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国主义”之花绽放于高中语文课堂

2024-05-29余志平万进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文核心素养爱国主义教育

余志平 万进峰

余志平,文学博士,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影视文学等课程。曾任《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项目(中华孝文化研究)负责人,被评为全国文科学报优秀主编、孝感市第二届文化名家。在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發表文章20余篇。主编学术论文集《多维视野中的中华孝文化研究》《新时代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探索与实践》。出版专著《刘庆邦小说创作论》获第十二届湖北文艺评论二等奖。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贯彻不力的问题,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高度和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强调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所选篇目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类别、语文课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并结合具体课例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思政;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

万进峰(浙江省玉环市楚门中学语文教师):余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我代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的专访。您作为一名大学的学者、文学院院长,还主持“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培育中心”)的工作,带领大学学者、地方教科院语文教研员、中小学一线教师去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真的令人钦佩和感动,同时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也是一种鞭策。前段时间你们“培育中心”组织研讨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对这一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现在我和我的伙伴们正在进行“高中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如何达成”的课题研究,目前遇到的困难很多,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您取经。在做课题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面向教师,一套面向学生。从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高中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教师自身原因较为普遍。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不少语文教师流露出语文课堂讲爱国主义教育,有把语文课当思政课来上的顾虑。也有语文教师对“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的“爱国主义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的问题。从高中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性质来看,语文教师的顾虑似乎也是有道理。您是大学的学者,视角比我们中学老师要宽广,您对“课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怎么看的?

余志平:我党历来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就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专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语文课堂作为思想交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舞台,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指导性文件的“课标”完全体现了这一要求。

另外,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仍然处在从初中就开始的自我混乱与自我同一性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的人格从不稳定走向相对稳定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万进峰:余老师,您高屋建瓴,从国家层面和学生个体心理层面,对高中语文课程为什么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讲得通透、深刻,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不仅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之责。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才能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而言,您认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哪些内容?

余志平: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不知道目的地,就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爱国主义”的概念。由于基于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爱国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并非完全一致。“爱国主义”在《韦伯斯特大词典》被定义为:对国家的热爱或奉献。《大英百科全书》的“爱国主义”定义为:保存、保护以及传播一国的传统和价值观。《辞海》对“爱国主义”的定义为: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这三部词典对“爱国主义”的界定,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韦伯斯特大词典》从个体的角度加以界定,《大英百科全书》从文化层面加以界定,《辞海》既从个体,又从历史的、阶级的视角加以界定。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的内涵很丰富,它跟个体、文化有关,同时也是具有历史性与阶级性的概念。

就我国而言,“爱国主义”在古代常常表现为忠君、心怀朝廷,反抗外族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爱护百姓、心忧天下。在近现代,“爱国主义”则表现为反帝与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与繁荣。在当代,“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时期,我认为“爱国主义”的内涵具体而言应该包含这些内容:

一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使人们愿意承认和尊重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愿意为国家的利益和荣誉而努力奋斗。

二是保卫国家利益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要求个人在面临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等问题时,积极支持和维护国家的利益。这包括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国家尊严,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以及对外国的不当干涉保持警惕和反对等。爱国主义还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要求个人关心国家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国家繁荣贡献力量。

三是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历史时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还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将我国建设成富国到强国的坚强领导,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四是自觉参与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爱国主义也涉及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人们通过学习和弘扬国家的优秀文化,加深对国家的情感连接,让文化成为连接前人与后辈的桥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是基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中华文明也会像其他三大古文明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五是具有包容心态与国际视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源远流长。真正的爱国主义并不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是在爱国的基础上,拥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去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不断地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对“课标”内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深厚感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包容与开阔的国际视野。就课程目标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但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情感,更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它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尊重、责任感以及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愿望和行动。这种情感和态度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我们来探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哪些内容”这一话题。

“课标”对爱国主义教育是有要求的,但对这一要求并没有作为专题集中表述,而是分散在不同的专栏下面。如在“课程性质”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基本理念”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科核心素养”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课程目标”栏目下有这样的表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要回答你的问题——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哪些内容,从宏观角度讲,我所理解的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培养文化自信;四是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五是理解多样文化。

万进峰:余老师,在您详细的讲解下,我们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课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课标”是课程的指导性文件,而教材是“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一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余老师,你们“培育中心”做研究所使用是“统编202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现在正使用的教材也是这套。我想请您谈谈“统编202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教育的选文特点。

余志平:我先说一点,语文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1+X”语文深度学习、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与拓展、跨学科学习等等语文教育新理念、新举措,都延伸到教材之外,都是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或场域。当然,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素材,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场域。就“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这部教材做到了紧扣“课标”,服务于“课标”。要谈这部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选文特点,我依据“爱国主义”内涵结合“课标”,将其内容归为六大类:

一是爱国人物形象类。这类人物形象,要么是热爱人民、热爱国家,要么是位卑不忘忧国。如《与妻书》作者林觉民,为了救国,宁可牺牲小家为“大家”;《苏武传》的主人公苏武宁死不屈、坚守民族气节;还有《记念刘和珍君》中为国殒命的刘和珍;《登高》中心忧天下的杜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怀古咏志的辛弃疾;《书愤》中的爱国词人陆游,这类爱国者怀才不遇,抱负无处伸展,空有一腔爱国的热血。这类作品,学生于阅读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浓烈的爱国之情。

二是壮美山河类。为了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与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这套教材中选取了不同年代描写山川美景的文学作品。这类选文从其主题来看,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虽是为传情,但其景也是让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这类选文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家笔下的山河之美,还能感受到作家对家国的赤诚之心。从所选文体来分,既有现当代新诗,又有古典诗词。如:新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作者虽然重在“峨日朵雪峰”这一意象的营造,并非重在写景,但读者仍然能从作品的意象中感受到以峨日朵雪峰为背景的凝重壮美的氛围;古典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春江花月夜》《蜀道难》等,读者都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领略到祖国的壮美山河,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熱爱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有色彩斑斓层层叠叠的山峦与树林,清澈的江水与飞舟,翱翔的雄鹰,畅游的鱼儿,如果把它比作一幅画,这是多美的一幅湘江秋景图啊。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类。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纽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必选内容之一。这套教材涉及到的传统文化选文较多,既有整本书,又有单篇选文。前面已经提到的古代经典诗词、经典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我重点说说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荀子》等选文,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篇目可以初步了解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思想特点与精神面貌,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作品,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作品,以及其他流派的作品,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它们与儒家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源头,同样对后世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这类选文,有利于他们了解本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热爱本民族文化。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史传与政论散文也很重要,如:史传类《屈原传》《苏武传》,通过这类选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史实和人情百态。政论散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谏太宗十思疏》,这类选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先辈对史实或他们生活时代的政治观点与态度。还有古代小说、戏曲类篇目;还有学术类《乡土中国》《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点、文化渊源与变迁。

四是国际视野类。一种文化如果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盲目尊大,注定是会被时间所淘汰,只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才能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培养国际视野也是必不可少。这套教材所选的外国作品,共选有22篇,作者分别来自英、德、法、美、俄、日本、瑞典、哥伦比亚、奥匈帝国,古希腊。从地域来看,涉及到亚欧洲、美洲;从时间来看,既有古代作家,又有现当代作家。作者的身份有文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作者都是自己从事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些篇目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到的国家也很多,而且所选的选文有诗歌、戏曲、小说、散文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化心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而为谁培养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这部教材中涉及到的革命传统类(第五类)与社会主义文化类(第六类)的选文也占有一定比例。

革命传统类作品有《沁园春·长沙》《百合花》《反对党八股(节选)》《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荷花淀》等,从文体来看,这些选文有诗词、有演讲词、有散文、也有小说,作者既有革命导师,又有普通的文艺工作者,这些选文可以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革命导师的思想,领略曾经激情彭拜的岁月。

社会主义文化类作品有《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从选文文体来看,有政论文,也有人物通讯,这类作品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和社会新气象。

万进峰:余老师,爱国人物形象类、壮美山河类、优秀传统文化类、国际视野类、革命传统类、社会主义文化类,这六个类别基本上囊括了这套教材的大部分选文,按照您的分析,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202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那么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落实与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落实区别在哪里?

余志平: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在国家从立法层面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的今天。可以肯定地说,语文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一致,二者应该相向而行,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但二者的课程性质与实施路径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上,用“课标”的话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与建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哪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读,通过读去感受作者文字个性以及文字下面的情感,我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或者,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写一个小短文来表达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心理感受,类似于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我们都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活动。反之,如果在课堂上只分析或谈论爱国主义的正确性和伟大意义,而没有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那就走向了思政课。总而言之,我们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时,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自信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直接表述为“文化自信”,高中语文表述为文化传承与理解。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学习,这本来也是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义。所以,在语文教育中自觉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自觉建构文化自信,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线教师应该有很多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吧,能简单介绍几个课例吗?

万进峰:好的,余老师!那我就说两个课例,请您点评。

第一个课例是我的一堂课。在教学《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时,我把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热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后用投影展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时代背景。这一设计是为后面凸显文天祥爱国情感做铺垫。为了带学生迅速进入感受爱国主义热情这一教学目标,我把課文的第五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梳理完第五段重难点字词句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学生朗读完后,用投影展示含有“死”字的语段,并告诉学生:此段“死”字共22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请从文中叙述死的原因和死的方式两个角度,探讨作者此时的心理。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了22个“死”字隐含的是文天祥面对时局看似矛盾却无比坚定的内心。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的分析加以总结: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人,在大义与生死面前,明知不可为,也会舍生取义,正如孟子所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对于文天祥而言,“死”其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反倒是“生”不容易,而文天祥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便是“将以有为矣”。在他无法“将以有为矣”时,宁可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用它来谱写一曲正气歌。他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再次用投影展示文天祥被俘到就义“元廷”劝降的一段史料。

课上完后,我自己感觉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目标还算落实得可以,学生课堂上反应还算积极,有些学生说到动情时也是言辞激烈、情绪激动,应该说学生被作者饱含热情的文字感染到了。但是在当天去食堂吃饭途中,班上有个男生大方地对我说:“老师,文天祥不是英雄,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对得起君主,现在穷途末路,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换成是我,我不会选择去死。”我的这堂课,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目标真的落实好了吗?

余志平:《指南录后序》是一篇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光靠说教恐怕是行不通的,毕竟这篇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又是生长在和平年代,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就难以得到这种情绪的熏陶。理解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需要读者走进文本里,通过文本里作者的叙述,以及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独特情绪去感受。但无论是作者的叙述,还是文章流露的情绪都需要我们去品味作家作品中的语言——精准而独特的语言,你的这堂课能抓住关键词“死”字,并从对“死”字的品析入手来理解作家情感,对文本的切入还是精准的,也保住了课堂的“语文味”。按照这个思路下来,这堂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还算成功的课。至于你的疑问,我的理解是:同一文本,不同的語文老师深入的程度大概也会不一样;同一堂课,不同的学生理解的深度也会不一样。再者,情感体验也跟学生年龄有一定关系,现在对这一内容不理解,不代表他以后不理解。同时,语文课感性很强,我们不好从量上去衡量,爱不爱国仅凭个人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也不够科学。我想只要学生能从感性的层面受到启发,在心理的层面受到震撼,在感情的层面受到感染,在灵魂的层面得到净化,在精神的层面得到升华,那么,这堂课就很成功了。即使有部分同学在某些层面暂时还有点差距,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将来在他的成长中过程一定会潜移默化地起到范式与榜样的作用。

万进峰:余老师,您的点评,我是这样理解的: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应该从语文教学内容入手;对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效果评价,不能仅凭学生的行为表现。

余志平:确实如你所说。你再说说第二个课例吧。

万进峰:这个课例教学设计与前面大致一样,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点出乎听课者的意料之外。我这里有段这位上课老师访谈实录,现在我把访谈实录的最后部分文字念给您听听: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是出了一点点“状况”——约提前四分钟完成了教学任务。幸好我在备课的时候有所准备,要不然就冷场了。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在PPT的最后面加了一个史料——“崖山之战”的史料,从百度上整理来的,并在这张PPT上插入了横山菁儿《英雄的黎明》的曲子。我的这个设计就是防止教学任务提早完成后课堂冷场而预设的,没有其他想法。课堂教学当中,我用投影展示文天祥被俘到就义以及“元廷”劝降的一段材料后,对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总结。按照教学流程,这时候教学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但教学时间还有两三分钟。于是我打开了最后一张PPT。伴随着低沉悠扬的音乐响起,课堂慢慢变得分外安静,甚至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面也没有一丝响动。直到音乐完全结束后,坐在前面的一个男生走到讲台上,递给了我几张纸巾,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泪流满面。当我转过身子,面向学生时,不少学生眼眶里也是噙着泪水,此时的他们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好像在等我说点什么。我轻声说道:同学们,下课了。他们还是静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想这堂课,应该是我教书生涯中,自己最有感触的课吧,恐怕以后都难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这个程度。

这堂课结束后赢得了听课老师一致好评,应该说是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让学生的灵魂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这堂课,也请您点评点评。

余志平:就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而言,这个课例不错。为什么会这样说,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另一个是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

谈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我要先谈两个概念——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也被称为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性课程一般通过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之后可以获取特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就这两堂课而言,教学内容就是《指南录后序》这篇文本。所谓隐性课程或叫潜在课程,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语文课程实际上是由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而语文的隐性课程的构成因素很多,如用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材料、教室环境等,而作为语文隐性课程最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其实也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同理,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存在显性与隐性之分,而作为隐性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语文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内容,除了语文教材提供的内容外,课外材料以及语文老师也可以是教学内容之一。这个课例,之所以能打动学生的心,跟老师课堂的铺垫有关系,跟后面补充的详实的史料与动听的音乐有关系,更与这位老师真诚的爱国之心有关系。如果上课老师没有一腔爱国的热血,要想上出这样的课堂效果,难以想象。这个课例也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落实好不好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正相关。

至于语文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我认为:要基于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要基于课堂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对爱国主义教学目标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复杂性。“基于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的意思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是以语文学习内容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基于课堂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的意思是: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如外在影响,观察学生面部、言行等的变化;内在影响,观察学生情绪,价值观判断的变化。对爱国主义教学目标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复杂性,主要是评价的客观性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无法量化,它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态度和行为。也就是说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效果如何,我们不一定能观察得到、观察得准。另外,还跟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有关系。就拿第一个课例而言,学生课堂言辞激烈、情绪激动就一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学生课堂上情绪波动不大,难道就没有受到文字的感染吗?

二是,与学生的年龄阶段有关系。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他们,一方面勇于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并以此确立自身对于个人、社会、家国的忠诚品质。另一方面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又感到困扰和混乱,这使得他们对于主流价值观往往容易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心理。再加上现在网络快速发展、信息紛繁复杂的现状,高中生不够成熟的心智容易被不良言论影响和左右。也就是说,影响我们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观察到的爱国主义教学目标实施效果可能还不够准确。举例来说,那个课外说不愿学文天祥的学生,我们或许可以会说这个学生这堂课对爱国主义感触不深,但谁又敢说这个孩子完全没受到文天祥事迹的感染了?要不然,他怎么会特意跟老师分享这堂课上自己的感受。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过程中,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又要看到评价的复杂性。

万进峰:余老师,谢谢您精彩的点评。对语文课堂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焦虑,这一问题本质是混淆了语文课与思政课的区别,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在课堂中的价值都很大,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显性课程内容,更要利用好隐性课程内容,特别是教师自身的教育价值。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好,但最终结果可能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您的点评不仅为一线老师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疑惑,而且为我们教学实践增强了自信。最后,我们还想请您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落实好‘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这个话题做个总结。

余志平:教学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环境等主要因素。对于“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落实好‘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这个问题,虽然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就我个人的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落实好这个目标,上课教师既要具备必备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如果语文教师没有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素养,他的学生怎么能在课堂上感受到这样的政治熏陶;如果语文教师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不过硬,或许学生就很难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更别说文化认同与传承,文化自信也是空中楼阁。所以说,高中语文课程落实好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关键还是在于教师。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环境上多做做文章。

高中语文教师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施者,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应该不断学习国家政策,了解时事动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描写国家荣誉、英雄事迹等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的奋斗精神。另外,采取适宜的教学活动,什么活动利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就采取什么活动。像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期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方式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总之,高中语文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递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培养国际视野,它的实现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情感熏陶、开展实践活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等都是比较好的方法。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国家、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世界胸怀的优秀学子。

万进峰:余老师,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您拨冗接受我的专访。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语文核心素养爱国主义教育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