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汉字故事,探寻识字乐趣
2024-05-29刘伟
刘伟
方方正正的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创造和繁荣民族经济文化、巩固发展祖国的统一以及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读书必先识字,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就成为一大重点。汉字的构造形式主要有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假如只是把汉字看作是由笔画组成的字符,就会使汉字的学习因为机械化识记而变得枯燥乏味,學习效率大打折扣。如果只是单纯地把汉字看成一个个字符,拆解后记住笔画结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势必会导致学习过程枯燥单一,产生“学得快、忘得快”的不良效应,但是如果采用学生喜欢的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形式,在教学中适当融入汉字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笔者以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运用汉字故事探寻识字乐趣的策略。
一、倾听汉字故事,理解汉字意思
汉字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横竖撇捺都会“说话”,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一些和汉字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中国美食》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一份美食菜谱,共有7幅关于美食的图片,下面都标记了菜名,右边还列举了四种主食名。中国美食,享誉全球,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美食街。教师出示关于学校附近“美食一条街”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美食名称。当画面停在一桶正在烤制的酱鸭时,学生都大声喊出它的名称——烤鸭。教师再请吃过烤鸭的学生说一说它的色、香、味。在学生甜蜜的回味中,教师趁势询问:“你们想知道关于‘烤字的故事吗?”然后教师出示古代人物伏羲的图片,介绍他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在远古时代,天空中有许多鸟,地上有许多动物,江河、湖泊、大海里有许多鱼,人们不会捕捉,就手拿一根树干在水边等着,看着鱼游过来就打一棒子,靠这种方法只能偶尔捕到几条鱼。伏羲就将野麻晒干搓成绳,然后用细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鱼,用粗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鸟捕兽。虽然这比只吃树上的野果要好多了,但是生鱼生鸟吃起来味道并不好,有时吃了还会闹肚子。于是伏羲就去取来天火,教人们用火把鸟、鱼、小动物烤熟了吃。从此,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身体也就更健康了。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为庖牺,意即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
听了故事以后,学生对汉字顿时产生了亲切感,对汉字的意思也弄懂了。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去查找更多的关于汉字的故事,学生也都非常乐意,他们对汉字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讲述汉字故事,辨别汉字差异
汉字中有许多含有偏旁的字,这些偏旁具有表义的作用。在教学相同偏旁的字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些汉字的异同点,讲述汉字里的故事,引领学生辨别、思考、分析、总结,学习汉字意思中的细微差异。
《中国美食》课后的“蓝色通道”里一共列出了16个生字。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找出相同偏旁的生字,再利用多媒体用红色显示出相同的偏旁,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些具有相同偏旁的字会有怎样的联系呢?”如教学含有四点底的生字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之前搜集到的关于饺子的做法进行交流,经过归纳,学生得出,饺子的做法主要有三种:蒸饺、煎饺、煮饺。教师板书这三种吃法以后,请学生圈出三种做法:蒸、煎、煮,再观察三个字在构字中的异同点,发现它们都含有四点底。“蒸、煎、煮”这三种做法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如蒸饺是把包好的饺子整齐地码放在笼屉里,下面垫有一层湿润的纱布,在锅里的水烧开以后,把笼屉放在上面继续用大火蒸15分钟,拿下来过两三分钟就可以开盖吃了。煎饺是在平底锅里先倒入一层薄薄的油,等到油热了以后依次放入饺子,过两分钟以后饺子底部定型,再加入一点水盖上盖子继续煎15分钟就熟了。煮饺是在锅中加入比较多的水,烧开后,将包好的饺子倒入其中,轻轻地搅拌,防止饺子皮黏住锅底,在饺子浮上来以后再倒入一碗凉水,等到锅里的水再次开了以后,就可以把饺子盛出来了。比较这三种做法,学生发现蒸饺是靠水蒸气来把饺子给蒸熟,煎饺是靠油的传热把饺子煎熟,煮饺是靠水的翻滚把饺子煮熟。三种做法的不同带来的口感也各不相同,用“蒸”的方法做熟的饺子比较糯一点,用“煎”的方法做熟的饺子比较油一点,用“煮”的方法做熟的饺子比较软一点。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到即使是同一种食材,不同的做法制作出来的食物口感也不同。那么这三种做法的相同点有没有呢?学生再做比较,发现要把饺子做熟,必须都要加热才行。现在要把食物加热的方法有很多种,那么古时候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加热的呢?学生都会争着说是用柴火烧的方法。教师出示一堆火的图片,再出示木棍搭成的三脚架,架子上放入铁锅的图片,再进行“煎”“蒸”“煮”的演示,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四点底就是用木柴烧火的意思,带有四点底的字的意思都与火有关。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这是字形变化的结果,四点底的字在《说文解字》里是属“火”部,小篆字形也是从“火”,随着字形演变字体简化,就成了四点底。
从讲述汉字的故事中,学生不但发现了中国美食的丰富多彩,还对汉字的意思产生了认真推敲的意识。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含有相同偏旁的生字时,学生就会主动从横向的角度进行比较去认识汉字。
三、编创汉字故事,加深汉字印象
据说汉字有很多都是仓颉造出来的,他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画出图像,造出了很多象形字。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妨采用还原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字形画一画,把汉字和它所表现的事物一一对应起来,就会对汉字有深刻的记忆。
《中国美食》中有很多生字都是形声字,这些字既有意符又有声符。其中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者指事字充当,声符除了表声之外,还大多兼有表义的作用。在识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生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成一幅画,然后编一个和汉字有关的故事,使汉字运用得更为深入。如蘑菇是一种植物,主要生长在森林中的树根部分,或者是潮湿的灌木丛当中,现在许多种植大户都是在塑料大棚里进行培灌食用蘑菇。先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如茂密的森林中,长着许多参天大树,即使是大白天,光线也比较暗,森林里的泥土都非常湿润,在大树根部,有一些小石子,在石子缝里长着许多花花绿绿的小蘑菇,顶部圆圆的、大大的、厚厚的,中间有一根粗粗的棍子支撑着,就像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伞。画好以后,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画作,并讲一讲关于“蘑菇”两个字的故事。还有学生搜集了关于蘑菇的谜语,如:“小伞一把把,长在大树下,不能当伞用,做菜顶呱呱。”这是对蘑菇具有特殊鲜味的描述。又如:“小小一把伞,落在树林中,一旦撑开了,神仙也难拢。”这是对蘑菇外形的描述。再如“长得像把伞,生在山林间,不爱晒太阳,只喜潮又湿。”这是对蘑菇的生长环境的描述。学生把这些谜语拿出来互相猜一猜,就会对蘑菇的印象更加深刻。
利用汉字故事帮助学生还原“造字”原理,讲述自己对生字学习的独特体会,有效地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突破了识字学习的重点难点,提高了识字效率。
汉字,一横一竖都是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紧紧抓住汉字的特征,让学生听一听、讲一讲、编一编跟这个汉字有关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识字欲望,还可以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从内心深处爱上中国文化。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