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程技术类劳动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逻辑理路、实践探索与优化策略

2024-05-29杨秋月干杰李俊贤项鹏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项目驱动工程技术劳动教育

杨秋月 干杰 李俊贤 项鹏

摘要:劳动实践课程具有培养高校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天然优势。为有效发挥劳动实践课程育人功能,亟需审思如何在教育场域中表达劳动实践课程特征,如何在方法上实现从“离身”转变为“具身”,如何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实践课程体系等。项目式学习是实施劳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手段,立足劳动项目培养定位、完善劳动项目组织实施、优化劳动项目成果测试,推动高校劳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在劳动实践课程保障体系上优化劳动实践课程师资力量、强化劳动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健全劳动实践课程安全举措等,充分发挥“项目驱动与劳动课程”育人叠加效应,为新时代高校劳动实践课程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实践课程;工程技术;劳动项目;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与实施提供了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基准和依据,对破解高校劳动课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提供价值导向与方向引领,有助于高校劳动课程从随意性转向规范性、从开出课程转向开好开优课程转变。近些年来,高校劳动课程得到各地区、各学校的日益重视,在实践层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着高校劳动内涵被泛化和窄化、劳动课程简单化和娱乐化等现象,导致高校劳动课程目标不够清晰、进阶不太科学,课程内容缺乏有机联系和科学设计,课程实施环节实践指导方法不当、课程评价有失偏颇等问题出现。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切实把握新时代高校劳动课程有别于中小学的不同诉求,立足于高校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切合高校劳动实践课程的架构与项目设计,探索高校劳动课程的多元建构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工程技术类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劳动实践课程是高等教育中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及工程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实践课堂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可为新时代高校劳动实践课程实施提供新思路。

(一)融合创新:劳动实践课程是落实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路径

新时代奏新华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呼吁各大高校落实劳动教育。建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正是今天加强劳动教育的當务之急[1]。《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高校劳动教育要注重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开展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新型技术,锻炼大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劳动课程分为劳动理论课和劳动实践课,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一步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劳动实践课程应以其专业性、服务性、创新性来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专业劳动者。在专业性层面,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在考虑专业课程自身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真实体验工作世界的机会以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在服务性层面,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公共服务劳动实践,通过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公共劳动服务活动,培育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领悟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及劳模精神;在创新性层面,将劳动教育融入新型技术,通过让学生学习前沿知识、体验新技术,引导他们在劳动创造中汲取创新灵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任务逻辑:劳动项目是高校劳动实践课程的重要载体

“项目式学习”有三种界定:一是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把项目式学习视为教学模式;三是认为项目式学习是课程设计的方式和更综合化的教育实践形态[2]。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3]。项目课程的逻辑是从知识逻辑转向任务逻辑,关注的是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和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劳动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重点并不仅在于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得,还在于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劳动实践课程应采用项目驱动式育人模式,摒弃传统的知识逻辑而应用任务逻辑,以实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劳动实践课程目标。同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的劳动任务中,通过劳动项目指导学生完成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劳动任务,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实体验并积累相应的劳动经验。

(三)动力支撑:劳动素养评价是劳动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

评价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难点,也是高校劳动实践课程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评价的价值与使命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工具意义,是课程实施的“方向标”。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整体状态[4]。劳动素养评价是高校劳动项目测评的重要内容,其功能是检验、反馈、激励劳动项目实施,应推进“以评促优”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目标是预先设定的可以表征与测定的意欲达成的状态,劳动素养评价的目标不是检验表层的劳动知识或对劳动结果进行好坏的判断,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引导大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强化学生对于劳动项目的价值认同,以推动劳动实践课程落地生根。与此同时,劳动素养评价的反馈与改进功能可以及时反映劳动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对于劳动项目的反馈体验,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并对劳动项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推动劳动项目更好地实施。

二、项目驱动下高校工程技术类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厘定

当前落实高校劳动教育的关键、突破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必由之路在于创新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劳动项目是实施劳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手段与重要载体。应以建设目标、组织实施、项目评价与安全保障为基本思路,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实践课程的新发展。

(一)立足项目培养定位,构建育人引领的项目式劳动实践课程体系

应通过劳动项目引领,实现劳动项目工具价值到育人价值的进阶。以劳动项目为载体的高校劳动实践课程是将项目目标转换成学习内容,围绕着项目目标展开,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劳动项目的建立为学生制定了合理、有效的劳动实践任务,以任务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模式。为实现项目工具价值向育人价值的进阶,高校应参考课程标准确定项目体系,充分挖掘项目学习的育人价值,使项目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向建立有效的育人模式。教师首先应结合教学计划,教学设备条件及自身能力,在制定劳动学习任务时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其次需要采用分组研讨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育其责任感、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再次需要确立平衡的综合评价机制,有效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形成公平公正的任务实践环境。

(二)完善项目组织实施,打造深度融合的专业实训与实习课程

各类劳动项目主题主要是从劳动任务群和劳动教育大概念衍生而来的,也是其具体表征,从不同的生活现实问题出发,基于驱动性问题,将抽象的深奥的本质问题,转化为特定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5]。高校劳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训课程与实习课程两大类。实训课程是学生实践劳动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课程则是学生将自己在高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具体岗位的机会。具体而言,实训课程是在有专用场地所构成的实际模拟环境下,经过劳动实训教师严密设计和安排的一系列仿真教学活动,有着较为细致的任务安排以及较为专业的劳动实训教师,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目标和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了指导。实习课程是高校与企业对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并选派专员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的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中,实训课程的内容应与实习课程相关联,形成“实训中学习、实习中操作”的实践体系,从而构建高质量劳动实践课程。同时,要推进实训课程与实习课程在展开形式上的融合。实训课程有着实训教师的细致讲解与示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式学习,而实习课程虽有企业所配备的专业指导人员,但缺乏系统培训与陪伴式教导,可能出现实施效果不佳,达不到课程预期的结果。因此实习课程应采用实训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展开形式,从而使学生对专业课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优化项目成果测试,凸显综合能力培养的劳动素养评价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是加强劳动教育规范性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行动指南。项目成果测试应指向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建立细致的、符合项目目标的成果检验标准,实现项目目标与项目成果的相互促进。因此,基于劳动项目育人价值导向制定项目成果检验标准,完善评价标准与规则,促使学生在劳动项目进程中明确劳动任务及对劳动任务价值进行反思,依据成果检验标准不断改进。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方法、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每一项指标又由多项具体指标构成,如劳动知识可包括日常知识、专业知识、劳动安全知识等;劳动技能可包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劳动方法可包括熟练运用工具等;劳动观念可包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等;劳动精神可包括勇于创新、爱护环境、持续奋斗等,具体每项指标根据培养标准制定相应的分数进行量化。劳动素养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注重通过评价学生在真实劳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基本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水平,并为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依据和方向。在劳动项目中实施劳动素养评价,要通过设立合理、有效的表现性任务,建立切合任务数目与任务难度的评价标准,结合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在实践课程完成对应劳动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完成的效率、质量等验证劳动任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劳动任务的设置,更好地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运用”。

(四)健全劳动项目要素保障,加强劳动安全与风险控制

必要的安全保障不仅是开展劳动实践课程的前提基础与重要支撑,更对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形成“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具备初步的职业安全素质具有重要意义[6]。通过风险控制可以减少潜在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劳动项目顺利进行。首先,设备安全是劳动项目安全实施的重要基础。在劳动实践课程中会涉及诸多专业仪器与精密设备,学校与企业应健全仪器的安全保障,选用安全设施齐全的仪器,保障学生与教师的安全。其次,操作安全是劳动项目安全实施的重点。劳动实践课程教师应教导学生严格遵守实践场所的要求,例如按规定着装、穿戴防护用品;细致教授学生安全、高效的操作方法,强调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提升劳动设备安全,进行劳动安全教育能够有效降低劳动项目安全事故风险,有利于推进劳动实践课程的建设,更是对学生生命权的尊重与保护。

三、高校工程技术类劳动实践课程中的项目设计与开发

工程技术类劳动实践是以学生实践训练为主的课程,训练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是学生接触现代加工制造及與工程问题相关的创新实践课堂,是充分展示工程学科魅力、体验劳动价值(文化)的重要平台[7]。例如金工实习是重要的工程训练环节之一,主要包括车工、铣工、钳工、磨工、焊接、铸造、机器人操作、3D打印、激光加工等内容。下文以金工实习项目为例进行劳动项目设计与开发。

(一)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劳动项目目标设计

劳可树德、劳可增智、劳可强体、劳可育美,凸显了劳动素养在综合育人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8]。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劳动的理想,就在于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领悟到劳动能使他的自然天赋更全面、更明显地发挥出来”[9]。因而,劳动实践课程目标应指向培养学生具备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一体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项目的设计要呈现梯度和体系,方能克服劳动教育变成“技能”培训。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一是内容上横向涵盖任务群要求;二是形式上把握任务群的衔接与递进;三是总体规划劳动项目的时间周期[10]。具体来说,金工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大学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此前学生已完成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据此,在金工实习项目设计过程中,可以基于学生已有劳动基础制定劳动目标与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劳动技能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部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以支撑其能够完成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劳动任务。因而要基于劳动技能差异,针对技术要求度较高的新型技术应用来设计合理的劳动目标。

(二)以劳动资源与目标为根基的劳动项目内容选择

劳动项目的内容设计是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各项劳动任务构成劳动项目的内容。劳动项目的内容设计需要以高校所提供的劳动资源和制定的劳动目标为基础。不同高校金工实习的具体劳动任务并不相同,但总体都可分为基础技术劳动训练和新型技术劳动训练两部分。车工、铣工、钳工、磨工、焊接、铸造等劳动任务属于学习能力要求较低的基础技术训练部分。通过传统工业生产技术的劳动任务,能让学生体会过去劳动工人的艰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以及“劳动光荣”的观念,任务完成后的打扫环节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劳动习惯。虽然机器人操作、3D打印、激光加工等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但金工实习所设置的劳动任务并不会涉及很深的学习领域,多数为基本操作环节。而在从基础技术劳动训练任务完成到新型技术劳动训练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劳动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

(三)以劳动任务为导向的劳动项目场域确定

劳动项目场域是指劳动项目的实施中所需要的实施条件,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和设备、劳动材料等方面。以基础技术劳动训练中的车工和磨工为例,车工和磨工的劳动训练任务相关性很强,但由于劳动任务不同,所需要的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和设备、劳动材料也不同。车工需要将铁块加工成锤柄,磨工则需要将铁块加工成锤头,因此车工的劳动场所是有着车床的车间,劳动功能工具和设备包括专业车床、手套和砂纸,劳动材料是铁棒;磨工的劳动场所是有着打磨工作台的另一种车间,劳动工具和设备包括钢锯、尺子、磨条、手套和砂纸,劳动材料是矩形铁柱。二者同属传统金属加工内容,但由于实际劳动任务要求不同,劳动场域相似却仍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四)以技术劳动训练内容为基础的劳动项目过程明晰

劳动项目过程面向现实的劳动生产制造的世界,强调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完成具体的劳动项目,突出劳动实践育人与项目育人的双重叠加效应。以金工实习中“铸造”内容为例,将项目过程分为任务明确、任务准备、计划制定与实施、交流评价。

1.明确劳动项目任务

任务明确是指在任务开始之前,学生对劳动目的、劳动要求、劳动成果以及任务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内容的基本学习。具体来看,“铸造”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铸造的基本知识及其工艺所涉及的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除去最基本的时间、地点要求外,“铸造”的劳动要求还包含以下内容:因专业工具较多所需的工具使用和保管要求,因以细沙为劳动材料所需的较为严格的场地卫生要求等。金工实习中的“铸造”任务是砂型铸造,需要最后向做好的模具中浇灌液态铝合金,凝固后的铝合金模型就是“铸造”的成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学习;评价标准包括模型是否铸造成功以及模型的完成度等,这也是后续的评分标准之一,学生在明确为较为细致的“铸造”任务要求之后既能够提高学生劳动任务的完成率,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劳动任务的导向作用。

2.准备劳动项目任务清单

任务准备是学生对劳动任务所需基础知识、劳动工具和设备、劳动材料等内容的学习。“铸造”的工序并不复杂,但却需要有一些基本知识包括铸造的类别、工序、意义以及自身安全注意事项等的知识内容,同时需要使用较多的劳动工具,且有较多工具不为常见;所进行的砂型铸造对细沙的干湿程度等也会有所要求。因此,在“铸造”开始之前,实践教师会在劳动场地以实物形式介绍相关劳动工具,如:掸笔、刮刀、压勺、提钩、秋叶、手风器和各类芯撑等,以及详细介绍砂型铸造劳动材料细沙的干湿程度要求等。这些都是“铸造”劳动项目的必要准备,既有利于劳动项目顺利开展,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工艺劳动深入了解与认识。

3.制定并实施计划方案

劳动项目计划制定与实施是学生的自主操作环节,学生需要依据劳动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劳动项目任务进行环节划分,并按照划分的劳动任务进行实施操作。实践教师以实物进行讲解后,通常会亲身示范一遍学生较难掌握的铸模操作。学生则需要根据讲授的知识和所示范的过程进行劳动任务环节设计,确保完成劳动任务。劳动项目计划制定同样也需要实践教师加以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些许变更;一旦劳动项目计划确立下来,则需要学生自行或团队合作完成,实践教师在非特殊情况下不会参与学生铸模的劳动操作过程。由此,保证了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劳动创造力,实现了专业劳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4.交流评价项目结果

交流评价是对学生劳动综合素养的评价,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则。劳动素养评价规则的制定需要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勞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四个核心要素进行。“铸造”任务完成之后会进行师生间交流,除实践教师对铸造作品进行评分,也会让学生彼此间进行自评。对劳动作品成果的评分可以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学生的劳动投入程度,进而反映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劳动能力最直接的反映是劳动成果的完成度与完成质量。学生铸造的模型,教师会按照模型坚固程度、外型还原程度、砂型模具的完成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劳动习惯与品质而言,在单项劳动任务或许很难体现,但可以从环境卫生方面进行评价。“铸造”的劳动材料是细沙,铸模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溢出工作台,若学生在统一打扫前能够自行打扫,就能够表明其已经具有了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对劳动习惯和品质的简单评价。对劳动精神而言,其在单项劳动任务同样难以体现,但在“铸造”任务中可以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变更的劳动计划进行创新精神的评估。

(五)以“举一反三”为主的劳动项目操作方法提炼

项目操作方法提炼是指对劳动项目中所用到的劳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延伸,让学生能够用学到的劳动方法去解决其他的劳动问题。金工实习的每一项劳动任务都是工业生产的一种生产技术,其中能学到的劳动技能都可以被归纳总结并运用到其他的劳动问题中,如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生产的思路等。具体来看,在使用锉刀、钢锯等加工锤头的过程中,首先能学习如何高效省力使用锉刀、钢锯等劳动工具;其次,对于锤头的加工,需要先画线钻孔再锯,在锯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落锯的位置,锯完之后要使用锉刀、砂纸等进行光滑处理。而这种分步进行的加工思路可以用在工科学科实验中。

(六)以全面总结与观念培养为评价内容的劳动项目体验与心得分享

劳动项目体验与心得分享是项目最后的总结回顾环节,有助于学生对项目进行完整的劳动反思与总结,体会劳动的艰辛,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观念。在金工实习各项劳动任务完成之后,需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学生需要对金工实习各项任务进行系统性回顾,包括基础劳动知识、基础劳动操作步骤以及劳动任务感想等内容,该实习报告将作为金工实习项目评价内容之一。

四、新时代高校工程技术类劳动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有效的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对于项目驱动下的实践活动的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资源保障、安全保障、质量保障等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而项目的实施又为劳动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提供优化方案,二者构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共同实现劳动实践课程实施提质增优。

(一)从单一理论课教师到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相结合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高校内劳动教育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高校自身劳动教育教学能力的跃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师团队因具备多年执教经验,因此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等有着合理性的评估。可以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促进教师参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基层社会实践,提升劳动教育实践技能[11]。二是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程度提升。高校外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专业劳动,有着比非专业人员更多的细节性认知。适当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学能力的先进性与专业性。三是推动理论课程教师与劳动课程教师的协调配合,提高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相结合在项目驱动下劳动实践课程中,有助于提升高校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为项目驱动下劳动实践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从校内劳动资源开发到社会劳动资源挖掘

高校和社会的劳动资源保障是劳动实践课程开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应对内加大校内资源开发与投入。高校需要配齐劳动实践课程相关的场地、教师以及需要的材料,使实践课程能够按照劳动项目设计要求高质高量展开,提高劳动教育实践内容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对学生劳动能力的高阶培养。二是对外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社会企业可以加深与高校的合作程度,拓展与深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劳动教育功能,将劳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场所和岗位,让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劳动实践课程的质量。社区可以与高校对接,为大学生提供相关实践课程劳动机会,在提升课程质量的同时培养大学生更好的劳动服务意识与劳动综合素养。项目驱动下的劳动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对校内外劳动资源的开发,共享资源,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设先进的实践平台,提供良好的实践设备和环境。

(三)从劳动项目风险管控到劳动项目风险分散

劳动项目安全的保障机制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劳动项目风险管控,政府与高校应当出台相关劳动安全问责条款,促进高校对劳动实习实训场所的设施进行定时检查等。应出台相关法律文件,明确劳动实践中的安全要求,高校需要加强劳动实践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双方劳动安全意识,企业需要加强实习实训环境的场地安全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安全,有效降低劳动事故发生的概率。二是劳动項目风险预测,综合考虑项目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劳动项目风险预测是劳动项目开展前的必要准备,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加以预测并设计合理的应对措施,方便教师在劳动项目开展时对安全事故的临场应对。三是劳动项目风险分散,在进行危险程度较高的劳动实践时,要求学生购买相关保险等。劳动风险分散是对劳动安全事故后的应对措施,将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方扩大,平摊风险,保障劳动实践课程的正常开展。

五、结语

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环节以实践为导向,以跨学科知识的运用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将劳动项目、劳动活动和涉及的知识内容、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知识模块,也就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同知识模块的整合形成了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12]。高校劳动实践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提供实践机会、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重要作用。高校需结合学校设备、场地和自身专业的特点,对劳动课程进行合理调整,通过项目驱动模式,牢牢把握其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劳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5):63-72.

[2]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3]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4-15.

[4]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5]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6]任国友.劳动教育风险类型与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J].人民教育,2020(8):27-29.

[7]毕耕,郑敏利,谭光宇.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95-96.

[8][9]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356.

[10]张丽虹,吕立杰.从任务群到劳动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的学校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3(4):69-73.

[11]王君義,马剑.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现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5-61.

[12]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49-5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jors in Univerisities and Colleges:

Logical Reason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YANG Qiuyue, GAN Jie, LI Junxian, XIANG Pe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labor practice has the natural advantage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xer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it is urgent to think about how to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how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isembodied” to “embodied” in methods; and build the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implementing labor practice courses, based on the positioning of labor project training,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projects, optimizing the testing of labor project results,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practic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assurance system of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it is suggested that through optimizing the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teacher strengt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resource system, improving the safety measures of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perimposed effect of “project driving and labor curriculum”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path for college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abor project; projectdriven

猜你喜欢

项目驱动工程技术劳动教育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