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5-29谢荣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4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谢荣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摘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点,拓展与探索丰富的路径,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论文以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组建与指导科研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融专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一体,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集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性于一体,引导“挑战杯”竞赛项目。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程学习中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在大量阅读、材料收集与整理、田野调查中,强化问题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加强合作与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關键词: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路径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及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思考的问题。以课程建设为基点,最终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这期间需要去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太多。如何在系统讲授课程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是一个切入点,我们需要去拓展与探索丰富的路径,去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一、立足古代汉语课程,组建与指导科研兴趣小组

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典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故此,古代汉语课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使命与价值,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容,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坚定学生民族自信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古代汉语》课程开设两个学期,每周三至四节,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古代汉语》授课中大量用例及文选都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这些内容进行挖掘与适当联系,是能在育人方面发挥很大作用的。

带着这种想法,我们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授课用例及文选上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教学中我们融入学术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查找资料,阅读相关文献,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我们先后组建了五个科研兴趣小组,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

第一个小组围绕《古文观止》精读展开,《古文观止》精选历代经典的作品,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迄今为止,版本繁多,我们精选了其中八位代表今注家的注本进行了系统的比对工作,发现著名今注家对《古文观止》中的词语释义注音存在一些分歧,有些意义相去甚远,这些地方都是值得去深入研究与探讨的。我们引导学生在比对中发现问题,查找专业资料,从多个角度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第二个小组围绕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展开研究。中小学语文教材是大家熟悉的,在中学的学习中更多的是应试性的接受,即所谓“知其然”,从没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更没有去质疑的想法。现今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与中学的学习完全不同,我们上课也有意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知其然”,而是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重读中小学语文教材时多问“为什么”,不再茫然迷信教材,而是尝试去查找资料与证据,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三个小组立足自己的母语,从家乡方言出发,给合实地调查,选取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细致描写,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对其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描写能力,提升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这些语言现象。从自己的母语出发,实地调查与材料整理可行度得以提升。

第四个小组立足古代典籍,运用古代汉语中相关知识,结合文献学相关理论,对其加以整理与研究。浩瀚的中华典籍是汉语得天独厚的条件,几千年的古代文献承载着古代语言文字的信息。对现代语言现象关注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古代典籍,对其加以整理与研究。如何对古代典籍加以整理,如何对其中反映语言现象的材料加以分析,这些都是该科研兴趣小组探讨的重要问题。

第五个小组重点关注留学生汉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留学生汉语习得中存在不少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对其现象进行描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汉语本身的特点,结合习得者母语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可行性方案解决习得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密切关系,科研兴趣小组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1]大学生科研首先立足于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研究方向、思路与方法上均需专业老师的引导,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大学生科研在于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科研工作过程中充满无限可能性,对学生探索与钻研精神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研兴趣小组的组建与引导,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围绕某一个问题全面收集与整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毕业论文。

二、融专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一体,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主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的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

近年来与汉语相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多立足汉语研究,结合数字人文、数据库建设、地名来源与文化、古代经典作品解读、汉语概念域历史演变、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大型工具书的修订等方面展开,这些选题的研究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的开展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大学生创新项目,选题尤其重要。如何将项目与专业相结合?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还没从高中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对于自主学习和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对如何申报和如何选题显得不知所措。[2]在与学生一次次深入讨论中,我们总结出一条可行的选题方案。立足学生的家乡,了解家乡语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切入点进行调查与研究,融專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引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与整理材料,从语言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合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如此一来,让学生走进家乡,通过实地调查接触社会,通过材料的整理融通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研究素养,提升综合素养。

基于创新研究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属于项目驱动型培养模式,其重要性在于拓宽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项目来源,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3]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种研究路径,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积极性高,研究兴趣倍增,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田野调查,走进社会,更深层次的了解家乡,助力家乡文化建设。将专业性、社会性、创新性三者相结合,选题价值得以突显,研究质量大大提升,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项目训练中得到提升,这也是他们在之后的升学与就业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三、集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性于一体,引导“挑战杯”竞赛项目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作为研究性学习在高校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引导全国大学生积极从事学术科技活动,具有直接而有效的重要作用。[4]根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一章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竞赛的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竞赛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从历年获奖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来看大多与理工科有关,当然也有一些社会科学类的,与中文专业密切相关的还不是很多。从历届获奖作品看来,与中文专业密切相关的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华经典的解读与传承、聚焦重要社会问题关注特殊群体、关注大学生群体聚焦青年一代的成长等方面。

作为民族院校的学生,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熟悉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关注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田野,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专业,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考察中,积极思考其保护、拯救、创新性转化、传承发展的问题。立足本专业,中华经典的传承与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论题。引导大学生精读中华经典,通过汉字走进传统文化,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发扬中华文化精神。乡村振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失独家庭、老龄化问题等社会重要问题,也是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如何结合自己专业所学,为这些社会问题贡献一份智慧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挑战杯选题的重要思考方向。大学生使命、大学生困境、大学生自学与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安全、大学生网络生活等均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宗旨是为了激发学生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品质与精神,这类竞赛重点考察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挑战杯”项目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几个方面,需要熟知科研、教学、生活等方面的社会需要,把握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在“挑战杯”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挑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以《古代汉语》课程为基点,开展读书会活动,组织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各级项目与学科竞赛,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将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将理论付诸实践。学生在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中,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研究方向,在大量阅读、材料收集与整理、田野调查中,强化问题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加强合作与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这种理念: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借助大学生创新项目、课外科研兴趣小组、挑战杯类竞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前沿意识与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刻苦钻研、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精神在毕业后的升学就业中得到了充分肯定,为进一步的深造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麻焕锋等.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的创建与运行[J].教育现代化,2015(3):45.

[2]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66.

[3]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高教论坛,2011(10):25.

[4]杨胜刚,乔海曙.“挑战杯”竞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现形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3):37.

[本文属教学研究项目“学·研·教”三位一体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YJS22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课程建设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