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篮球教学策略研究

2024-05-29张文祺

体育风尚 2024年4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篮球教学核心素养

张文祺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为基础体育教育更换了新的引擎。新课标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本文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二教材中篮球——原地运球为案例,探讨了新课标视域下的篮球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发现,传统的体育课对于篮球的单元设计往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导致学生只学会了技术却不懂得运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视觉信号、情境导入、音乐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意志品质。同时,通过对抗游戏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运球技巧和比赛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篮球教学;核心素养;运动能力

一、引言

篮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在于可以提高学生各种感受器官的功能,对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及其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着良好的作用[1],还能促进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提高分配和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空间、时间和定向能力,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篮球运动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积极拼搏的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往往只有通过连续的系统训练和经常性的比赛才能更好的达到以上效果,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内涵。而之前的体育课对于篮球的单元设计往往思考不足,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导致学生只学会了技术却不懂得运用,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比赛,未能发挥出篮球运动带来的健身功能和教育价值。

原地运球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二教材中篮球部分的一项必修技能,也是篮球运动中一项基础的技术,练好运球基本功对于以后技术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之后所学的各种技术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基本功之上。

二、选题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的问题一:运球时需抬起护球手,眼睛目视前方或周围,但学生无法理解护球手的用图,并习惯低头运球。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篮球,对于运球技术还不够熟练,在进行机械性的原地运球练习时,注意力总是放在体会运球手与球接触的感觉,往往忽略了,抬起护球手和目视前方,仅通过口头提醒效果不佳,即使教师让学生进行一边运球一边看手势进行报数的游戏,待游戏结束后还是会习惯性的低头运球。若养成低头运球的习惯,之后再进行纠正将会比较困难。

学生在进行运球练习时总是“懒得”抬起护球手,因为长时间抬起护球手会使肌肉疲劳,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护球手的运用是运球技术当中一个重要的细节,不能被忽略。

(二)研究的问题二:学生运球重心过高,缺乏节奏感。

运球技术的精髓在于,比赛中运球者能根据场上情况做到重心高低变换自如,运球节奏变化莫测。但初学者在进行运球练习时往往都是采用高重心运球,因为降低重心会使大腿肌肉疲劳,其次是学生不了解低运球的意义和高运球和低运球分别在比赛中的用途,所以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只进行高运球的练习,忽略了低运球练习。

运球的节奏往往是和重心的高低相关联的,从一而终的运球节奏在比赛中更容易让防守者抓住机会偷球。在课堂中,学生自主练习时经常采用一成不变的运球节奏,因为初学者还无法熟练控制节奏的变化,也无法体会什么时候需要改变运球节奏。所以传统的教学无法让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运球技术。

三、选题研究的意义

(一)让学生运球时懂得合理运用护球手,并且目视前方观察周围情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内容中的“专项运动技能—球类运动”对篮球项目的技战术运用提出明确要求:在篮球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篮球基本动作和简单组合动作,如一手运球一手与同伴手拉手拔河等。基于课标中提到的“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除了在教会学生基础的篮球运球动作外,通过对抗类的游戏让学生了解护球手的意义和如何正确使用护球手。并且知道运球时抬起头来观察周围,是为了观察防守者和队友的情况,提前做出预判。

(二)纠正学生运球重心过高的错误动作,改变一成不变的运球节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让学生在篮球游戏中敢于根据不同方向、不同水平要求进行运球、传球和投篮动作展示。在游戏或比赛中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身体球重心和运球节奏,保证球不被抢断才能在比赛中做出其他技术动作。

四、选题预设的成果

(一)知道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学会正确的原地运球动作,能做到运球时抬起护球手,目视前方,观察周围。

三年级的学生在水平一时已经上过《原地拍球比多》这一堂课,基本掌握了运球时的手型和身体姿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熟练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懂得运球时要掌心空出,身体稍前倾,以肘关节为轴,小臂带动手腕柔和有力地按拍球的正上方,目视前方。知道护球手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护球手。

(二)能熟练做出原地高运球和原地低运球,懂得控制球的反弹高度和身体重心,运球有节奏感。

让学生知道高运球和低运球分别在篮球比赛当中如何运用,并能根据指示熟练的切换高、低运球,调整运球节奏的快慢。

五、实施的初步设计

本节课基于“核心素养要素——运动能力”中“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维度的大单元学习目标:了解不同运球方式在比赛中的运用;完成在半径3m范围内,时间10s内保护运球不被抢断;完成在宽度2m的范围内面对消极防守,成功完成突破過人。具体设计与实施如下:

(一)巧用视觉信号使视线脱离球。

教师手持四张颜色分别为红、黄、蓝、绿的卡片,在进行原地运球练习前告诉学生,每一种颜色分别对应左手高运球、左手低运球、右手高运球、右手低运球。开始练习后,学生用眼睛观察教师所举起的牌并做出相对应的运球。

之后采用蒙眼运球法,让学生用口罩蒙起眼睛,连续完成30次运球则为完成任务,反复口头提醒学生抬起护球手。这两种游戏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运球时彻底摆脱眼睛的依赖,养成把目光从球上转移到观察周围情况的习惯。为接下去的对抗性练习与游戏打好基础。

(二)借助器材设计辅助练习,降低运球重心。利用哨声,控制运球节奏。

运球重心过高是所有初学者运球时常见的错误动作。利用器材制作出高度较低的“小门”,让学生运球通过这些高度较低“小门”以达到降低运球者重心的效果,还能纠正低头看球的错误动作。

另外初学者在运球时通常没有节奏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的哨声来调整运球节奏。哨声节奏时快时慢,运球的节奏也要做到时快时慢。设计意图是为了防止过多的机械性、无效的运球练习,以便之后在比赛中适应多变的场上环境。

六、初次教学课堂观察

(一)课堂教学观察:

在进行“看牌的颜色变换运球”的游戏时,许多学生没有记清相应颜色所对应的运球方式,教学组织较为混乱,效率不高。并且部分学生对原地运球的技术掌握还不熟练,在进行蒙眼运球的游戏时,经常出现失误。

利用哨声控制运球节奏是一个不错教学手段,学生很容易能让自己的运球节奏和哨声节奏相契合。但因为教师无法边吹响哨子边讲解,也无法长时间不停地吹哨子,所以此教学手段只能短时间的使用。

在运球穿过“小门”的练习中,由于器材不稳固,容易被学生碰倒,导致经常练习中断,影响学习效率。

教师只通过口头提醒抬起护球手,学生无法理解抬起护球手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效果观察:

利用视觉信号引导学生运球时目视前方。许多学生可以根据看到的信号做出相对应的运球方式,但是只要失去信号的引导,又会回到低头运球的错误动作。没有持续的目标引导和足够的练习时间,学生无法养成抬头运球的习惯。

穿过高度较低的“小门”是可以引导学生降低运球的重心,但是此阶段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降低重心。大部分学生只做到弯腰运球,没有做到身体下沉,屈膝下蹲,所以此练习手段对于初学者效果不佳。

需要反复提醒,学生才会机械性抬起護球手。不理解何时使用护球手,怎么正确使用护球手。

七、基于初次观察的二次修正(备课)与二次课堂观察

基于初次教学的课堂观察与学生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二次修正,修正如下:

(一)立足学生主体,尝试对抗游戏

“看牌的颜色变换运球”和“蒙眼运球”的游戏,虽然能帮助学生摆脱眼睛的依赖,一旦失去视觉信号的引导,学生仍然会回到低头运球的错误动作。原因是学生刚接触篮球,对球感不熟悉,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手控制球的部分,另外,学生尚未理解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运动,眼睛需要经常观察周围,以便观察进攻或防守的形式。一旦养成低头运球的习惯,往后较难纠正。

根据以上观察,在第二次课的设计中增加了情境导入。通过创设篮球比赛情境,想象自己是一名“篮球明星”,在规定的范围内,要想方设法保护好自己的运球不被抢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以小组为单位,指定一名组员充当防守者,依次去破坏练习者的运球,轮流进行。

经过二次授课,利用情境导入,使创设的问题更立体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目光聚焦到问题本身,积极思考得出结论:要防止自己的运球被破坏,就必须经常抬头观察防守者的情况。大部分的学生面对防守者时,会自觉抬起护球手保护运球,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无法做到,此时教师先暂停练习,集体讲解护球手的作用和如何正确使用护球手,再让学生继续练习。在游戏情境里学生了解了:篮球是一项对抗性的运动。为什么教师总是提醒运球要目视前方,抬起护球手?

(二)将“穿过小门”的练习换成“臀部触绳”的练习

当要求学生降低重心时,首先练习者要使臀部下沉,大小腿弯曲到一定角度,才算做到低重心。然而“穿过小门”的练习无法引导学生臀部下沉,降低重心,因此重新设置了高度较低的细绳,让学生的臀部触及细绳的同时一边运球。

经过二次授课观察,有了细绳的引导后,学生为了使臀部触及细绳,都主动使重心下沉,在此身体姿势的基础上配合各种方式的运球,使练习不枯燥,趣味性更强。另外,再次利用细绳的辅助功能,让运球者的手低于细绳,降低球的反弹高度,从而突破了低运球这个技术动作的重难点,让学生完整的体会低运球的动作要领。

(三)播放音乐,引导运球节奏

将“哨声引导”变为“音乐引导”,不仅解放了教师,并且节奏感强的音乐能提高兴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根据音乐节拍寻找运球节奏。

经过二次授课观察,用音乐辅助来篮球运球的节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学生们都能找到每个的音乐节拍,并且随之变化自己的运球节奏,改变以往无节奏感的运球练习。

八、教后自我反思与总结

(一)篮球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比赛

当前,篮球教学存在“繁、浅、偏、断”现象。在课上经常出现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方式,导致学生出现会运球,会传球,会投篮但不会打篮球比赛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多融入游戏或比赛环节,将教材内容与篮球比赛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篮球技能。例如:在第二次课中设计了“保护阵地”的游戏,让学生切身体会护球手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了18课时及以上的大单元教学,它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的实施载体。篮球教学应围绕多种知识点或动作技术的学习落实和训练巩固,形成系统而连贯的学,全面掌握篮球运动知识与技能,在“常赛”之中才能灵活运用[2]。

(二)小器材大用途

体育器材的选择与使用力求经济实效。本节课利用几根细绳就能很好的解决技术动作的重难点,教师应深入思考怎样的器材设置能解决怎样的技能问题。教师需备课在前,做好多种的教学预案,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依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3]。

“一物多用,一用到底”利用细绳就创设多个篮球游戏,并达到不同的练习效果,提高体育器材的利用率。

(三)巧用音乐,事半功倍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沉闷,学习热情不高,对学习动作技术兴趣不足。本节课从热身部分到结束部分都配合上了合适的音乐,学生热情高涨,激情在胸。在音乐的伴奏下,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事半功倍,立竿见影。

音乐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体育运动与音乐的相同点之一就是:都是通过有效的控制节奏的变化来达成目标。节奏本身就是运动,贯穿于运动的始终。在第二次课教学过程中,配上合适音乐,学生随音乐节奏而进行运球,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球节奏感,有利于动作技术的掌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4]。

参考文献:

[1]芮洪.《浅谈篮球运动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0):103

[2]吴建军.《“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小学篮球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应用》[J].体育教学,2022(8):4

[3]果松.《小器材大智慧——浅谈体育器材在体育课中的使用》[J].新智慧,2018(3):1.

[4]田文亚.谈如何利用音乐上好体育课[J].田径,2022(07):77-79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篮球教学核心素养
运动员膳食营养与运动能力关系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体育游戏教学法促进小学篮球教学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