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价值分析

2024-05-29赵睿王一清王玲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8期
关键词:丙氨酸无偿献血者基转移酶

赵睿 王一清 王玲玲

对于血站而言, 在进行采血前需要面向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系统检测, 以确保血液安全[1]。近年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与NAT 被广泛应用于血站采血前期血液样本检测工作中[2,3], 有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成为业内人士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已有报道认为[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情况下提示检测对象存在肝炎性疾病以及丙型肝炎的可能性较大, 是献血者肝功能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也有报道指出, 在肝炎特异性诊断方法持续完善的背景下, 进行有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的检测对确保血液安全意义不显著[5]。因此, 为进一步明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价值, 明确其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研究将符合时间段要求, 即2022 年3~10 月期间, 于血站进行血液筛查的90 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 并面向血液筛查提供数据支持, 现将相关数据与结果汇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符合时间段要求, 即2022 年3~10 月期间, 于血站进行血液筛查的90 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无偿献血者输血五项中梅毒螺旋体、T 淋巴细胞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②血液筛查标本无溶血性问题;③无严重脂血症状。排除标准:①输血五项中梅毒螺旋体、T 淋巴细胞病毒检测有阳性结果产生;②血液标本存在其他质量问题;③样本量过少。90 例无偿献血者中男48 例、女42 例;年龄20~60 岁, 平均年龄(40.25±7.81)岁;文化水平:高中以下学历29 例、高中学历40 例、高中以上学历21 例。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不同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阳性标本(>50 U/L)10 份设为观察组, 检测阴性标本(≤50 U/L)80 份设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90 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液筛查。HBsAg 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试剂盒由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anti-HCV试剂盒由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人类嗜T 细胞病毒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液标本筛查过程中使用的检测设备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由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全自动加样器由专门仪器生产厂商提供。应用ELISA 对输血感染五项以及甲型病毒性肝炎(HA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检测, 同时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法对HCV 以及HBV 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90 份血液标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水平,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HCV、HBsAg 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水平 90 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 HBsAg 阳性以及anti-HCV 阳性情况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多≤20 U/L;NAT 联检阳性, 鉴别为阴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多≤50 U/L。见表1。

表1 90 份血液标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水平(份)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HCV、HBsAg 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HCV、HBsAg 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HCV、HBsAg 阳性率比较[份(%)]

3 讨论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这一指标可作为直接反映受检对象肝脏组织细胞受损情况的评定指标, 对于血液标本筛查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出现异常征象的患者, 提示肝细胞受到损伤, 临床可以通过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方式, 帮助受检对象鉴别肝炎病毒携带状态, 并根据检测结果有效预防肝炎通过血液进行传播[6]。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检测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干扰性因素, 如饮酒、肥胖、血色素沉积、药物作用以及胰蛋白酶缺乏等, 上述因素均可能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提升[7,8], 因此单独依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水平对患者是否存在肝脏类疾病进行判定的依据还不够充分[9-11]。近年来临床实践中针对血液筛查试剂的灵敏度有所提升, 国内外一系列研究报道[12,13]中开始尝试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液筛查项目进行逐步取消,并证实其对血液筛查质量无特异性影响。国内有研究尝试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进行提升, 将血液样本报废状态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指标阈值提升至120 U/L, 同时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面向疾病筛查环节的上限值进行调节, 以达到50 U/L 为标准。有相关报道认为[14,15], 对于存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的患者, 其指标检出值多维持在40~50 U/L 范围, 并且报道显示通过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上限值进行调节的方式, 能够实现对血液样本的有效节约。本研究中血站血液报废情况显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值不合格率在0.62%左右, 与有关报道[16]中的2.8%~3.0%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提示多数情况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提升与非感染性因素存在关联性。

对于HCV 阳性以及HBsAg 检出阳性患者而言,在感染过程中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值正常状态下患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期, 这一状态下的HBsAg 病毒多以恢复期以及非活跃期为主要表现。同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指标检出范围多在50~340 U/L 内, 仅有少部分样本在进行NAT 检测时呈现出阴性结果。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HBV 感染前的相关性关系不显著。在血站应用NAT 方式进行血液筛查的过程中, 仅有少部分隐匿性肝炎以及窗口期肝炎患者血清检测结果为阴性, 且与之对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处于正常水平。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在血站血液筛查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隐匿性乙型肝炎以及窗口性肝炎的筛查效果相对有限。有关临床报道[17]中指出, 对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值>120 U/L 患者而言, HCV、GBV-CE2抗体和HAV 以及B19 在传播率上具有高度相似性, 同时与血清阴性患者HCV 感染的相关性关系不显著。在对血液血浆成分安全性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临床意义比较有限。同时有研究报道中[18]提出对于少部分HCV 以及RNA 阴性者而言, 在血液筛查过程中可能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异常表现,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对HCV 漏检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在有关血液样品筛查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筛查对提升血液样本安全性有积极作用。但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HCV、HBsAg 阳性率分别为40.00%、60.00%,高于对照组的33.75%、53.75%,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标本中检出HCV、HBsAg 阳性率稍高, 但HCV、HBsAg 阳性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无显著关联, 这可能在于本次研究中样本量较小, 导致其分析结果存在缺陷。在同类研究[19]中发现, 虽然在对HCV 阳性标本进行筛查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发挥一定作用, 但对输液风险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结合同类研究报道来看,人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提升与病理性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特别明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提升可能与特殊药物用药、过度饮酒以及肥胖等存在关系,且现阶段也无法通过应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筛查的方式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病毒性肝脏疾病, 在提高血液标本安全性方面的价值比较有限。临床检测中可以通过提升检测试剂灵敏度的方式尽早对隐匿性肝炎进行有效筛查, 这也意味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筛查中的价值会受到一定影响, 值得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 在面向血站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全面血液筛查期间, 在血液筛查重要性不断突出的背景下, 血液检测安全性也呈现出一定的提升趋势。但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价值比较有限, 因此除了要做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外, 还要做好血液筛查中输血五项指标等的检测, 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依据, 及时筛出异常血液样本。

猜你喜欢

丙氨酸无偿献血者基转移酶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法尼基化修饰与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DNA甲基转移酶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广州地区1022172例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分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在血站血液采集前应用的意义研究
二水合丙氨酸复合体内的质子迁移和氢键迁移
2005~2012年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感染检测指标分析
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HBV/HCV/HIV的两种检测方案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