会关注的“村晚”“村超”“村BA”等文体活动,让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更稳更牢。

第三,加大外来人才的引进力度。立足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情况,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成立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培训文化骨干和农村文化名人,多传播故事、多深入群众,积极修编村史,吸引更多的返乡精英、优秀基层干部、文化能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乡村文化建言献策。同时,还要摸清辖区内的人才数量、类型和结构,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通过优惠政策尽可能多地营造助推文化创新创造的环境,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吸引和留住讲政治、懂文化、能干事、爱农村的外来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构建乡村文化空间,形成促进文化发展的合力。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双培双带”工程、辽宁省启动“兴辽英才计划”、北京市设立乡村振兴协理员岗位、天津市成立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都有助于充实乡村文化发展力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四)客体优化: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软实力”

为了解决乡村文化空心化、乡村精神边缘化等问题,基层党组织应当坚持保护乡村文化的意识,积极利用和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将本土特色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做强乡村文化产业,传承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遵循“原汁原味”原则,传承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始终坚持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合理开发统一起来,守住乡风、留住乡愁。从传承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来说,要持续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历史遗址、家族宗祠等普查力度,由专人管理保护这些承载乡村发展记忆和农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坚持修旧如旧、合理利用,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如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将闲置老屋、旧礼堂、古村落等以村集体产权入股,与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人才工作室,打造了写生基地、研学基地和实训基地等。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层面来说,基层党组织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充分挖掘孕育在农耕文化中诸如孝道、仁爱、和睦、勤劳等优秀价值基因,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用影音、文字等形式对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整理记录、大力宣传,发挥其在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整合资源力量上的治理效能,重振乡村文化风姿。

第二,尊重多元差异,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尤其是各地乡村有不同的传统手工技艺、农业文化、口头语言、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这些都是值得保护传承的“文化根脉”。因此,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必须基于本地乡村文化资源的现实情况,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特质和地域特色,不走复制化路线、避免同质化现象,做到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开拓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发挥好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8]。如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欧庙村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非遗工坊,助推当地文旅融合和乡村经济发展。总之,要在尊重差异性和理解独特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类社会资源深入研究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策略,潜心挖掘、精心打造乡村风貌、风土民俗,形成乡村文化与旅游、研学、休闲娱乐、田园养生等有机融合的特色品牌,赋予每一个业态、每一寸土地以极具特色的故事、元素和符号,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知名度[9],使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目标。

第三,强化技术手段,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要借助信息技术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依靠内生文化资源发展向吸收多元文化资源发展的路径转变[10]。为此,基层党组织应当有步骤、有层次地持续实施乡村数字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创建乡村文化服务供需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实时智能地向农民精准推送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让乡村文化焕发强大生命力。具体地,可以建立乡村文化宣传队,充分运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信息平台,创设乡村文化宣传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和论坛等线上载体,同时结合线下的宣传栏、广播站、文化墙等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并且还可以鼓励农民利用短视频、抖音直播等形式记录乡村生活、宣传乡村文化。通过线上交流互动与线下集中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弘扬乡村文化精髓,扩大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外,还可以将科技和文化充分融合起来,运用互联网实现各乡村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运用VR、AR 等技术在极具特色的乡村重点打造乡村文化体验中心,在静态与动态、互动性与个性化体验的有机结合中,让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推动乡村文化全面传播、大力推广,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党组织农民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走基层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