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安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建设

2024-05-30李本和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安徽融合旅游

李本和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22)

2023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1]。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如何实现有机结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的问题。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3 年7 月21 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黄山市召开的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强调指出,为了加快构建“千村引领、万村升级”新格局,要强化文化赋能[2]。为了更好地在全面推进安徽乡村振兴中彰显徽风皖韵,就要充分发挥安徽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安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建设,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优势与资源转化

安徽各种文化资源众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有很强的传承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具有很大的保护、开发与应用价值,是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优势所在。目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通过文化赋能作用,安徽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文化资源的优势分析

1.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自古以来,安徽人杰地灵、学风昌盛、人才辈出,历史文化灿烂辉煌,是不同时期演绎中华文明精彩华章的重要舞台。”[3]例如,魏晋建安文学开一代诗风;宋明时期集儒家之大成的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高峰;统领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久负盛名。除此之外,安徽还有以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建筑和历史作品以及具有考古价值的遗址遗迹等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资源。安徽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多数分布在乡村,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分布在皖南地区的以西递和宏村等为代表的一些古村落、古民居。随着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这些古村落、古民居都将成为安徽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金字招牌。

2.遍布全省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建筑、作品以及有关遗址遗物等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资源。安徽是中国共产党较早从事革命斗争活动的地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四军的集中地,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又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几乎遍布全省。例如,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裕安区苏维埃城、金寨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王稼祥故居、淮海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李克农故居以及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等,都属于红色文化资源。

3.类型多样的生态文化资源

生态文化资源是指以反映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有关历史人物、事件、建筑、遗址遗迹以及地质博物馆等。例如,大禹治水的涂山会盟遗址、安丰塘水利工程、淠史杭水利工程、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王家坝行蓄洪区、万佛湖景区及其地质博物馆,皇藏峪、鹞落坪、升金湖和牯牛降等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有许多湿地与森林公园、植物园等。安徽省乡村生态文化资源众多,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4.顺其自然的老庄文化资源

淮河流域的老庄文化属于一种农耕文化,在我国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乃至东南亚部分国家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其积极的因素在于讲究人要顺其自然,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主张阴阳平衡协调发展;其消极的因素在于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因此,对老庄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发扬其积极因素,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其消极因素。

5.改革创新的皖江文化资源

皖江文化属于一种现代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源头。在这里曾经涌现出陈独秀和胡适这样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皖江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主张改革和敢于创新,在这一点上与老庄文化中的封闭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我国发展民营经济先导的芜湖傻子瓜子就出现在皖江地区绝非偶然,这与皖江地区锐意改革创新的文化土壤有很大关系。

6.内涵丰富的徽州文化资源

徽州文化是一种带有明显徽商色彩的区域文化。徽商又被称为儒商,讲究“贾道儒行”,重契约守信用,明清时期在我国长江流域乃至东南沿海称雄二三百年。同时,徽商主张从小励志努力读书学习,考取功名,入仕为官,以维护其经营之道,形成了经商—读书—为官—经商的内循环机制。其代表人物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对徽州文化的传承,既要传承弘扬其积极因素,也要克服其官商一体的消极影响。同时,对徽州文化的各种载体,如一些古村落、古民居中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和各种古牌坊等地标性建筑要严加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石雕、木雕、砖雕以及“文房四宝”等精湛工艺要传承发展,避免出现“断代”现象。

(二)文化资源的转化方式

关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一定要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一基本原则。同时,文化资源开发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转化,要弘扬新时代主旋律,增添现代化正能量。在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实践中,一般有以下几种资源转化方式。

1.以优秀文化为底本,创新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产业

安徽推出的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和以“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事迹为题材的黄梅戏《邓稼先》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先后摘得“五个一工程奖”等重磅奖项。2021 年,安徽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 889.63 亿元;2022 年,全省规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4 300.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安徽出版集团连续12 次、新华发行集团连续13 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 强”。在这个过程中,安徽发挥创新优势,在文化发展中涌现出很多创新亮点。

2.以打造精品民宿为载体,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在文旅融合方面“黟县民宿”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乡村民宿发展机制,形成了转化乡村文化和生态价值的“塔川经验”。西递、宏村、南屏、碧山、塔川、龙江、美溪、柯村8 个民宿群(圈),成为具有慢生活、家服务、趣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近年来,塔川民宿集群以“文旅+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通过政策引领、能人带动、村企联动、企业运作等形式,走出了一条“景村共生”的整村推进、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塔川书院、御前秋韵、猪栏酒吧、水墨东篱、拾庭画驿等一大批精品民宿作为黟县民宿的杰出代表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3.传承创新传统工艺,打响“徽字号”金字招牌

这方面文化资源转化的方式,以歙县老墨坊和红星创新研发工作室为代表。2023 年7 月19 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 央视国际)《走遍中国》栏目以《欣欣向荣——纸墨匠心》为题,播放的拿到国际金奖的百年老字号——歙县胡开文老墨坊,以生产各种笔墨而闻名,每天平均接待10 多辆大巴车的游客,每年平均接待参观者15 万多人次。还有,红星创新研发工作室经过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制作的“宣纸”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这些具有安徽乡村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所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4.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和美乡村

这种转化方式以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为代表。中分村山川秀美,清泉畅流,绿荫环抱,有不少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是芜湖市为数不多的江南古村落之一。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就驻扎于此,成为铜繁南地区抗日指挥中心,现存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4 处新四军干部旧居。早在2006年,村民自发筹资恢复重建了“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2021年又重建了“繁昌保卫战展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纪念馆接待党员群众累计超4 万人次,开展红色教育超400 场次。中分村精心打造建设的“中分红色学堂”研学基地在2022 年累计培训学员29 期,2 000 余人,经营收入超9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余万元。截至2022年底,全村有各类休闲农庄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9家: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各2 座,休闲农园2 家,特色民宿13家。目前已形成集红色乡村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生活休闲体验、农村电商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2022年,该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5.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打造人文与生态融合的美丽乡村

这种转化方式以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东岛村为代表。东岛村有800多农户,自南宋迄今以李白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后裔聚居为主,至今仍保留着一处千年古村和9处依山东西而建的自然村落。当地以文化为魂深入挖掘“李氏耕读文化”和竹乡特有的农技、农艺,以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旅游。该村拥有“天官第”古门楼,以及万亩竹海、倒杉木、泰平禅寺、七星井、青年水库等一系列特色景点;建设了公堂屋、私塾堂、农技展示馆、乡村大舞台等项目,不断建立健全旅游配套设施,如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开发了乡村趣味体育运动——稻田抓鱼等,还有亲子户外研学等文旅项目,吸引周边游客来此休闲观光;带动农村土特产品销售,农家乐等得到较快发展;目前正在探索与旅游运营公司合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共同打造精致旅游乡村。2014年以来,该村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长三角“最江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古村落等多项荣誉称号。

6.以先进理念为引领,推进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

这方面转化方式的代表应首推黄山市黟县的朴蔓农场。朴蔓是永续和农业两词的结合,也有永续文化的含义。朴蔓农场主张学习朴门永续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从农业衍生至经济生态领域。在农业上,农场采取有机肥料、多元种植、动植物共生等方式来养护农田和物产。在商业上,对外销售农产品和加工型副食商品的同时,农场也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景观地,向游客开放观光和休闲体验。由此,形成农业、生态、经济、社区循环共生的局面。朴蔓农场位于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原址为废弃的老茶厂和竹编厂,于2020 年11 月开始建设,经重新规划和修缮,农场建筑面积为2 000多平方米,总投资为1.3亿元人民币,是一个集农业生产、农业产品深加工以及农村旅游服务于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这实际上是在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下探索走出一条“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新路子,即最优植入新型业态,坚持创新“三产融合”项目促进乡村振兴,利用现有“五黑”品牌规模,种植地域特色农产品,并就地进行“五黑”产品精深加工,同步推行线上线下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销售及农场观光、农事体验、农业拓展项目,竭力引导游客进行体验消费。

二、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做法成效

在乡村振兴中文化与经济融合方面,安徽发挥红色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与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

(一)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力

1.红色文化项目资金带动

安徽持续加大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文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文化产业、文化园区、文艺精品创作等项目,持续推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全省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 400 多个,覆盖率超过98%。

2.红色文艺作品助力推动

安徽策划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打造一套服务全省乡村振兴事业的综合性融媒体出版物:组织创作黄梅戏《有凤来黟》、黄梅戏电影《鸭儿嫂》、电影《幸福小马灯》、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纪录片《小岗纪事2》等一批反映乡村振兴题材的文艺作品;组织编印《安徽省乡村党史故事》,召开乡村中的党史故事遴选评审会,安庆市水畈村、滁州市小岗村、六安市金寨红军村等3个党史故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3.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拉动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安徽推出“革命大别山,红色鄂豫皖”“初心如磐,不屈军魂”等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7 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举行长三角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合作交流活动,“三省一市”联合推出2条长三角红色旅游线路和2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安徽有7条线路名列其中。

(二)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旅游经济

1.留住乡风乡韵,组织实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推进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开展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工程,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文物活化利用。

2.在开发中保护,加强乡村非遗名录体系建设

深入挖掘乡村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将其纳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中,分类扶持保护,推动乡村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生产性保护乡村非遗资源,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扩大传习规模,发展“一村一品”项目,生产性保护具有乡村特色的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培育乡村特色非遗品牌,增强乡村非遗文化经济活力。

3.在传承弘扬中创新,振兴乡村传统工艺

帮助乡村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品质、策划品牌,开发体现精湛手工、面向大众的乡村传统工艺品及运用非遗元素的各种衍生品,打造一批乡村传统工艺安徽品牌。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如阜南县天亿黄岗柳编、万家和柳编,潜山市王河舒席等一批非遗就业工坊。借助非遗就业工坊开展技能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组织当地群众学习技能、参与就业。从非遗传承人和研培学员中遴选和培育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地增收致富。

(三)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1.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安徽省“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督促指导各地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对脱贫革命老区县及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予以倾斜支持,共安排资金3 995 万元。其中,脱贫革命老区23 县185 个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每个村安排14万元;其他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每村10万元;同时给每个脱贫革命老区县安排45 万元,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2.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安徽积极打造乡村景点、景区和旅游线路品牌:加强与文旅部和世界旅游组织沟通,成功申报黄山市黟县西递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积极争创全国乡村重点镇、重点村,黄山市黟县宏村镇等3 个镇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等7 个村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皖南川藏线、大别山风景道、中国红岭公路、皖浙1 号风景公路等成为网红路线;天柱山低空飞行、巨石山滑雪、陡沙河温泉等旅游项目深受市场好评。各地在完成原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基础上,结合城乡交通规划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旅游道路、景观环线和标识标牌等“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乡村精品景区建设,全省乡村旅游类景区在A级旅游景区中占比超过60%。肥西祥源花世界、天长龙岗古镇、颍上管仲老街等通过4A 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价;霍山陡沙河温泉、淮南焦岗湖等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休宁祖源村、蚌埠禾泉农庄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3.积极开展推介活动

安徽积极对外开展乡村文化旅游研讨推介活动。2022年,开展“春游江淮请您来”百家媒体旅游推介活动,推出春游赏花、品尝美食、健身、研学、自驾系列产品57种,覆盖全省16个市的重点乡村、景区景点。举办安徽自驾游大会,推介皖南川藏线、黄山218风景道、皖江风景道、环巢湖风景道、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皖北历史文化之旅等10条自驾旅游精品线路,对接4 家文旅投资机构6 个自驾游相关项目,达成总计约8.58亿元投资意向;组织230 辆车近700 人参加采风踩线活动,直接带动沿线乡村旅游收入近200万元[4]。

4.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协调指导各地总结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经验做法。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黄尾村、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等5 个村入选文旅部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之《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共100例)。六安市金寨县花石岗乡大湾村、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碧山村等2个村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共50例)[4]。

三、经验总结与重要启示

安徽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中涌现一批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典型,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给同类型地区的乡村振兴以有益借鉴和重要启示。

(一)经验总结

从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安徽省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三县一区”(金寨县、岳西县、黟县和繁昌区)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1.不同程度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从安徽省“三县一区”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情况来看,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文化元素参与其中,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例如,金寨县的红色文化旅游经济与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的建立;岳西红色文化与独特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清凉经济”;黟县对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了远近闻名的“民宿经济”,并总结形成了“塔川经验”;繁昌区在皖江创新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对农村文化旅游示范村、文博馆和人字洞考古遗址的打造等,形成了其特有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2.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当地的文化内涵

金寨县和岳西县依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资源,主要是突出了红色文化;黟县依托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古村落的优势,主要突出了皖南徽文化的传统文化;繁昌区受现代皖江文化影响较大,主要突出皖江地区的创新文化,大力发展具有皖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业及产品。

3.根据当地要素条件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金寨县发挥新开通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把红色文化旅游和革命传统培训基地建设推向了全国;岳西凭借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产业和“清凉经济”并引进有关信息技术产业;黟县充分发挥各种古村落、古民居的独特优势,大力打造乡村精品民宿经济,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繁昌区充分发挥地处皖江的地理区位优势、城市工业较发达的经济优势以及各种商业资源优势,城乡融合发展,以工促农,打造国家和省级农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

(二)重要启示

1.安徽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经济大有可为

安徽文化历史悠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都可以从安徽地域文化中找到源头:底蕴深厚,既有尧舜时期皋陶文化,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还有三国时期的曹魏文化等;资源多样,有建筑方面的石雕砖雕木雕,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各种字画和戏曲及文学作品,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出自安徽,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可以说安徽有讲不完的故事。安徽文化就是一座精神宝库,可开发的潜力巨大。

2.加强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途径和方式的研究

文化的融入可以起到使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功能作用放大的效果,从而使其多元价值得以实现。资金和技术影响的是一个点,交通设施影响的是一条线,而文化通过传播影响的是一大片。物质资源要素的功能作用是有限的和不可持续的,而文化资源要素功能作用的有序开发是无限的和可持续的,其影响有时达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也是我们崇尚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文化一旦与经济相融合,就可以使各种产品的价值得到成倍的增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根本原因。

3.加强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应用价值的探讨

文化一旦与经济融合,对经济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例如,贵州黄果树的瀑布景区,人们过去来这里只是看自然景观,游客较少。但因这里曾拍过电视剧《西游记》的一个片段,现在景区内用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等小说人物雕塑展示《西游记》的故事,甚至把猪八戒背媳妇的“高老庄”也搬进了景区,结果使游客倍增,从而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这说明一处自然环境,一旦融入文化的元素就可以使其市场价值倍增,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要研究一下“文化经济”的意义所在。

4.从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促进融合发展

对文化遗产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将文化产品从静态的展示改为动态的体验,可能会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引入先进信息技术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要发展产业经营,产业要通过文化提升,以推进二者融合发展。要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消费者从产品使用中,不仅能满足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需要,还能从中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乐趣。

四、文化与经济融合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安徽文化资源优势及其在乡村振兴中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安徽与浙江相比,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

有些村庄还存在着重产业轻文化的现象,有的虽然重视,但也仅仅把文化振兴看作是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有提升到凝心铸魂和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而浙江省的一些特色小镇建设,特就特在各种文创产品的开发上,也就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业态、新产品有所不同。不同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一个特色小镇区别于其他特色小镇的重要标识。如果安徽省不重视农村的文化振兴,特别是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方面无法取得突破的话,就很难有新业态、新产品的涌现,“一村一品”就很难实现。农村产业只有与文化融合,赋予其不同文化内涵,对农产品进行多功能开发,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使农产品增值,同时也能为实现“一村一品”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不相匹配

“‘创新安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安徽的文化软实力要跟着硬起来,安徽人的精神姿态要跟着挺拔起来,文化创造活力要跟着喷涌出来,与不断跃升的经济硬实力相匹配。”[5]安徽乡村的发展情况也是如此。近些年来,通过脱贫攻坚,乡村的道路、住房、广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硬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在乡村软实力的提升方面还是个短板,文创产品较少。安徽的文化资源优势,为什么没有转化成蓬勃的文化发展态势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硬实力?一个主要原因是转化的方式方法不多。而转化的方式方法不多的背后,说到底还是缺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活化的意识以及人才,或者是有这方面的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用起来。

(三)农村缺乏高水平的文化供给能力

安徽的文化供给水平不足,突出表现在农村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创新与转化能力不足。安徽农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一直都在,关键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在农村“活”起来、在农民中“热”起来、在青少年中“潮”起来、在中老年中“火”起来。安徽尽管也推出了如“徽风皖韵”“文房雅集”“青铜古韵”等文创系列产品,但还没有在全国形成“出圈”之势,一些文化IP、文创产品也缺乏吸引力、传播力。

(四)农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完善

安徽农村文化产业体系有待完善:一是文化产业在农村的链条较短,文化产业内部产供销各环节之间在农村缺乏紧密合作与合理分工;二是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度低,乡村文化振兴缺少“地气”;三是文化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还不够紧密,仅限于文化娱乐活动,没有与农业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得文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业态不多,业态融合发展较困难。

(五)农村的文化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安徽农村文化体制不够健全:一是存在着短期行为,每年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如同蜻蜓点水,缺乏长期行为和长效机制;二是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大包大揽投入较多,而作为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投入不多;三是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村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及其与经济融合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六)农村文化发展理念有待提高

安徽农村文化发展理念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文化发展是软任务,不像经济发展那样有硬指标,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认为文化发展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有关部门缺少积极的响应与主动配合,文化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等要素的保障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有关文创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文化更多功能的发挥与多元价值的实现,导致文化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十分有限。

五、加强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建议

当前,安徽农村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特别需要文化赋能的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先导,也是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上,存在问题较多,一定要认真谋划、扎实推进,为安徽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在乡村振兴中做好文化凝心铸魂工作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要解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问题。为此,就要打造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反映乡村振兴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使其能够成为“入脑入心”的精神食粮。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营造农民自演自拍文艺节目的氛围,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乡村文化振兴更接“地气”,把我们党的政策通过一定的文化艺术活动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做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

做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关键是找到与老百姓之间的“融合点”,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百姓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我们应根据我国新时代的要求和安徽乡村的特点,大力推动黄梅戏、徽剧等地方戏曲创新发展,一定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徽篇”,让更多人领略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

(三)大力提升面向农村的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

文化建设要坚持惠民利民导向,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伟大变革、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文化精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润物细无声”,美的力量直抵人心。在文化振兴中,应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建设农村文化馆,农村文化馆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也是农民群众欣赏文化作品的重要平台,应体现农村特色,反映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我们应努力将其打造成农民群众欣赏文化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新阵地。

(四)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就可以形成看得见的软实力,“摸得着的GDP”。安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坚持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整合资源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亳州调研时指出,坚持商文旅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中药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药与文化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带医、以药促商、以商富农,全力打造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桥头堡”[6]。为此,应在文化数字化中寻找新机遇、打造新业态,让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穿屏而出”;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突出特色与创意,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不断丰富农村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式新型业态,推进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资源的多功能开发和多元价值的实现。

(五)深入推进农村文化与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一方面,要处理好“公司+政府+村集体+农户”“四位一体”的利益分配关系,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特别是要使农民在出让房屋和土地收到租金的同时,还能就地在公司务工就业拿到工资性收入,通过多渠道增收,达到致富的目的;另一方面,对农民闲置的住房和土地进行排查摸底,采取“统一征收,集中报批,公开出让”的方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古民居保护利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民宿经济发展,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六)转变传统旧观念,树立新发展理念

我们应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历史使命来完成,把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为安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要议题,将农村文化振兴及其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当作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们应把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五大振兴以及和美乡村建设,使得文化赋能作用贯穿于安徽乡村振兴全过程,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猜你喜欢

安徽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旅游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