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下乡助力非遗传承转化策略

2024-05-29杨奥茹孙惠东沈宏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创客

杨奥茹 孙惠东 沈宏

摘   要:非遗种类多、地域性强,其口承的传承形式转化不容易形成体系,而创客规模小、运转灵活,转化效率高,非遗借助创客平台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承和轉化,乡村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与创客模式相匹配。创客平台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核心方向,进而带动非遗的传承及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概述创客及创客空间;其次,分析乡村非遗发展困境;再次,探讨创客下乡对于非遗传承转化的作用,最后提出具体的转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非遗;创客;传承转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7-0004-04

当下中国文化市场呈现矛盾性,一方面,文化消费火热,各类文创产品如火如荼地在市场上售卖;另一方面,非遗不被重视,非遗产业化没有进行有效商业转化,失去文化内涵,非遗的产业化探索势在必行。对我国而言,创客巨大的创新创造潜能,正是调整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创客成本低、规模小、运作方式灵活,将其应用于农村地区极具可行性,非遗的传承可以借助创客模式得到更好转化。

一、创客及创客空间概述

(一)创客及创客空间

创客来源于“MAKER”一词,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上,爱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在《自由创造:创客运动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学校和思想》一书中对创客的定义是“创客”是我们周围世界的生产者、创造者、建设者和塑造者。狭义上,指努力将创意想法变为现实的人却不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实践将想法变为现实的人。本文的创客指的是广义的,涵盖领域大,只要将创意实现的都可以是创客,创客空间即是人们可以通过创客行为探索他们热爱的东西,并且是能得到社区成员支持的实体空间。

(二)创客空间的发展

创客空间于21世纪初在欧洲诞生。受开源硬件运动的影响,大量创客在欧洲聚集。全球第一家创客空间——混沌电脑俱乐部于1981年在德国柏林诞生。自此以后,创客空间迅速发展,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1年,创客概念传入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纷纷成立创客空间,创客运动在中国得以发展。2014年9月李克强同志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内创客群体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开启了“双创”的新时代。

二、乡村非遗发展困境

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已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但作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传承与发展还相对落后。乡村作为非遗依存的重要文化空间,乡村一旦遭到破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便会面临更多的阻力与制约。

(一)乡村非遗的现实困境

乡村非遗要想发展首要面临的就是社会现实问题。乡村非遗的发展在社会重构、文化重构、产业重构等现实因素影响下使得乡村非遗的传承发展变得更加艰难[1]。这种社会转型带来的几种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乡村人口外流,非遗不被重视

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比为63.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流动人口增长69.73%。在经历了十年的社会重构后,城乡关系变得越发复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乡村非遗的传播者流失严重,非遗文化不被重视。从单一的城市化的非遗生态转型为城乡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是促进乡村非遗传承推动城乡交流发展的有效方式。

2.乡村青年对于地域非遗的自信力不强

乡村青年本是传承非遗技艺、传播乡村文化的继承者,但是现实情况是大批乡村青年流失。以新媒介、流行文化为主流的城市文化,冲击了乡村文化。传统的非遗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再创新后继乏人。

3.非遗传承日渐式微,出现断层

从传统乡村非遗的传承方式上来说,大部分非遗传承主体呈现“活态化”文化形态,普遍是家庭式的传承和师徒关系式的传承,而且传承人年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另外一些传承人仍存在保守思想,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样的传承方式从一定程度限制了非遗的活力,使非遗传承人的选择培养范围进一步缩小,传承方式一旦出现变故就会面临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出现非遗文化传承人才断层,日渐式微。

人才传承是“非遗”保护的一个核心问题。创客平台通过培育人才、引入人才、留住人才机制不但可以培育出有助于乡村建设的人才队伍,更是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进而实现非遗的社会功能和治理功能。创客下乡助力非遗传承和转化的方式,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精神基础[2]。

(二)非遗本土性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矛盾

乡村非遗本土性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在于一方面需要保证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文化的新媒介来服务乡村非遗,从而更好地传播乡村文化。

实际上,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非遗的本土特征慢慢趋于同质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传承人才缺失外,乡村本土文化的传播形式也缺乏创新,传播的内容同质化严重,技艺零碎使得乡村非遗本土文化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力,乡村非遗得不到良性发展,并且在没有规范的引导下,非遗传承、传播者使用现代媒介工具进行输出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跟风模仿,缺乏对非遗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非遗的娱乐化、浅层化。现代文化媒介工具利用得当,可以使非遗得到更好传承、传播,反之,则损害了非遗的核心文化价值。乡村非遗可以借助创客下乡搭建平台实现文化的本土性与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非遗产业化供需不平衡

近年来,大众自信心提升,国潮兴起,文化消费日渐火热。但是非遗产业化没有实现有效的创新性发展,非遗转化简单无意义,阻碍了非遗的活态传承。相关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企业营收达119 064亿元,两年平均增长8.9%,2022年文化产业新业态持续增长,潜力无限。在培育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大趋势下,非遗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积极参与其中。而目前大多数非遗产业都是以小作坊为主,生产规模小、销售方式原始、传承经营者对产品的定位模糊、宣传能力差等,导致非遗可以转化为成熟的商品少之又少。创客平台可以充分整合各方优势,协调地方政府、传承人、企业三方的关系,最后达到激发非遗创新研发能力,完成相关商品的转化,使非遗持续地散发活力。

三、创客下乡对于非遗传承转化的作用分析

(一)创客与非遗传承人互为契合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名錄体系共有10万余个被认定的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 557项。非遗种类繁多,地域性强,创客运转灵活,转化效率高,二者互为契合,模式匹配。

一方面,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式的传承和师徒关系式的传承,封闭且与外界关联甚少,十分局限,而创客空间可以通过创建不同的非遗品牌,让更多对非遗感兴趣的人加入其中,非遗的传承通过创客平台更具多样性[3]。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因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所创造的非遗产物各有其特色[4],造就了非遗的地域性。非遗的传承活动一般是在传统的村落中进行,虽然保持本真性,但地域限制了非遗的文化技艺传承与创新;而创客空间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融合多种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开发,非遗的传承可以通过创客平台的横向和纵向多维度运作,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最后,针对非遗技艺传承的单一性、对外流失、不易形成体系等缺点,提出解决方案。非遗技艺多以个人传承的形式出现,不容易形成体系,单一种类的非遗传承也未受到社会的重视,一些优秀的中国本土非遗屡见被其他国家再创作[5];而创客平台的管理运营方——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种类的非遗资源从而形成一定规模,并针对特色制定非遗项目的相关政策,保障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同时形成非遗知识的有效壁垒。2020年,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全国各类创新创业人员返乡创客,非遗作为文化形式有可发挥的空间,创造性地利用好非遗资源,对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创造乡村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客空间补足乡村非遗发展短板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在保证非遗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看出,科学的保护非遗、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是乡村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已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4家、全国创客空间31家。创客空间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会结合当地创客团队及社群的需求进行合理化运作。而创客下乡扮演的角色有选拔出色想法、吸纳非遗人才与非遗技艺[6]、孵化非遗项目、培训新技能,最终实现非遗产业的转化。非遗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传承主体、非遗载体、传承关系与创客空间的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市场资源相互匹配,通过合理配置,弥补乡村非遗地域性发展的不足。

四、乡村创客参与非遗创新转化路径

乡村创客参与主体构成的具体步骤为:设置人才吸纳政策邀请乡村创客入驻创客空间,在创客空间完成非遗本土文化的有效转化,创客空间管理者即地方政府制定有效运营管理机制使内部模式可以持续运转,搭建创客空间之外的各种渠道平台,最后达到乡村创客的文化内容向商业化转化的最终目的。

(一)乡村创客入驻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运营管理的主体为地方政府,设定奖励政策,让乡村创客成功入驻到创客空间。首先,要让非遗传承人重拾信心,激发传承人或其他群体对非遗的热爱,鼓励全国各地优秀非遗传承人或群体来乡村创业,成为乡村创客,入驻创客空间。同时,引进知名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大师工作室。最后,设定政策长效的机制留住人才。如,为入驻创客空间的非遗机构(工作室)提供免费办公用房、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

(二)创客空间促进非遗创新转化

入驻创客空间后,促使非遗转化升级是在创客空间展开的重要部分。以“有效转化”为目的,在创客空间展开一系列研发活动。空间采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一服务原则,使创客空间内在的各个组织充分发挥其效能。针对这一原则,创客空间的创新转化非遗新模式可以确定为——整合本土地域资源+文化研发实验室+展示发布+基金。针对这一模式,非遗创新转化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调研本土产业需求,形成特色非遗产业资源

在创客空间给予政策的倾斜、财力的投入、专家的支持情况下,为顺利孵化乡村创客,文化转化部分的首要做法是对乡村本土资源进行梳理,罗列出本土的特色产业。创客空间内的专家人员展开调研,深度分析本土的产业需求,挖掘非遗经济价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性结合,产业应用能够驱动非遗的内生动力与传承活力,注入乡村振兴新力量[7]。针对社会转型下不同市场,乡村创客要形成不同的产业化模式和业态。非遗组合的产业模式要根据前期调研内容而定,如非遗与旅游产业结合,研发设计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空间、现代艺术表演等;非遗与教育产业结合,研发科普互动产品、影视动画作品等。在创客空间的调研作用下,乡村创客以各个产业需求为依托,运用乡村、区域内各种产业资源进行组合,还可以用创意设计来赋予非遗新生命,顺势在创客空间内注册本土非遗品牌,最终形成“非遗品牌+产业”的新型业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依靠非遗品牌形成的特色产业资源,需要将产品属性和用户人群相匹配,并且在产业链各环节植入非遗内容,加强非遗行业标准、规范、使成果转化优先支持,可以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

2.建立非遗研发实验室,共创非遗产品

创客空间在调研完产业需求、促进乡村创客成立非遗品牌后,需要辅助乡村创客的研发工作,共同研发设计创新性产品。针对研发中创客会遇到的各类困难,空间建立非遗研发实验室。在该实验室,创客可以与专业设计师、实验室实验员及其他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共同打磨产品。实验室的具体研发工作如下:一是实验室提供专业设计师帮助品牌分析用户需求,协助创客完成方案设计[8],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连接,通过科技支撑非遗的创新,参与用户、场景、制造、销售的全流程设计。二是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管理人员及设备来服务各个非遗品牌,在产品研发试制环节里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举办非遗大讲堂活动。在研发实验室定期举办非遗大讲堂活动,提供传承人之间的知识分享并且引进当前主流创新思维,加强对乡村创客的知识培训和学习交流。

3.联合测试非遗样品,调整文化形式及产品

非遗产品研发的最后一步是产品的测试环节,需要借助创客空间实现样品的联调测试,完成共创。非遗现代演绎型的产品创客空间可以在定点测试地区安排测试活动,并且在活动结束后进行问卷调研,根据实际的需求调整内容;文化创意类的载体设计可以在创客空间完成部分测试,邀请其他品牌传承人及创客空间的工作人员进行内部测试,然后几轮过后进行小批量生产,通过市场完成最后一轮测试。实现设计的商业价值。

(三)构建创客空间管理制度

Access Space是英国运作时间最长的免费多媒体实验室,由慈善机构运转管理,有着严格的会员管理制度[9]。因此,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维持运作创客空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客空间需要进行管理制度的构建。首先,创建创客服务中心作为地方政府管理空间的办事处。服务中心内设新闻部用于发布政策消息和新闻事件、设定实验室专业技术管理部用于服务研发、设定商务部用于创客内各项渠道扩宽、设定人事部用于服务中心内部的人事管理;其次,在创客中心搭建完成基本职能部门后,作为主体的地方政府颁布留住人才的各项奖励政策、减免公司运营的各项税收政策、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为创客空间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四)拓宽创客空间之外的渠道

创客空间建构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核心方向带动创客及品牌传承转化。在乡村创客借助创客空间完成品牌的成立、产品的研发环节后,创客空间作为主体需要帮助乡村创客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扩大非遗影响力,反哺非遗产品研发,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闭环。创客空间之外的渠道搭建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举办制造企业对接会,搭建生产渠道。创客与乡村制造类企业对接交流研发中的问题及产品生产服务需求,建立生产供应链,为产业化做准备。创客空间为作为媒介与支持,举办系列制造企业对接会,为非遗创客产业化出谋划策。对接的企业可以从熟悉工艺、了解设计转化的手板厂到擅长某项工艺、大批量生产的制造企业,解决生产研发的不同生产需求。

2.开展贸易企业对接活动,搭建销售渠道。鼓励企业采购非遗创意产品。鼓励文化贸易企业与创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品牌建设[10]。针对创客销售渠道的扩宽,一方面,举办“一周一赛”活动。开展非遗专项设计大赛,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将赛事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设计竞赛,选出优秀非遗创新设计;另一方面,可以联合多个创客空间举办展销会。非遗创新设计展会邀请各地区创客或非遗机构进行展览展示,搭建销售渠道,积攒贸易企业资源。

3.新闻媒体合作对接,搭建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和国内新媒体,搭建线上线下宣传渠道。讲好乡村非遗故事,营造全社会了解、重视、参与非遗产品设计的良好氛围。针对线下渠道,创客空间与传统媒体合作,拍摄非遗纪录片,宣传非遗故事;针对线上渠道,创客空间可以与“新媒体”合作,在各地主流非遗平台建立账号,引流给非遗品牌。如“东家”APP,一家以手工艺类产品为交流、销售的平台,创客空间可以与“东家”等类似平台联合举办线上“非遗文化节”“非遗购物节”等全方位进行新闻宣传。

五、结束语

现代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其创新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发展的路径与创客空间的运营模式相契合,是新时期激发非遗传承活动的重要方式[11]。将传统村落中丰富的文化内容作为非遗传承发展的资源基础,通过入驻创客空间、协助创客研发创新性产品、管理创客空间资源可持续发展运营、创客空间参与多渠道搭建最终达到非遗的商业化转化,充分发挥创客空间作用,传播非遗,反哺乡村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郭寅曼,季铁,闵晓蕾.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价值[J].装饰,2021(5):102-105.

[2]   陶华,李雨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非遗”创客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作用[J].四川戏剧,2017(10):119-121.

[3]   田毅鹏.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J].社会科学战线,2014(6):10.

[4]   钱程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及其保护模式探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8).

[5]   张继荣.非遗文创产业创客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20).

[6]   王德宇,杨建新,李双寿.国内创客空间运行模式浅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5).

[7]   章莉莉.非遗手工艺的当代创新转化实践[J].中国周刊,2018(11).

[8]   谭宏.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基于“拉斯韦尔5W模型”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3):14-15.

[9]   田倩飞,房俊民,王立娜,等.英国创客空间的组织方式及运作机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61-62.

[10]   季铁,闵晓蕾,何人可.文化科技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创新与设计参与[J].包装工程,2019(14):45-57.

[11]   闵晓蕾,季铁,郭寅曼.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视域与设计生态[J].包装工程,2019(20):22-31,42.

[责任编辑   卫   星]

猜你喜欢

创客
创客大赛
“小创客”有法宝
安利创客说
创客新疆界
农业创客:我们走在大路上
农业创客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