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证中实现思维进阶发展
2024-05-29黄锦文
黄锦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22年版课标把“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列为语文课程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2022年版课标也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课标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突出了思辨性,课程内容直接指向思维本身,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指引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学会复杂思考与理性推断。课标还强调“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阐述了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批评、如何看待团结等问题。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说理性强、逻辑严密等特点。本文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典型教材。教师该如何用好教材,实现学生思维进阶发展呢?
一、核心问题启思,把握篇章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需要问题的引领,需要在问题的驱动下激活,也就是说,思维发展的教学,需要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问题的设计(口头和书面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但若教师设计简单的问题,学生能轻而易举地从文中找到答案,或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解答,极容易造成学生的浅表性思维。而思维品质是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键在于分析问题,聚焦有思维空间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要能够统领文章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而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是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问题”。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议一议:围绕核心观点“为人民服务”,作者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列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整体品读、圈画、交流课文后,发现了第2~4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逻辑关系: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第2自然段),列举了张思德的例子;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第3自然段),列举了李鼎铭的例子;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要团结,互相关心(第4、5自然段),列举了开追悼会的例子。
教师用“核心问题”导学,激发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参与,充分调动“淘金”思维,让学生深入文本展开研读、圈画、归纳、统整,多维度打开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梳理课文思路的基础上,形成思维导图(见图1),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内容,提炼文本精髓,再让学生概括、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一个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学习如何围绕观点选择实例、如何进行有逻辑的论证与表达,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提供思维支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统整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思维支架导航,理清逻辑关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在于从经典的论说文中,学会像作者那样思考问题,像作者那样构思表达。然而,思维具有隐秘性,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才能将思维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如,《为人民服务》一文的观点鲜明,运用了逻辑严密的论证法,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述事实,使之清晰深刻。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见图2),梳理段落结构,了解作者“如何看待批评”的论证过程。
学生结合文本和思维导图支架,迅速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六个句子都围绕“不怕批评”这个中心论点展开叙述。第一句提出为人民服务不怕别人批评的观点;第二至四句分析指出,不怕任何人批评;第五句列举事例:李鼎铭“精兵简政”的提议好,就要采用,要接受正确的批评;第六句总结正确批评的标准,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思维导图可以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逐层呈现出来,清晰地呈现出“如何看待批评”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提出观点—逐层分析—举例论证—总结强调观点,逐层深入地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而发展,感受作者论证的严谨。学生在理解评价的过程中统整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深入发展,逐步养成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的表达习惯。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让思维可视化,直观地提供表达依据,呈现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一旦形成这种特定的结构,便会形成思维习惯,运用于其他领域,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三、关键词句比较,体会论证严谨
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这篇演讲稿论证严密、用词准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比较和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如第1自然段,在理解“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完全”“彻底”这两个词语,然后让学生对比删除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与原句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对比发现“完全”“彻底”这两个词语说明了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其他目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为人民着想,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深入理解作者观点。再如下面这段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删除关联词后的句子和课文原句,感受哪个语段更有说服力。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比朗读、揣摩发现,这段话句子之间是通过关联词连接起来的,这样使得句子之间联系紧密,也正是这一系列关联词语的使用,才让这段话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严密,层层递进。由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比较辨析,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和训练提供了广阔的通道。
四、相关资料拓展,感悟论证深刻
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梳理资料的能力,让思维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
教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鸿毛”这句名言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死,有的就重于泰山,有的就轻于鸿毛。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如司马迁与《报任安书》、视频资源《致敬英烈张思德》、“阅读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及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去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谁的死“重于泰山”,谁的死“轻于鸿毛”。学生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司马迁、周总理,还是张思德等革命先辈,都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第2自然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梳理总结查资料的方法,获得深层次学习的能力,实现语言的实践运用、高阶思维的进阶和精神成长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利用好阅读材料,让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通过核心问题启思,把握篇章结构;通过思维支架导航,理清逻辑关系;通过关键词句比较,体会论证严谨;通过相关资料拓展,感悟论证深刻。让学生在论证中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进阶发展。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江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思维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ME23055)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都会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