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经济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商业资本理论分析范式再审视

2024-05-29孙浩进王仕林

学理论·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孙浩进 王仕林

摘 要: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引导商业资本,使其有序地为经济格局建设服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章中对商业资本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商业资本、商业利润、产业资本的作用,产生发展条件以及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商业资本家的出现等方面。在形成过程中深度剖析了商业资本理论各个部分内在的关系。这对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业资本理论;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2-0041-04

商业资本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之一,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认真梳理整合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蕴意,对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建立模型进行数理分析,有助于解决建设新发展格局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重新发掘其内在新的实践价值。

一、商业资本理论历史考察和动态演进

(一)商业资本理论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并不是商业资本的提出者,最先对商业资本进行研究的是重商主义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对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以商业资本作为研究对象,去探寻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中的关系问题,其理论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萌芽期而诞生,因此具有较大局限性。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以亚当·斯密为主要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时期来临,使得对商业资本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这一观点,在理论上相较于重商主义学派更进一步,将经济研究视角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但是古典经济学者没有认识剩余价值的真正含义,对商业资本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表面,对其分析也仅限于将商业资本本身看作资本生产过程中的特殊形态,而没有抽象出商业资本的本质特征,用庸俗、不变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同样具有较大局限性。

(二)马克思关于商业资本理论的演进成果

商业资本理论的研究是随着客观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过程,马克思对商业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的编辑时,就已经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布鲁塞尔笔记、对华贸易、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等著作均体现了商业资本理论雏形。其中,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商业资本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第二个阶段,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使得人们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误区摆脱出来。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在理论框架日渐成熟之后,商业资本理论孕育而生。“商业资本……是资本的最初形式……为卖而买和为买而卖。货币及其增值……占统治地位。”[1]随后,马克思通过对商业资本产生的条件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的探究,进一步提出并解决了商业资本的核心问题:商业工人的劳动是作为非生产性劳动,其是不创造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那么此种劳动在商业利润的产生中是以什么样的角色而存在?同样的条件下,商业资本具有流通职能,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从何而来?这些研究成果正确回答了商业资本的核心问题,这为商业资本理论的阐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商业资本理论的中国式的演进成果

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在《资本论》中所占篇幅不大,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我们构筑现代流通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遵循。商业资本实质上是产业资本的一部分,其利润受到价值、剩余价值和流通费用等诸多因素影响。商业资本具有非生产性,但是由于其处在接续环节,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商业资本家的存在,也使得自由市场进一步获得专业化分工,市场逐步趋于正规化。这既影响着消费者在消费市场的消费,也对商品转换为货币这一“惊险跳跃”有着重要影响。以上的规律、原则在当前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实际上是现代商业理论体系的前身。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理论本身也受到了严峻挑战。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充分深入探究理论内容,为打通现代经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流通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2]这不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商业资本新的历史内涵,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认识,同时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尽可能缩小消极范围提供指导。利用好资本这座桥梁,为搭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有效运转提供遵循。

二、商业资本职能属性的数理探析

(一)商业资本理论的流通部分数理探析

商业资本也叫商人资本。商人资本是“历史上更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3]通过分析资本的构成内核范畴,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商业资本的两种形式,即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的基本特征,而广义上的商品经营资本即为商品资本。商业资本按照时间划分又分成前资本主义的商人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商人资本,两者虽然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同时具有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商品流通职能。在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通过货币的形式将商品所有权从生产者转移到商人,商人再通过货币的形式将商品所有权转移到消費者,商品最终被消耗完毕,才最终实现了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合作资本等其他形式的资本共同作用完成了资本循环。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由所有的资本共同分配。商业资本作为独立的资本形式,执行商品流通的职能,可以表示为:

W-G-W′

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特殊形式,区别于产业资本,不能将商业资本看作产业资本的分支。其循环模式就是以这个公式作为基础,在各个资本和资本家中周而复始,其结果不仅会影响流通阶段,带来的价格波动会影响到供给端,也就是生产领域,其中还包括了剩余价值分配的问题。

(二)商业资本理论的商业利润部分数理探析

“商人资本的职能就是归结为这些职能,即通过买和卖来交换商品。因此,它只是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不过这种交换从一开始就不能单纯理解为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4]。商业资本作为参与了资本循环的一种资本形式,代表着其会获得一部分产业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形成商业利润,而价格的高低变化就是让渡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商品作为固定价值量的存在,是由其所蕴含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流通的过程不会改变商品的价值量。从商业资本流动形式视角来看,商业利润可以表示为:

W-G′—G-W

这个数值就是企业主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商业利润,这部分也就是产业资本让渡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如果此数值为负数,那么表示企业主在这次交易中为亏损状态。商业利润+产业利润=剩余价值,这同时表明了商业资本家不仅对商业工人存在直接剥削,还间接地剥削了产业工人。

(三)商业资本理论的利润平均化部分数理探析

马克思指出:“因为产业资本的流通阶段,和生产一样,形成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所以在流通过程中独立地执行职能的资本,也必须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一样,提供年平均利润。”[5]从商品流通的形式来看,W-G和G-W这两个过程是不能产生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也就是说,商业利润的来源依然是劳动者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也会存在利润率高低的问题,如果大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就会有更多的资本进入商业资本领域,反之亦然。通过资本循环体系的自我调节,最终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利润率会趋于相同。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商业金融资本无限扩张,其结果就是大量资本进入金融市场(虚拟资本),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由此可见,资本是敏感的,极强的嗅觉性使得资本的扩张性和对新的资本积累的渴望是无以复加的。从这个角度说,商业资本仍然属于资本的范畴之中,资本所共有的逐利性依旧存在,这是无法去除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认为,当商业资本独立成新的资本形态,可以提升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商业资本家作为商业流通领域的主导者,相比于产业资本家有着更多的天然优势。马克思指出:因为商人专门从事这种业务……商品资本本身也会比它处在生产者手中的时候更快地完成它的形态变化[3]。商业资本家凭借专业水准可以更加准确地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商品),提升了商品的流通性和资本周转的速度。同时可以将繁杂的流通环节尽量缩减,将有限的资本尽可能多地投放在生产领域。同时马克思通过揭示商业利润的来源,进一步阐述了商业资本家和商业工人的关系,指出商人资本家通过延长商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对商业工人进行直接的剥削,以此来获得由产业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在参与资本循环的过程中促使利润的平均化,k代表成本价格,p为产业利润,h为商业利润,商品生产价格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k+p+h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商业资本在独立后,由于剩余价值总量不变而资本总量上升,导致平均利润率水平下降。但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商业资本的独立有利于流通市场架构的完善,资本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成本降低,事实上有利于平均利润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商业资本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简单的价格或者利润的相加减,而需从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率的产生的本质等方面才可以理解。

三、商业资本理论的三重性数理辨析

(一)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马克思认为,资本只有在其循环体系中不断运动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运动的起点是个别资本,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步骤,完成资本循环运动。马克思对于这三个步骤有着这样的论述,第一阶段资本家将货币在自由市场上转化为实物和劳动力等商品;第二阶段是资本家将用货币购买来的实物和劳动力等商品投入生产,生产出新的商品,在正常的经营条件下,新的商品的价值量一定比投入的货币资本的价值量大;第三个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的商品投放在市场上进行售卖,获得新的货币资本。马克思将整个循环资本过程用G-W…P…W′-G′表示,虚线意味着循环体系的暂时中断,循环的过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绝大部分也蕴含在这里,W′和G′则代表着取得了增加值的新的商品和货币资本。

在第一阶段中,资本家通过货币买入了劳動力和实体生产要素,将货币资本转换为商品资本,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实体的生产要素,则可以推出以下公式:

马克思认为,G-A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具有特征性质的因素,因为它是以货币形式预付的价值才得以实际转化为资本,转化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重要条件[6]。在这一阶段,资本家将货币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劳动力商品和生产资料进行区分,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无产阶级劳动者,获得剩余利润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二)商品资本-商品资本′

第二阶段,将劳动力商品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新的商品,并且由于此商品蕴含着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新的商品价值量一定大于所购买来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当资本进入生产阶段后P代表生产资本,W代表蕴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则可以用此来表示生产过程:

由此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第二阶段是决定整个循环体系发展趋势的关键阶段。并且剩余价值学说同样在整个资本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获得了劳动工人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在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由于剩余价值而实现了资本的增值。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市场,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也就结束了。

(三)商品资本′-货币资本′

第三个阶段,含有剩余价值的新的商品在自由市场上售卖,又重新转化为了货币资本,此时的商品和货币都发生质的改变,都成为蕴含剩余价值的新的商品和货币,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W′-G′

W′和G′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被赋予了资本的性质,成为资本循环中的一部分。这也体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的实现过程。

资本循环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生产和流通阶段两者相互联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G-W…P…W′-G′[7]

资本循环作为反复循环的体系表明,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模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7]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

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

四、流通经济领域中的商业资本理论存在及实践

(一)推动流通经济领域与产业供给端的有效衔接

2022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总结……对待和处理资本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化…资本理论研究……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共同发展,发挥其……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8]这是对我国现代化的流通经济建设中商业资本理论的又一次创新。但是商业资本的局限性同样不可忽视,即商业资本周转和产业资本周转并不是亦步亦趋,但在经济市场的环环相扣,会给市场造成“视觉上的错觉”。产业资本的周转,是它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统一,因此包括整个生产过程[4]。生产全过程的结束,是产业资本的周转过程结束的结果所导致的。流通过程中资本职能独立的一种具体的、特殊的形式才是商业资本周转的本质属性。在商业资本G-W-G′的周转中,只要商业存在,这个流动形式会在不同的商人之间不断地进行。产业资本W-G-W′的周转亦是如此。商业资本循环依赖于产业资本而存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的G-W′是商业资本循环中的G-W的前提存在。如果产业资本循环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那么则会直接影响商业资本中的W-G′转换。W-G′这个环节是面对市场的,代表着市场价格的波动,将最终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同时,资本总额是固定的,一种具体资本的增加会导致其他资本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资本无序、野蛮扩张会导致流入产业资本的资本增量的减少,“由实脱虚”的现象加剧。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随之下降,会导致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下降,商品的价格上升,反之又会影响生产。

(二)打造符合新的流通经济领域形势的市场主体

到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已达1.7亿户,登记在册工商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这些市场主体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它会缩短流通时间……它就会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我国数量众多的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近3亿,为提升民众的生活便利度做出了巨大贡献,承担着绝大部分面向“小”“微”“散”的流通职能。对此,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宽松的营商环境,打造政企服务新秩序,力主创造便捷高效市场环境。其次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利用5G等高新数字技术,推动现代化升级,尤其是完善市场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准确无误地向市场主体表达需求,破除无效供给,提高利用率,将市场的稳定性和活跃度有机结合,防范化解资本的无序流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最后强化政府的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市场物流体系,超前建设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国家层面普及互联网、快递的基础网点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商业资本的反垄断治理,推进商业道德建设,破除“一切向钱看”的唯钱论。

(三)建设适应新的流通经济领域需求的资本市场

如何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国际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我国流通经济领域发展新格局,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是当前经济重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对于打造双循环格局,推进市场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意义。打造一个具有宏观格局的、既与国际接轨同时又兼有中国特色的有机整体,破除传统的、具有行业地域壁垒的流通体制。同时稳步深化、牢牢把握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源头问题,提升高端供给的产能,保障流通在市场中的中国产品“物优价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保持一致,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而努力。其次在打造高质量的流通体系时要坚持对流通领域的“控制力”的把握,防止生产与流通双向脱节,加强宏观管理的作用,防止资本陷入无序流通的状况。将商业资本的垄断纳入重点监管范围,通过打造新的企业、市场、政府的体系,从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产权结构、股权制度等方面入手,尽量避免垄断寡头的出现,破坏市场公序良俗。

五、结语

马克思的商业资本作为《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搭建流通经济领域,促进新发展格局建设,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有着充分的解释力和价值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可以看出,流通效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生產效率具有同等的地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必要前提就是拥有科学高效的现代流通经济体系。通过对商业资本理论范式分析的再审视,将商业资本理论与流通经济领域实践相结合,实现与时俱进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2023-05-02].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8/content_5571002.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吴易风,白暴力.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02].http://www.gov.cn/xinwen/2022-04/30/content_5688268.htm.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