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安全性及对凝血功能的改善研究
2024-05-29张涛
张涛
脑血栓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内缺血性疾病, 该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的特点, 对于人类健康存在极大威胁。脑血栓属于脑梗死的一种, 机体脑动脉主干、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变厚,血管腔不断狭窄, 斑块破裂并吸附在血液中的脂质可形成血栓, 从而中断大脑的局部供血, 降低脑血流, 继而发生缺氧、缺血、坏死、软化的情况[1]。正常情况下, 患者并无显著症状, 可在休眠、静卧时发病, 部分患者可有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口歪眼斜等前兆表现,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可对生命造成威胁[2]。对于脑血栓, 本院认为可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对此, 本文特以本院收治的1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以下就具体治疗内容进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00 例脑血栓患者进行分析, 时间为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 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参照组(50 例)与试验组(50 例)。试验组男女比26∶24;年龄下限57 岁, 上限79 岁, 均龄(68.21±3.74)岁。参照组男女比25∶25;年龄下限55 岁, 上限为81 岁, 均龄(68.17±4.39)岁。以专业统计学软件评估两组基线资料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医院伦理委员会表示对本研究支持;②入组的100 例患者均为自愿,且与本院签订了用药同意书;③经脑部CT、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病情与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脑血栓疾病标准相符[3]。排除标准:①近期内采取手术、介入治疗;②凝血本身存在异常情况;③肝肾功能不正常;④存在出血倾向;⑤精神类疾病;⑥研究前已采取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或者对于研究药物过敏[4]。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预防静脉血栓、保护心脏等对症治疗, 参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 试验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5], 均连续用药1 个月,具体用药如下: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天方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984, 规格:10 mg×7 粒)口服,1 次/d, 20 mg/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115, 规格:25 mg×10 片×2 板/盒)口服, 1 次/d, 睡前服用, 75 mg/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安全性、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治疗效果、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1 安全性 以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包括轻微腹泻、暖气、恶心等, 比较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2 凝血功能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实施凝血功能检测, 采集患者空腹12 h 以上的肘前静脉血,血量为5 ml, 对标本实施抗凝处理后分离血浆, 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D、Fib、PT、APTT。
1.4.3 治疗效果 以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凝血功能改善程度>90%)、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凝血功能改善程度为60%~9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凝血功能改善程度<60%)进行评定,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4 血液流变学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 采集患者空腹12 h 以上的外周静脉血, 血量为5 ml, 以毛细血管粘度计测定法实施检测, 指标包括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
1.4.5 预后不良事件 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分析预后不良事件, 主要通过后遗症进行评价, 包括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静脉血栓。
1.5 统计学方法 将SPSS22.0 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处理软件, 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对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 对组间比较实施t 检验。P<0.05 可视为数据差异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安全性 试验组出现1 例暖气, 1 例轻微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参照组出现4 例暖气,3 例轻微腹泻, 2 例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5.0051,P=0.0253<0.05)。
2.2 凝血功能 两组间的D-D、Fib、PT、APTT 水平在治疗前并不存在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的D-D、Fib 低于参照组, PT、APTT 长于参照组,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s)
注:与参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D-D(ng/ml)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50 221.03±43.15 151.26±23.17a 4.27±0.57 3.02±0.27a参照组 50 219.48±44.09 179.02±26.14 4.19±0.55 3.95±0.38 t 0.1777 5.6195 0.7142 14.1071 P 0.8594 0.0000 0.4768 0.0000组别 例数 PT(s) APTT(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50 10.32±3.16 12.29±1.79a 20.42±1.24 35.33±2.16a参照组 50 10.37±2.46 11.68±1.15 20.57±2.17 32.37±2.09 t 0.0883 2.0274 0.4244 6.9638 P 0.9298 0.0453 0.6722 0.0000
2.3 血液流变学 两组治疗前的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并不存在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的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低于参照组,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s, mPa·s)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s, mPa·s)
注:与参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低切全血粘度 高切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50 6.74±0.64 4.51±0.63a 4.71±0.82 3.27±0.36a 2.37±1.08 1.58±0.38a参照组 50 6.71±0.71 5.83±0.73 4.73±0.65 4.15±0.68 2.31±0.96 2.16±0.52 t 0.2219 9.6798 0.1352 8.0874 0.2936 6.3679 P 0.8248 0.0000 0.8928 0.0000 0.7697 0.0000
2.4 治疗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n(%)]
2.5 预后不良事件 经跟踪随访发现, 试验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n(%)]
3 讨论
造成脑血栓的原因较多, 例如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粥样硬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部分脑血栓患者存在少量脑出血, 多在静卧时发病, 疾病进展较快, 可对患者脑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发病后, 患者往往伴有感觉障碍、完全性偏瘫等情况, 病情危重,随时存在生命危险[6]。根据脑血栓的特点, 临床主要是结合病史、病情、合并疾病等进行降糖、降压、保护心脏、控制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等治疗, 可在较大程度上缓解疾病症状。但是上述常规治疗并不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因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一项问题。
脑血栓是一种病死率高、预后差的脑血管疾病,可并发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障碍, 康复过程极为缓慢,对于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较大。梁成坤等[7]的研究选择126 例患者分别给予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 结果发现, 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等, 有利于患者康复。其研究认为, 在脑血栓的发生及预后中, 血流动力学与血小板参数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 可有效改善全血粘度、血沉等指标。分析原因主要是氯吡格雷具有不可逆的抗血小板效果, 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 阿托伐他汀可对还原酶进行抑制, 从而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抑制胆固醇, 有效改善凝血功能[8,9]。
经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发现, 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在改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预后以及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具体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 低于参照组的18.00%(P<0.05)。两组间的D-D、Fib、PT、APTT水平在治疗前并不存在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 组 的D-D(151.26±23.17)ng/ml、Fib(3.02±0.27)g/L低于参照组的(179.02±26.14)ng/ml、(3.95±0.38)g/L,PT(12.29±1.79)s、APTT(35.33±2.16)s 长于参照组的(11.68±1.15)、(32.37±2.09)s, 具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的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并不存在差异(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的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分别为(4.51±0.63)、(3.27±0.36)、(1.58±0.38)mPa·s, 均低于参照的(5.83±0.73)、(4.15±0.68)、(2.16±0.52)mPa·s, 存 在 统 计 学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4.00%(P<0.05)。经跟踪随访发现, 试验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6.00%低于参照组的22.00%,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一结果与梁成坤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具有研究意义。阿托伐他汀为选择性极强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 可治疗高胆固醇、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 调节血脂的效果尤为显著, 同时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 提高载脂蛋白A1 的效果[10-12]。服用阿托伐他汀后, 可在短时内达到峰值, 且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吸收, 因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 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临床主要采取该药物治疗心脑疾病, 服药后,可抑制腺苷二磷酸(ADP)和受体结合, 从而控制血小板聚集[13-15]。此外, 氯吡格雷对磷酸二酯酶活性并无不良影响, 因而所产生的的不良反应较少, 仅有少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 但是上述症状可自行消失, 并无其他影响。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 不仅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 调控血脂, 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有效控制血栓形成[16-18]。
综上所述, 仅给予脑血栓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并不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其药物不良反应多, 患者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 安全性有待考证, 且对于凝血功能无显著改善效果, 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可有效预防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改善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