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缓控释制剂药剂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分析
2024-05-28陈雅慧
陈雅慧
(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广东 惠州 516001)
0 引言
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一大批新型药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成为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以口服缓控释制剂为例,与普通药物相比,此类药物能解决人体用药后的“峰谷现象”,维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不仅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助于降低给药次数,因此能保证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以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最为常见,该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相关人员应深入了解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药剂学特点,主动完善药物的临床应用策略,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 口服缓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是当前临床上的新型药物,是指药品进入人体后能缓慢地释放有益成分,因此能在人体内维持长期稳定的血药浓度,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作为现代药学发展的产物,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该药物可在不受人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下,在体内按照设定缓慢且匀速地释放药物类型。有学者研究指出,普通制剂由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释放不固定,因此为保证满意的临床疗效,则需要增加用药频次,与口服缓控释制剂相比,普通药物的用药频次更高,并且存在血药浓度峰谷比偏大、半衰期短以及安全系数低等问题,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1]。而相比之下,口服缓控释制剂则具有以下优点:①具有平缓的释药速率,其血药浓度峰谷比值偏低,尤其是治疗窗窄的药物,其安全性高,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②口服缓控释制剂的释放药物有益成分的时间长久且稳定,可以降低单位时间内的用药频次,有助于提升患者对口服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图1 为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③用药总量少,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率更高,因此此类药物发生耐药性的风险偏低。
图1 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2 口服缓控释制剂药剂学
现代药剂学研究发现,在药物的选择上,相关单位在设计口服缓控释制剂间通常会选择半衰期偏短的药物,而近些年随着药物试剂种类的增加,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临床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普通药物制剂相比,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超过80%,且药物吸收部位集中在胃与小肠,因此为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设计用药方案期间推荐采用2 次/d 的方式,叮嘱患者分别在每日的早晚各用药一次即可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辅料也是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较为常见的辅料原材料为淀粉或者糖,这一问题限制了口服缓控释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但是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无糖型辅料在口服缓控释制剂制备中越来越常见,逐渐成为临床上的新选择[2]。除此之外,半合成以及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同样满足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制备需求,因此要求相关人员能根据药物制备工艺要求做出正确选择。
3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主要制备技术
当前临床上常见的口服缓控释制剂技术类型包括以下3 种。
3.1 定速释放技术
定速释放技术的核心,是指药物能按照一定的速率在患者体内释放药物,一般经口用药后的极短时间内即可释放药物的有效成分,且药物的吸收速度与人体代谢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药物先进性来看,该药物可解决用药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波动问题,患者的血药浓度波动小,因此患者依从性更高。目前定速释放技术制备的药物主要包括渗透泵片、小丸剂以及颗粒等,在上述药物制备期间选择具有更强渗透性的聚丙烯酸树脂包衣,基本不会影响药效。图2 为渗透泵片的基本结构。
图2 渗透泵片的基本结构
3.2 定位释放技术
定位释放技术主要利用药物的化学、物理或者生理性质制备药物。其中的生理学性质,是指药物可以根据人体的胃肠道霉菌、pH 变化等在消化系统的指定位置释放,使特定部位能吸收更多的药物进而增强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现阶段该药物的主要技术类型分为两种:①胃内滞留性系统。在制备此类药物期间通常会选择高黏性材料,该材料可促使药物在胃内停留更长的时间,并且始终维持着相对恒定的释药速率,其中的代表是盐酸雷尼替丁胃内漂浮片等。②小肠定位给药系统。目前临床上的部分药物可能会严重刺激人体的胃功能,因此在药物制备期间应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因此为实现小肠定位给药,则可以利用结肠的高pH 特性选择适宜的包衣材料,真正实现定位给药。
3.3 定时释放技术
在口服缓控释制剂制备期间,利用生物的时间调整特征释放药物也是提升质量效果的关键,目前在临床上此类通常被用来治疗特定时间所发生的疾病,即利用调节溶蚀速度的防爆阀,促使聚合药物能在进入人体后的一定时间内释放药物,但具体的释放药物时间间隔还需要动物实验等诸多内容确定[3]。目前此类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或者胰岛素水平选择释放时机,针对疾病的周期性发作特征实现精准给药,例如,在胃溃疡或者高血压等疾病治疗中就可以采用此类治疗方式。
4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
4.1 主要制剂类型
从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加工生产现状来看,该药物的主要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用于制作降高血压药物。长期以来,高血压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发病就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因此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其中硝苯地平作为常见的降压药物,是很多患者控制血压的手段,但是在传统制备工艺中硝苯地平存在很多缺点,表现为半衰期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并且在临床上经常发现硝苯地平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报道,再加之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的频率较高,严峻的药物安全性问题则极大限制了该药物的推广。而口服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出现则可有效解决硝苯地平的弊端,该制药技术可以缓慢释放药物中的有益成分,进而达到预防不良反应的目的。
(2)用于抗菌的缓控释剂。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此类药物的灭菌效果则与人体血药浓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传统制药技术下人体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因此需要增加用药量,该行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耐药性,不利于提升治疗效果[4]。而通过口服缓控释制剂技术,则可维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促使药物中的有益成分与病原菌接触,并在短时间内达到杀菌效果。
(3)应用于镇痛缓控释剂。药物的镇痛效果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当前临床用药中,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药物的出现充分体现出缓控释制剂的先进性,与传统药物相比,此类药物不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也使得镇痛效果更趋于稳定,解决了传统用药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血药浓度骤升或者骤降问题,可改善药物的成瘾性。因此在镇痛药物制备期间采用缓控释制剂技术则可以拓展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实现个体化给药,并有效降低镇痛药物的总用量,解决成瘾问题。
4.2 口服缓控释制剂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根据本文对缓控释制剂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但该药物在使用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计量分割不正确。由于缓控释制剂具有特殊的生产与制作工艺,需要整粒吞服、不可分割,仅有少量特殊药物才能沿表面刻痕对半掰开使用,并且在半片药物使用前也要确保药物的完整性。而根据医院的本次调查结果发现,缓控释制剂的计量分割不正确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例如非洛地平缓释片应整片吞服,而掰开服用则会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根据该结果可以认为,在使用口服缓控释制剂期间,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
(2)给药频次过高。是指医生在开具医嘱期间忽视了缓控释制剂的特殊性,依然按照普通药物的用量用法使用,而患者自身缺乏正确辨别用药方式的能力,导致在药物治疗中出现高频率使用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情况。而在实际上,缓控释制剂在临床治疗中会缓慢非恒速地释放药物,两者每日用药次数与普通制剂相比应延长或者减少一次以上,目前缓控释制剂每日的常见用药剂量为1~2 次,过多用药可能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未来临床用药中也要警惕缓控释制剂的给药频次过高问题[5]。
(3)重复给药。是指医生开具的药物医嘱中存在重复用药的情况,如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相同的降压药联合使用,或者是两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联合使用。重复给药问题不仅不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可能增加治疗成本,因此不容忽视。
4.3 口服缓控释制剂应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4.3.1 破坏剂型结构
目前临床上口服缓控释剂若采用掰裂、咀嚼等方法会导致原有的剂型结构发生改变,并造成药品突释。这是因为口服缓控释剂得出单次给药量显著高于普通制剂,其最大给药量可能是常规药物的4 倍以上,若因为外力作用破坏而出现突释问题,必然会造成药物吸收过量等问题,导致患者血药浓度明显上升,并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反应问题。以拜新同公司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为例,该药物为渗透泵型,该药物若采用咀嚼服用方法则会导致药物包衣结构破坏,大量药物有益成分被释放。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人体对硝苯地平的吸收性良好,因此一旦出现突释则会导致血药浓度快速升高,若不能及时处理则可能造成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同类情况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中同样存在,该药物中的主要成分是普通盐酸曲马多的两倍以上,一旦药物的结构破坏则会增加癫痫以及呼吸抑制问题,甚至临床上也有致死报道。由此可见,在口服缓控释剂临床应用阶段保证药物外包衣完整成为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
4.3.2 消化系统功能异常患者慎用口服缓控释制剂
在消化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的排便次数为1~3d/1 次,最多为3 次/d,此时人体的胃排空时间约为3h,小肠分节运动频率达到10~11 次/min,而肠道蠕动推进速度最多为2.0cm/s,根据这一正常生理特征,药物在肠道中的运转时间约为8h。根据该标准制备的口服缓控释剂在结肠部位被吸收,药物释放的有效时间约为24h,因此患者在较少的用药频率下也能保持稳定血药浓度。但相比之下,伴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加的问题,此类患者日排便量超过3 次,甚至急性腹泻的每日排便量可能接近10 次,患者肠道蠕动频率更快,此时若采用缓控释剂则会导致药物过早离开吸收点位而排出体外,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4.3.3 改变用药规律
在临床上使用口服缓控释制剂期间也要注意避免出现不按时用药或者漏服、随意增加给药频率等问题,上述问题会影响人体血药浓度稳态,不利于提升治疗效果。这是因为缓控释剂具有单片机量大、释药过程持久等特征,一旦患者的用药频率被打破,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明显大于普通制剂,主要表现如下:①在药物漏服的情况下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追加,其常见的追加用药方案: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按漏服时间是否达到给药间隔时间一半判断,当小于给药间隔时间一半时可适当追加;当大于间隔时间一半时切勿追加。②严格控制每日的用药时间,避免出现较大的时间间隔,例如酒石酸特罗定缓释片的理想用药时间为每日20:00,若第二日患者提前用药则会导致药物体内蓄积,进而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药物的推迟使用则会引发空档期问题,不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因此患者在日常治疗阶段,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使用频率处与用药时间,避免过早用药,也要警惕用药空档期偏大的问题。
5 结语
口服缓控释制剂具有特殊的药剂学特点,因此为保证满意的临床疗效,需要医师能从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药理学、药代学等方面入手,在不断加深自身对相关药物认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使口服缓控释制剂类药物能成为保证患者健康的关键。除此之外,针对当前临床用药中存在的计量分割不正确、重复给药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用药策略,使更多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