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内涵释义与路径创生

2024-05-29刘晴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高质量发展

摘要:

借鉴教育过程哲学理论,梳理“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内涵:在引领人才培养中凝练校本特色,是类型共性与院校个性的统一;在支撑高质量发展中探寻中国特色,是办学目标与办学实践的统一;在促进国家治理中强化教育特色,是外部驱动与内生动力的统一。“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核心在于创新改革,应时代之变,突破传统特色办学的路径依赖;立生态之维,构建特色办学的多元共治格局;厚服务之旨,探索院校特色办学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特色办学;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高质量特色发展”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双高”院校办学的目标共识。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时至今日,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不仅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目前,相关研究较多关注高职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论挖掘和阐释、经验描述与问题对策、国际比较与启示等三方面,但对类型定位下的高职院校特色办学指导尚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现阶段,有关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研究成果,较多停留在国家示范校、优质校建设期间的实现机理和形成路径,且两者内涵不清、概念混用,呈现“经验大于理论”的态势。自“双高计划”启动以来,全国197所“双高”院校在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推进多样化特色办学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实践。但总体而言,当前“双高”院校的特色办学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距离。本文试图着眼“特、高、强”的院校建设目标,探寻“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内涵,以期丰富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论,为新一轮“双高计划”实施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特色、办学特色、特色办学的概念释义

《现代汉语辞典》对特色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见,特色的本质是独特性和差异性。既是事物特有的品质,也是对不同事物予以识别、辨析与比较的依据。而就办学特色而言,独特性和差异性又未必能成为特色,毕竟学校个体间的差异永恒存在。比如办学历史、生源、师资结构、服务面向等基本办学要素。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办学特色”定义为:“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国内有学者提出,办学能不能成为特色,主要看“三个度”,即标准度、贡献度和显示度[1]。普遍观点认为,办学特色应该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优质性。依此,本文认为,办学特色是学校在基本办学标准之上,结合历史传统,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整体或者某一领域有别于其他院校、持久稳定的,以及被社会公认的独特、优质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被实践激活并转化的突出优势、育人力量和制度安排,包括办学经验、模式、路径、机制、体系和文化等等。

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认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世界,而是一个不断动态生成的过程世界[2]。其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发展性。“现实存在”要成为现实,必须成为过程。强调从事物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本源,体现了一种“世界观”;二是关系性。“现实存在”相互联系,而且是事物内在、固有的联系。强调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問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3]。按照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理论,特色办学应视为院校打造办学特色的过程性追求,突出办学行为的“主动性”,契合“办出特色”的制度要求。这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与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既有院校办学的内在规律,又有与之相关的外部归因,统一于院校自上而下、广泛参与的办学实践探索与改革创新。

二、“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内涵阐释

“双高计划”本质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支撑[4]。基于上述基本概念和现实分析,试将“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定义为: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以科学成熟的教育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理论为指导,打造“双高”院校独特类型特征和文化,从而实现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既然“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过程”的逻辑起点,即“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本质,决定了这一过程的方向性和持续性。而“过程”具有阶段性,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决定“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战略目标和实践。同时,“过程”具有系统性,“双高”院校的特色办学绝非独立的阶段性行为,必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整体。

(一)从本质的角度,在引领人才培养中凝练校本特色,是类型共性与院校个性的统一

“双高”院校特色办学除了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以外;还包括“双高”院校超越一般院校的引领性,即办学的“特、高、强”;以及“双高”院校之间错位、差异发展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都统一于某所“双高”院校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特征中。

其一,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坚守。这是“双高”院校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教育类型定位。而与此适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面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要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办学路径,职普融通、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体系结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功能范畴等办学实践,都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基本要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要聚焦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全过程[5]。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体现自身类型特色,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6]。而“双高”院校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职普融通”学制贯通的“先进代表”。“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具备更高技能,更好成长,更高质量就业、更幸福生活。

其二,是对多维校本特色的凝练。这是“双高”院校个性特形成与发展的指针。在国家示范校建设时期,国内有学者提出:在高职院校的特色办学中,办学理念的特色是核心、办学定位的特色是基础、专业建设特色是龙头、人才培养特色是根本、师资队伍特色是关键、文化特色是动因[7]。这反映了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多维指向。“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院校在整体改革发展中的哲学思考、机制运行和路径选择。特色办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渗透到改革方方面面,外显为院校综合实力的“高”与“强”。“双高”院校建设结果不尽相同,对“特、高、强”的衡量不具有惟一性[8]。特色办学具体策略又可以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专业群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推进,在“双高”院校“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的具体任务中凸显。通过多要素有机联动,对整体或局部的特色不断予以明晰。

(二)从阶段的角度,在支撑高质量发展中探寻中国特色,是办学目标与办学实践的统一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和方方面面总的要求[9]。“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既是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现阶段集聚优势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式。“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双高”院校总体目标,每所“双高”院校都应该实现目标导向的个性化发展。

其一,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高质量办学是特色办学的引领,追求卓越、提质赋能,始终是特色办学的题中之意。“双高计划”直指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头部”高职院校提出明确要求,是向特色优势要质量的创新之举。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但是,从整个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错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11]。推动职业教育由大到强,是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双高”院校不仅培养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在特色发展中实现了质量提升。

其二,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从诞生之初,一直处于“中国特色”的追寻之中。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实业教育”对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国民经济向工业化迈进的人才需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国家。在具体实践上,尽管一直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职教经验,但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探索。从“国家示范”“国家骨干”“国家优质”到“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从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以及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等职教发展新方向,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了新的战略布局。“中国特色”始终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坚定不移的基本道路。

(三)从系统的角度,在促进国家治理中强化教育特色,是外部驱动与内生动力的统一

按照系统动力理论,存在于复杂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正是这个结构及其要素关系的互动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系统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12]。“雙高计划”是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有力工具,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内蕴强烈的国家意志。“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围绕国家意志一系列组织、计划与控制的过程,是自主发展、改革创新的战略选择。

其一,是政策引领下国家意志的体现。“双高计划”定位虽是重点工程,但其促进形成国家发展能力与治理能力的政策意图非常明显。通过提供知识生产的制度,并以立法和暴力工具促进劳动与管理之间力量的长期平衡,从而塑造不同市场经济体的生产模式,并反过来影响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13]。“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强化了对“双高”院校的政策资源配置、利益分享和信息交换等诸多功能。“双高”院校将持续性的制度供给与专项改革融为一体,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抓住地域特色而立稳坐标。社会层面,“双高”院校在服务社区、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作出贡献;产业层面,立足院校在行业、服务地方产业链发展中的位置,优化专业群和师资,提供技术研发与服务;个人层面,关注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差异,提供个人成长在不同时期的教育与培训。

其二,是院校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选择。院校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是特色办学的决定因素。特色办学意味着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和落实政策的行动自觉,体现着“双高”院校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职业种类的增加,社会分化为功能明确、界限分明、规则清晰的不同社会领域,从而导致劳动力对技能需求的变迁。与经济领域紧密关联的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办学模式、价值导向必然会随之发生质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关注社会分工的知识差异性、提升职业教育的多元性和扩散性的动态演进与改革创新过程。因此,“双高”院校的特色办学,取决于其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主动选择的竞争力。传承并弘扬业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按照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不断赋予办学理念新的内涵和时代色彩,主动求新应变,适应并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三、“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路径创生

“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自我剖析、自我变革、自我创新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交织着内外部多种元素的复杂关系。而院校依据什么原则,采用何种方式发展,是关涉“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关键问题。“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路径创生,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植根于新的时空和背景,构建新的互动与依存关系,推动院校特色办学在路径设计、选择与实践中创新。

(一)应时代之变,突破传统特色办学的路径依赖

从创新的角度来推动“双高”院校特色办学,首先要在思维与行动上打破对传统特色办学的路径依赖,通过特色办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实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聚焦。

首先,要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新方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因。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在社会层面“认可度”不高,同产业发展“契合度”较低,与人才需求“匹配度”较低,所育之才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不高等问题[14]。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双高”院校必须致力解决的矛盾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的时空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以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望,通过特色办学解决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是新时代赋予“双高”院校的时代使命,也是特色办学契合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开展院校特色办学的专题新研究。高职院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与实践至今已近20年。其中,高职院校特色办学路径研究是一个重要维度。“双高”院校之所以能成为“头雁”和“标杆”,对路径的探索一直备受瞩目,客观上造成各高职院校特色办学实践的路径依赖。近年来,围绕“双高”十大任务的路径研究,成为“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关键。突破路径依赖,需要思维创新;实现路径创新,需要研究创新。尤其是围绕院校实际开展具体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与实践,可促进“双高”院校自主发展。

最后,要聚焦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目标。人才培养是特色办学的内在逻辑。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历经“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演变[15]。新的历史时期,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检验“双高”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着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面向人人”的现代职教体系,是孕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保障。“双高”院校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引领培养契合时代需要的优秀“大国工匠”,才能凸显新时代特色办学。

(二)立生态之维,构建特色办学的多元共治格局

按照生态学的理论,职业教育与自身所依赖的环境构成了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双高”院校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物种”,遵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是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除了院校自身求变,更需要国家、区域、全社会提供政策引领、资源保障和情感支持,形成多元协同特色办学治理格局。

首先,应聚焦顶层设计特色办学的政策供给。“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价值在于发挥“特色”的扩散效应,引领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发展。强化国家政策工具供给,支持“双高”院校特色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方式之一。就当前“双高计划”政策而言,不论是遴选办法还是绩效评价,实质属于理想导向型。此外,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教育,在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内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成型。因此,须坚持系统思维,开发国家“职教大脑”智慧系统,建设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辐射带动保障机制建设,包括结对共建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和定期交流机制等,强化“双高”院校的特色引领。

其次,应灵活设计院校特色办学区域目标和路径。一方面,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人文环境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定位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区域是连接国家和学校的中间层,在教育治理体系变革中具有结构性区位优势。优化区域教育治理,实现地方层面的“放管服”,对于“双高”院校特色办学而言,有着针对性和直接价值。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双高计划”中“桥梁纽带”功能,从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和政策适配性等方面构建制度框架,真正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人才引进、资源配置、产教融合等实际问题,赋予地方“双高”院校更多特色办学空间。

最后,应增强院校特色办学的社会文化动力。社会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对教育发展模式和轨迹起着重要制约和调控作用,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治理力量。而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主流认知与职业教育“不入流”之间的落差,影响了高职院校特色的发展性。新时代应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倡导“技能造就美好人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价值理念。同时要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给予保障,切实提升广大技术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劳动回报,提升职业教育和“大国工匠”的社会形象[16],扩大“双高”院校办学影响,为“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注入社会动力。

(三)厚服务之旨,探索院校特色办学的内生动力

“双高”院校是否真正实现办学“有特色”,其实质是服务贡献的考量。首先应当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同时要反映地区特色,体现国家意志和需求[17]。不断整合办学过程中的特色元素,主动探索发展类型教育的内驱力,以需求为导向形成具有自主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首先,要“上下协同”提升专业群的“异质性”,培养面向区域的产业人才。专业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合度、依存度直接影响“双高”院校特色的彰显。按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专业场与产业场是否能形成“和谐统一、协同融合、适应引领”的关系是衡量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服务战略性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能力,是“双高”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角度,应立足国情和现实,从国家权威和制度层面进行管理与引导,避免“双高”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依托“双高”管理监控平台,建设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将各“双高”院校的专业予以比较,形成专业设置的激励与约束,以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从院校自身角度,应立足校情和产业,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差异化设置;根据院校自身办学定位,综合考量资源条件和成本收益,明确目标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战略,实现专业设置特色化。

其次,要“软硬兼施”提升科技研发的“转化度”,服务中小微企业产能升级。科研质量和实力、学术水平和地位,决定了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18]。科技创新的品牌效应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应有之义。而社会服务的认可度与赞许度,也主要源于广泛认可的技术咨询、转化与培训。尤其是面向經济社会的主战场,立足地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攻关、流程再造与工艺升级。首先,要打造“软件+硬件”平台和载体。以教育园区、产业园区等为依托,共建产教共同体,加强资源共享,提升科技成果的创新性、时效性和流通性;与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园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共享成果转换信息,并对“双高”院校提供政策服务与指导。其次,要完善“硬制度+软管理”保障体系。完善激励政策制度和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形成良好的科研应用价值导向;以科研项目驱动科技成果转化,重视校级课题对基层和新晋教师的培育,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做好孵化。

再次,要以“崇德尚技”提升优秀文化的“引领性”,传播特色鲜明的工匠文化。文化既是特色办学的载体,也是特色办学的内容。打造自身的特色文化品牌与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9]。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创设体现学校特色的先进校园文化,形成科学理性、百花齐放的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融合,推进校企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广泛合作;通过文化社会传播,消除职业教育“刻板印象”,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把“双高”院校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先进文化发展高地和国家技术创新策源地。二是传承并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院校自身文化,包括技能文化、和合文化、创新文化、红色文化等等,推动文化融课程、入课堂、进校园。三是培育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先进职教特色文化。以“工匠文化”促进特色职教文化建设,实现职教“文化自信”。

最后,“双向并举”提升国际办学的“在地化”,为职教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在地国际化”是指在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对外开放”教育格局的背景下,利用现有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拓展未来国际发展空间,加快建设适合学校发展实际、具有校本特色的国际化办学场域和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20]。一是继续“引进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的价值导向,通过“一对多”的项目、师资和基地等优质平台,为全体在校生提供学习国际理念和跨境文化的机会,借鉴吸收并转化为院校自身国际化优势。二是持续“走出去”,通过建立特色海外分院和技能培训中心,在地联合办学,“输出”技术装备、专业标准,共享优质职业教育成果。将国际传播纳入国际化战略,主动“造船出海”,向海外传播职教理念以及院校担当与亲和形象,吸引国际学生赴“双高”院校接受中国一流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邓友超.在提高质量意义上追求办学特色[J].人民教育,2017(17):54-56.

[2]但倩倩,程从柱.教育何以培养人“活跃的智慧”——基于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4):3-9.

[3]刘云川.改革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J].求是,2013(17):46-47.

[4]胡英芹.“双高计划”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诉求、特征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4):11-14.

[5]马树超,郭文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立德树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35-38.

[6]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

[7]于雷,王娟.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09-113.

[8]陈本锋.“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20(8):9-15.

[9]怎样理解高质量发展?[EB/OL].(2023-11-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6712 89826882334&wfr=spider&for=pc.

[10]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EB/OL].(2023-06-20).https://m.gmw.cn/baijia/2022-12/27/1303236152.html.

[11]林宝霞,宋毅.提质培优背景下职业教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37-42.

[12]熊德雅,向帮华,贾毅.特色学校发展的要素关系及策略思维[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38-43.

[13]唐智彬.理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三重逻辑及其制度调适路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8-39.

[14]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EB/OL].(2023-06-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6062446088514529&wfr=spider&for=pc.

[15]朱厚望,龔添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66-70.

[16]刘晴.职业教育社会形象的内涵释义、出场语境与主观构建[J].职教论坛,2023(3):24-30.

[17]构建有利于特色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人民网[EB/OL].(2023-06-19).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726/c1053-30171049.html.

[18]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4-6+10.

[19]何桑,付达杰.文化传承创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新职能[J].科技广场,2015(11):177-182.

[20]罗红芳,包兵兵.地方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办学的时代背景、内涵特征与实践策略[J].铜仁学院学报,2023(2):25-32.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Creation of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 in

“Double HighLevel Pla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Q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Drawing on the philosophy theory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ree connota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 of “Double HighLevel Plan” vocational colleges: condensing the collegebased characteristics in lead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s the unity of the universality of types and the individuality of colleges; Explor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suppor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unity of colleges operation goals and practices; Strengthening th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in promoting national governance is the unity of external and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s. The essence of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 in “Double HighLevel Pl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es in innovation and reform, which must transcend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 models. It is crucial to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dimension and construct a multigovernance pattern fo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services i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distinctive 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HighLevel Pla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 HighLevel Plan”;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高质量发展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