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志愿精神的生成、内涵、作用及弘扬路径

2024-05-29王俊俊王昊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价值观

王俊俊,王昊昊

(1.宁夏大学 青年发展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2.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志愿服务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奉献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就志愿者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指示给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做好志愿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质量的明显提升。习近平同志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新时代,要发挥志愿精神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树立服务和团结的理想与信念,传递人文关怀,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培养社会参与意识,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志愿精神的生成逻辑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志愿精神也不例外。志愿精神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对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仁爱和奉献精神,这都与志愿精神的核心价值相契合。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志愿者们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志愿精神的内涵。只有深刻理解志愿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自觉遵循志愿精神的生成逻辑,才能更好地践行志愿精神,只有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能力发挥、社会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当时,正处于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立下为全人类幸福工作的远大志向,以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为自己的使命。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为全人类付出,这是马克思少年时期的梦想。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马克思始终践行少年时期的誓言,一生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二)文化逻辑:助人为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人历来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古代开始,我国就采取一系列的举措来救助贫困人民,据《周礼·地官》记载,西周时期专门设置了救济贫困人民的官职。《孟子·尽心上》载有“齐宣王亦尝发棠邑之仓,以赈贫民”。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创办的“义庄”,是世界上最早的家族信托。近代,实业家张謇经营南通慈善机构,如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等。这些早期的善举不仅影响深远,也为现代志愿精神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有着关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无私、奉献、互助、友爱和回报的精神融入文学艺术之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与志愿精神相符合的价值观念,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养分,也是志愿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

(三)实践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志愿精神的演进

“志愿服务”是一个外来概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倡导人们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学雷锋运动”,这些活动带有“志愿”的色彩,给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活动氛围,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可以看作是志愿精神在我国最早的实践。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是志愿活动、志愿服务的价值体现。199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其主要内容就是青年志愿行动、青年文明号和青年文化园活动。1994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的贺词中提出,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3]。2023年,《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志愿者人数达2.3亿人,志愿队伍总数135万个,志愿项目总数1010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52亿小时,其中,江苏、山东、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河北、湖北、广西等地志愿者注册总数均超过100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的局面,广大社会成员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志愿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

二、志愿精神的科学内涵

志愿精神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对于弘扬志愿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奉献:志愿精神的核心要义

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态度,追求的是社会的福祉和共同的利益,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是个人实现自我目标和发展的精神导向,也是全社会共同发展和进步的价值追求。《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从奉献的特点看,首先,奉献具有自愿性。志愿活动是志愿者发自内心地主动去做的行为,是用爱心去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获得个人心灵和精神的洗礼和升华的行为。其次,奉献具有实践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奉献精神不仅可以用来认识世界,还可以用来改造世界。同时,在社会实践中,随着社会发展,奉献精神也在不断发展。

从奉献的具体构成看,首先,奉献是一种助人为乐精神。助人为乐是每个志愿者必备的优秀品质,志愿者始终以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为先,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将助人为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来提升志愿服务价值。其次,奉献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志愿服务遵循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群众观点,解决群众所遇到的急难愁盼的事情。同时,志愿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定自身立场,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最后,奉献是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的最高价值指向是一种牺牲精神。正如康德曾说:“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美名,就是因为他伴随着一种巨大的牺牲精神。”志愿精神的最高境界在于不计回报,无私地为他人和社会付出,甚至愿意为之牺牲个人生命。

(二)友爱:志愿精神的本质特征

《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将友爱定义为:“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友爱无碍、平等尊重。”和谐社会倡导与人为善、友好互助,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相契合。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个集合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个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华民族推崇的高尚道德情操。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友爱:首先,友爱的实质是“善”,是对友好、善良、平等等词语的精练表达,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善良和同情心,是发自肺腑的自愿、主动付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表达。其次,友爱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地域、信仰、教育程度、职业高低的情感,其不受任何界限的束缚,跨越各种差异,将四面八方的人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是建立在互信互爱互助的基础之上。友爱是破解社会复杂关系的治本之策,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阶层和群体共同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互助:志愿精神的动力源泉

志愿精神中的互助含义是“互相帮助、助人自助”。互助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紧密团结、互相关心和彼此帮助,也就是说,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团结协作、互相照应、通力配合。这种互助行为,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全社会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青年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给予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以帮助,激发出个人的善良和同理心,唤醒更多人内心良知,使其在获得帮助的同时更好地回馈社会,与他人、与社会构建一种紧密的群体关系,真正做到与他人互帮互助。在这样的互助活动中,志愿者将从帮助他人中所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转换为个人持续进行志愿活动的动力,从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到互助事业中。志愿活动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志愿者主动参与到互助行动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进步:志愿精神的价值目标

志愿精神中的进步是“推动人和事物不断前行,向前发展”,其价值目标是多方面的,旨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这种进步性表明志愿精神是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发展需要的。对青年志愿者来说,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个人知识与技能,提升意志力和综合素养能力,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的平台和机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广大青年大学生能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将个人理想信念、爱心善意和责任担当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以实际行动来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三、志愿精神的社会作用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广大志愿者不求回报,自觉自愿付出,这对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需要全员参与,志愿活动是实现全员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要积极培育志愿精神,实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青年大学生作为胸怀远大理想抱负、视野开阔、勤学上进的新一代,应当积极投身志愿活动,调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志愿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之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价值层面的目标。通过参与志愿活动,青年大学生深入社区、学校、乡村等地,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找到困难群众真正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反映,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从而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从社会层面来看,志愿精神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相契合。志愿活动具有自愿性,志愿活动中服务的对象都是平等的,有自由平等的参与机会和权利。进行志愿活动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也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遵循公正原则,发挥理性思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个人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青年大学生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志愿活动能够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还能够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建设者。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4]新时代,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帮助青年明确自身的使命和任务,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个人需求与国家前途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具体来说,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责任,将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二是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代保持同向同行。三是不断追求理想信念。志愿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青年品格意义重大。所以,青年大学生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把实现国家民族发展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成为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志愿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提升自我能力,积极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从而逐步形成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心理。在此积极效应的影响下,营造积极、乐观、自信的青年风尚,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促使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

志愿服务由师生们共同组织和参与,共同创造并传承,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老师是青年大学生进行志愿活动强有力的支持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老师们与青年志愿者一起参与到学校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合作,发挥优秀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融洽校园氛围,推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每一位青年志愿者都是校园建设的参与者,在推动校园文化全方位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3.提升校园文化的外向性和社会影响力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涉及校园实践活动,还涉及社区活动以及大型公益组织等社会实践项目。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认可学校,号召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志愿服务。同时,各种志愿服务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社会影响力,拓宽校园文化的内涵。

四、志愿精神的弘扬路径

(一)建设高素质的志愿服务队伍

1.创新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形式

围绕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展多元化、信息化的招募。通过创新招募形式吸引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例如举办志愿者宣讲会、制作宣传海报、抖音视频、公众号文章宣传、H5等,这些方式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志愿活动的招聘工作不再传统单一,从而更有助于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发展。

2.确保志愿者招募质量

引导大家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感悟在志愿工作中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找到真正热心志愿服务、乐于助人的人。

3.加强对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训

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对志愿者基本知识和理念的传授、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等,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掌握志愿服务的技能技巧,更好地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和期待。

4.优化志愿服务队伍结构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社会现实需要,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吸收不同学科、专业的优秀人才,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综合素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需求,开展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活动。

(二)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爱心的一个重要平台,必须从上到下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1.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文化环境

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普及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志愿服务理念,宣传身边志愿服务的优秀事迹,在全社会形成有助于志愿服务工作的舆论环境。

2.营造良好志愿服务物质环境

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开支,全社会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经费支持,充分保障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志愿服务组织做好对资金的使用和公开,让其在阳光下运行。

3.做好志愿服务宣传工作

不断提高志愿活动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其在无形中滋润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

(三)制定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

1.集中统一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组织和学校其他学生组织应当同等对待,做好志愿者服务宣传、注册、咨询、招募、培训、管理等,为志愿服务提供规范化运行机制。

2.建立完整的志愿者社会服务档案

完善当前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尤其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奖励的,学校应当为其做好档案记录。

3.加强监管志愿服务过程

及时发现志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对志愿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

4.形成完整的志愿服务反馈制度

对开展的志愿活动后续进行调查,如是否做到真正解决问题,是否完成志愿规定的目标任务,以及还存在哪些困难需要解决等。

五、结语

志愿精神是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其蕴含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人为善的仁爱思想、互助进步的发展理念以及对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志愿服务是加强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为此,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价值观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的价值观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