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2024-05-29张隽
张隽
摘 要:哈尔滨作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亟须吸引聚集人才的平台以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在基于国内人才“抢夺战”的形势战略考量下、在哈尔滨对俄合作高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足的现实下,构建“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纳入国家首批中心城市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名单的最佳名目。以建设三个重要人才承载区、六个人才创新生态圈、十三个人才高地为方向,为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中俄人才;哈尔滨;振兴东北;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2-000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1]。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哈尔滨作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人才第一资源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薄弱,亟须构建吸引聚集人才的平台以保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家对哈尔滨战略定位角度出发,构建“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为哈尔滨提供人力资源基础保障和人才战略的重要支撑。
一、哈尔滨构建“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大背景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战略考量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俄乌冲突的长期化导致的移民潮和俄乌人才流失使吸引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人才出现机遇。
1.俄乌冲突导致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移民潮和人才流失。俄乌冲突爆发后,数十万俄罗斯公民离开了俄罗斯,其中许多移民都是IT界的代表。这种高技能劳动力的外流将不可避免地使俄罗斯失去大量人才和专家。根据俄羅斯的社会学家团队OK Russians对俄乌冲突之后的俄罗斯移民进行问卷研究显示,俄罗斯移民最终在土耳其(24.9%)、格鲁吉亚(23.4%)和亚美尼亚(15.1%)等一些免签国家定居。
2.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科技人才发展优势显著。一百多年来,苏俄出现了一百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比如莫斯科大学的柯尔莫哥洛夫及其强大数定律的成果,及其后在流体力学界所创立的理论,成为潜艇设计的基础。
(二)基于国内人才“抢夺战”形势的战略考量
为了加速国际人才集聚,国内很多城市都拿出了引才的诚意,或者是给平台给政策,或者是给资金给服务,发达城市逐渐形成了人才聚集的国际化社区。
1.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北京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北京市委组织部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首都国际人才社区”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打造“项目驱动+节点考核”长效工作机制,以保障国际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落地,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和全球人才[2]。
2.人才集团新模式成为推动人才工作改革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人才集团被称为覆盖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的“城市HR”和整体人才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各地建立的人才集团已达50多个[3],精准跟踪、识别、分析、预测人才发展需要。
3.创新外国人才引进模式,为外国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马达西奇以制造直升机、运输机发动机闻名于世。2017年,中国北京天骄航空Skyrizon和乌克兰马达西奇MotorSich计划在重庆市建厂,生产和维修飞机发动机[4]。乌方将带3 000名乌克兰工程师及其家眷移居到重庆工作、生活,重庆也表示会投入相关资金解决乌克兰工程师的居住问题。
(三)嵌入哈尔滨城市发展定位的战略考量
综合当前国际局势对国际高端人才流向的影响、国内人才“抢夺战”的态势以及哈尔滨城市发展定位等战略考虑,将哈尔滨市纳入国家首批中心城市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名单的最佳名目,应当是以对俄为主、吸纳国际创新人才的平台建设为考量。因此,加快建设“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较为贴切。
二、哈尔滨市对俄合作高端人才的发展现状
对俄合作高端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通晓中俄习俗文化、通商惯例和合作规则,能够在中俄跨文化环境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具备独立的中俄国际活动能力,可以为地方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来自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外籍人才、留俄归国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合作竞争力的本土人才。
(一)哈尔滨对俄合作高端人才的发展现状
1.哈尔滨的俄罗斯高端人才情况统计。目前在哈尔滨长期工作的俄罗斯高端人才有5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8人;科学研究人员4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教学人员16人,企业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5人。获得人才签证的外国高端人才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博士后2人。哈尔滨的俄罗斯高端人才数量偏少,学历水平偏低,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端人才尚未形成聚集效应。
2.哈尔滨留俄归国人才问卷调查情况。借助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分会,以“哈尔滨留俄归国人员的就业状况调查”为主题,通过问卷星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41份。最高学历本硕博依次为12.2%、41.46%、46.34%,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46.34%。所学专业集中在俄语语言文学类,占比56.09%。对哈尔滨的就业环境不满意的过半,占比61%,认为需要改善吸引归国人才的政策、薪资待遇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以及优化创业环境等。留俄归国人才总量小、中青年占比较少,留俄归国人才的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专业结构分配不合理、月薪较低,同等学历或职称的待遇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对哈尔滨的吸引留俄归国人才的政策和创业环境改善还有很多期待。
3.俄语人才问卷调查情况。课题组面向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以及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俄语专业大学生,以“俄语人才就业跟踪调查”为主题,通过问卷星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312份。近40%的学生认为就业的城市比就业的岗位重要,近50%的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对职业和就业城市的喜好程度。有近65%的学生不考虑在哈尔滨就业,其主要原因包括“城市的经济动力不足”(55.5%),“哈尔滨的薪资水平低”(50%),“哈尔滨为俄语人才提供的就业机会少”(46%);期望就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33.12%);意向的薪资水平较高,年薪10万—12万占比最高(25.4%)。青年人才的就业愿望不局限于工作稳定,更看重薪资水平和就业城市环境及经济发展动力。
(二)哈尔滨对俄合作高端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小,专业结构不合理。无论外籍人才、留俄归国人才及俄语人才,都有总量小、专业多文科的情况。一直以来,外语人才教研限于语言文学类,2022年新设的区域国别学致力于语言所对应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學文化和经济社会四大门类的新文科教研领域。哈尔滨的俄语人才的培养也应尽快调整、完善教研内容,为国家、城市培养更符合国家战略的中俄区域合作的新文科人才。
2.对哈尔滨市的就业环境满意度不高。对留俄归国人才和青年俄语人才的问卷调查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哈尔滨的经济活力、就业环境的信心不足。城市的人才黏性指数分析用六个维度评价城市的人才黏性水平:经济基础原动力、创新潜能驱动力、文化开放凝聚力、生态健康吸纳力、社会福利续航力和公共生活承受力[5]。哈尔滨生活居住成本较低,在公共生活承受力上具有优势,但其余维度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人才黏性水平较低。
3.人才期望自身创造价值与用人单位提供待遇不匹配。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将第一资源的信息与岗位需求信息进行科学适配对接,是接下来人才工作面临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只有人才和岗位达到一定程度的相互适配性,才能达成双向需求的稳定性,才有利于工作事业的开展和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
4.对俄合作高端人才对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足。哈尔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哈工大、哈工程等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承担的是国家级大项目、大工程,在国家层面有一定影响力,但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缺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国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1.加强校政、校企合作,以育留才,促进人才和城市共同成长。应该加强政府与高校合作,列出人才需求清单,定向精准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中俄区域合作人才,通过订单式培训促进学子专业化成长,实现精准、高质量就业,为对俄合作高质量发展增智赋能。
2.构建中俄国际人才社区,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做好人才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构建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一批以俄罗斯元素为主的,具备国际多元文化的国际人才社区。对比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具体的建设标准,为哈尔滨创建“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做好硬件保障措施。
3.组建人才集团,紧扣中俄重要人才中心的服务要义,发挥国资主体在人才工作中的强整合作用。人才集团应该承担起“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为引才引智、创建“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通过人才集团构建中俄人才数据中心,为人岗适配、人才与事业稳定向好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实施国际创新合作人才领军计划,提升中俄高端人才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结合哈尔滨在对俄科技合作和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方面的特点,建议哈尔滨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实施俄罗斯及独联体专家专项引进计划,探索“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国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和引才引智基地,支持一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领军人才来哈创新创业。
三、构建“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思路
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度聚焦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五大安全”战略定位和服务国家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打造哈尔滨人才集聚创新核心区,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支撑。
(一)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建设3个重要人才承载区
1.哈尔滨新区。新区是中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区内由深圳和哈尔滨两市签约设立的深哈产业园,已签约对口合作项目96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一批深圳科创企业已落户哈尔滨。发挥良好创新要素配置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对“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人才集聚形成新支撑。
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2年5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赛道,形成2~3个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吸引集聚高端人才,支撑国家国防安全、产业安全。
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哈尔滨片区新引入领军科创企业114个,助力哈尔滨市先后获批“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通过筑巢引凤,不断延伸产业链,发挥投资“乘数效应”,为产业发展“赋能”、为人才聚集“架梯”。
(二)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六个人才创新生态圈
1.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生态圈。依托哈工大教研资源,借助中俄合作哈工大圣彼得堡大学优势,吸引俄罗斯高层次教师和科研人才打造孵化器基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基地及科技金融创新基地等载体,推动科技企业裂变式增长、催生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国内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人才集聚。
2.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生态圈。依托哈工程教研资源,围绕水下机器人、水下探测等领先技术以及各类科研机构和教学实验室,重点推进哈工程科技园等孵化载体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中俄水下机器人、极地装备等领域人才集聚。
3.东北林业大学创新生态圈。依托东北林业大学教研资源,利用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发挥种质创新、林下经济作物高值化开发与加工利用等领域理论技术优势,引导创新创业,加快中俄秸秆资源化、林下经济、森林资源等方面人才集聚。
4.东北农业大学创新生态圈。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教研资源,利用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加快中俄现代种业、绿色食品、乳制品加工等方面人才集聚。
5.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创新生态圈。依托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哈兽研,积极引入优质企业融入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加快中俄畜产动物疾病防控、人畜共患疾病防控、新型生物制剂等方面人才集聚。
6.中船重工第七○三研究所創新生态圈。打造以燃气轮机、节能与新能源、动力传动、核电生产智能控制工程为核心的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国内外舰船燃气动力、蒸汽动力、核动力人才集聚。
(三)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十三个吸引集聚人才高地
1.航天卫星领域人才高地。依托哈工大卫星所、卫星公司等校所企业研发优势,重点吸引集聚俄罗斯、乌克兰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推动建立中俄航天工业研发中心,深化卫星和卫星技术应用,维护国防安全,形成战略优势。
2.极地海洋装备领域人才高地。依托哈工程、七○三所、哈电集团等校所企业,发挥中俄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平台作用,重点吸引集聚极地“八国”的极地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高端人才、团队,支撑国家权益的海洋科技竞争。
3.民用航空领域人才高地。依托中航工业哈飞集团、中航空气动力研究院等飞机研制单位,重点吸引集聚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封锁,建设航空强国。
4.能源装备领域人才高地。依托哈工大、七○三所、哈电集团等校所企业,重点吸引集聚俄罗斯、乌克兰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突破制约国产化研制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维护国防安全、产业安全。
5.黑土地保护领域人才高地。聚焦黑土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重点吸引集聚俄罗斯、乌克兰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保护好中国最大黑土区,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服务。
6.动物疫病防控领域人才高地。围绕哈兽研、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重点吸引集聚日本、以色列、俄罗斯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为动物流感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储备。
7.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依托哈工大等高校开展“人工智能+X”学科建设,吸引集聚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带动东北亚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服务国家产业安全。
8.机器人领域人才高地。依托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工程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吸引集聚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打造引领国际发展、服务理念超前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和企业孵化平台,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9.高端金属材料领域人才高地。依托东北轻合金、航天海鹰、建龙阿钢等企业,重点吸引集聚俄罗斯、乌克兰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着力建设高端钛合金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10.生物育种领域人才高地。依托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吸引集聚日本、以色列、乌克兰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夯实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基础,突出种业自主创新和种质资源保护。
11.寒地低能耗建筑领域人才高地。依托哈工大寒区低碳建筑技术开发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吸引集聚德国、日本、俄罗斯和国内高端人才、团队,成立寒地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创新联合体,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12.氢能及储能领域人才高地。依托哈工大、哈电集团等校所企业,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地区氢能知名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壮大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13.冰雪运动、研发和装备制造领域人才高地。积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北欧等国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吸引集聚寒地研发、冰雪装备制造、冰雪运动、冰雪文旅专业人才,培育壮大冰雪经济。
哈尔滨市与俄罗斯科学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俄交流互访年超过1 200人次,300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与俄科研单位形成了良性的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哈尔滨承办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俄罗斯主宾国板块,76家俄罗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携183项俄罗斯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项目设展推介,来自中俄两国的政府政要、知名学者和科技代表齐聚哈尔滨,共叙友谊、共话合作。在此基础上,乘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东风,叫响“中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品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国家发展大计,保障服务于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杨晓冬,刘晓燕,蔡秀萍.国际人才社区助推北京迈向高水平人才高地[J].中国人才,2021(11):30-39.
[3]吴影跃.“城市HR”:人才高维度竞争[J].决策,2022(5):28-31.
[4]马达西奇总裁被捕对乌克兰军工影响有多大[N].环球时报,2022-10-25(8).
[5]杨晓冬,房鸿宇.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探索建立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聚才高地[J].中国人才,2023(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