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文物收藏问题探研

2024-05-28袁世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宋代文化

袁世浩

摘 要:宋代是文物收藏的兴盛时期,社会上参与文物收藏的群体广泛,除了皇室贵族、士大夫群体外,富民阶层、宗教人士、宦官群体也都参与其中。这种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礼乐建设的需要,士大夫的重视、喜爱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收藏活动在促进金石学产生的同时,也加剧了盗墓活动,加重了政治腐败与人民苦难。

关键词:宋代;文物收藏;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25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谈及宋代文物收藏问题时说:“汉、唐、元、明时人之于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①宋代之前虽有文物收藏的存在,但尚未形成风气,到了宋代之后,“始则有刘原父侍读公为之倡,而成于欧阳文忠公。又从而和之,则若伯父君谟、东坡数公云尔”②,文物收藏很快便蔚然成风。

关于宋代文物收藏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鲍霞在《北宋内府古器庋藏研究》中对北宋内府古器的来源、典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③。秦开凤在论文《宋代文化消费研究》中探讨了宋代士大夫群体的文物收藏情况,包括文物收藏种类、价格等④。

关于宋代文物收藏兴盛的原因,赵宁认为与文人雅士出于历史责任感和彰显文化的需要、民间以出土古器物为牟利之具、官方的重视和统治者的好尚有着密切的关系⑤。周延良则归纳为士大夫的经世致用、民间发掘古器牟利、朝廷雅好三个方面⑥。

对于宋代文物收藏的影响,刘新明认为士大夫喜爱金石文物以及统治者重视文物的文化政策是金石学兴起的两个重要因素⑦。陆和九在《中国金石学讲义》中对于宋代金石学发达原因有所分析,着重强调了文物收藏的积极作用⑧。

由上可见,目前学界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尚不全面,如对宋代收藏者中的宗室贵族、宗教人士、宦官等群体的文物收藏情况关注较少;忽视了宋代商品经济对于文物收藏的影响;对于文物收藏影响的关注主要侧重于积极方面,而忽视了其消极方面。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弥补上述不足,从而较全面深入地展示宋代文物收藏的相关内容,以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

1 宋代文物收藏群体

文物收藏在宋代之前就已存在。梁朝的刘之遴“好古爱奇,在荆聚古器数十百种”⑨。唐朝的颜师古“搜求古迹及古器,耽好不已”⑩。李约“多蓄古器”k。唐文宗也曾赏赐过牛僧孺“觚、散、樽、杓等金银古器”l。

到了宋朝,文物收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兴盛的局面。宋代热爱文物收藏的皇帝并非个例,宋太宗、宋徽宗、宋高宗都对文物收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宋太宗“靖无他好,留意墨涵,润色太平”m。“太平兴国间,诏天下郡县搜访前哲墨迹图画。”n宋徽宗更是长期沉迷于此,“及即大位,于是酷意访求天下法书图画”o。由于皇帝的喜爱,“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汉遺物,无敢隐者,悉献于上”p。到了宣和时期,宋徽宗所收藏的文物达到万余件,“若岐阳宣王之石鼓,西蜀文翁礼殿之绘像,凡所知名,罔间巨细远近,悉索入九禁”q。宋高宗亦是如此。周密言:“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当干戈俶扰之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r

部分宗室群体也参与到文物收藏中,如令穰、仲爰二人。“宗室令穰收欧阳询三轴。”s“宗室君发,以七百千置阎立本太宗步辇图。”t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性极嗜画,颇多储积”u。南宋宗室赵孟坚同样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多藏三代以来金石名迹”v。

宋代士大夫群体中,参与文物收藏者众多。米芾“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w。周密家藏“三代以来金石之刻一千五百余种”x。洪迈家“蓄古彝百种”y。赵明诚“蓄三代鼎彝甚富”z。容询之“所收古器最盛,凡百种”。黄犖“生平不治产业,惟法书名画古器物是好”。

部分士大夫为获取喜爱的文物,不计成本。李公麟“闻一器,则捐千金不少靳”。赵明诚夫妇“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石康伯“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求之”。单炜好古博雅,热爱文物收藏,“平生俸入,尽费于此”。

除上述群体之外,富民阶层、宗教人士、宦官群体也都参与到文物收藏中。“长沙富民收水鸟芦花六幅图”,不过,该画是唐人伪造的赝品。郝处是一个商人,“酷好图书,因而家产荡尽”。秀州祥符院僧人智和收藏有一古琴。“洪元慎集右军越州寺碑,真迹在越州僧正子文处。”“黄州西北百余里有欧阳院,院僧畜一古编钟。”道士褚雪巇藏有“铜虎符一半”,又有“黄玉一片”。道士张广微收藏文物颇多,有玉印、法剑、御赐玉圭等物。“陆道士蓄一镜一砚”,砚“盖唐以前物也,镜则古矣”。崇宁年间,邓州南阳县村民发掘一古墓,县尉王俨莅购得一铜印,最后被一宦官取走。政和二年(1112),“戊寅,日南至,受元圭于大庆殿,赦天下”。此元圭正是宦官所献。

2 宋代文物收藏兴盛的原因

宋代文物收藏的兴盛有其特定的时代因素。五代时期,传统的礼乐制度受到了巨大冲击,这给宋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文物收藏尤其是钟鼎彝器的收藏有助于礼乐建设,加强统治,从而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与喜爱,对文物收藏的兴盛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众多文物成为商品,供人交易买卖,为文物收藏提供了便利。这也导致了盗墓活动的频发,在客观上增加了文物的供给量,进一步便利了文物收藏。

2.1 统治者礼乐建设的需要

五代时期,礼乐崩坏,传统的礼乐制度受到了极大破坏,新兴的宋王朝急需重建儒家伦理秩序,以巩固统治。钟鼎彝器作为古礼的重要载体以及重建礼乐的主要依据,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学者张之恒在谈及宋代文物收藏问题时说:“经过唐宋五代的割据、混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已经结束……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建立起严格的纲常伦理,大力奖励经学,试图恢复礼制。于是王室及士大夫们均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礼器对于礼乐建设至关重要,孔子曾言:“器以藏礼,礼以行义。”钟鼎彝器是礼的实物载体,礼治思想必须依靠礼器这一载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宋人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圣人制器尚象载道、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使宏识之士,即器以求象,即象以求意。心悟目击命物之旨,晓礼乐法而不说之秘”。同时钟鼎彝器还是重建礼制的重要支撑,通过古器可以更好地复原古礼,以达到追慕三代遗风的目的。“器以明其用,而器固不能常存也。繇是去古既远,或失其传,而当世无从稽考,往往遂为一时穿凿臆说,而聚讼纷纠,当年莫能破其谬妄焉。……于是彝舟亦较然详辨,而悟先儒之失也。”因此统治者在制造礼器时常以古器作为重要参考。“皇祐三年(1051)诏,出秘阁及太常所藏三代钟鼎器,付修太乐所,参校齐量。”

大观元年(1107),宋政府设立议礼局,专门掌管礼仪事务。议礼局在成立之初广泛寻求古器,“初,议礼局之置也,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大观二年(1108)冬,十一月癸亥日,宋徽宗下诏曰:“礼当追述三代之意,适今之宜,开元礼不足为法。”由此可见,宋徽宗将恢复三代礼仪作为重要目标,因此更加需要数量庞大的古器。议礼局官员薛昂就曾专门上奏徽宗建议收集古器,以供议礼局所用。议礼局的建立对于礼乐建设的意义重大,“裕陵稽古制作,诏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画一来上,以袪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

2.2 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与喜爱

北宋中期,疑经风气逐渐兴起,众多士大夫对儒家经典产生怀疑、甚至于对经典进行修改。“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在疑经风气的影响之下,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受到了冲击,众多士大夫已认识到儒家经典并非不可更改,于是逐渐将目光转向金石文献,重视金石文物的收集,以期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翟耆年在《籀史》中指明古器的作用就是“一洗汉唐诸儒臆说之陋,万世而下始识三代尊彝之制,使六经所载不为空言”。高似孙也说:“古人好事皆极其至。如古钟鼎彝器尤所爱,尚其有识文者,非独其器可玩,其文犹奇古,其间有关于考订者所补亦不少。”

宋代士大夫阶层重视精神需求,清修好古,注重追求超然脱俗的意境,赵希鸽在《洞天清录》序中说道:“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是境也。”而文物恰恰不光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而受到了士大夫群体的喜爱。欧阳修观赏《晋贤法帖》时表示,“把玩欣然,所以忘倦也”。陆游也曾作诗说:“展画发古香,弄笔娱昼寂。是中亦何好,使我喜忘食?”观赏文物还可满足士大夫好古的心理。“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宣和博古图》中亦有类似之言论,“古之贤臣名见诗书者,常为后世想望。今得其器,读其文,自可宝而藏之矣”。

2.3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开封、临安等大型城市,有专门的门店、摊位从事文物售卖。在东京城东角楼一带,“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大相国寺也有文物售卖的摊位,“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南宋临安“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而且文物售卖还存在于集市贸易,一名在成都做官的毗陵士大夫就曾在成都药市上购买过文物。还有跨区域的文物贩卖,“绍兴九年(1139),虏归我河南地,商贾往来,携长安秦汉间碑刻,求售于士大夫”。通过市场便可直接购买文物,这就给文物收藏提供了便利,使得较大规模的文物收藏成为可能。

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民众对金钱的渴望,“钱之为钱,人所共爱”。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金钱,走上了盗墓之路。盗墓活动的频发甚至惊动了皇帝,咸平二年(999),真宗皇帝“诏两京诸路收瘗暴骸,营塞破冢”。盗墓贼所得之物,往往用来出售,并非自己使用。“寿州张侍中、抚州晏丞相俱葬阳翟地”,很不幸两墓被盗墓贼同时盗掘,之后盗墓贼“货张墓金盂于市,为人擒之”。梁文帝陵、梁武帝陵皆在丹阳郡。郡士蒋元龙曾对陆游说:“毛达可作守时,有卖黄金石榴来禽者,疑其盗,捕得之。果发梁陵所得。”《庶斋老学丛谈》载:“赵太祖山陵,金之末年,河南朱漆脸等发掘,取其宝器。”“后货带于汴,识者知为陵寝中物,败露,杖死。”众多的陪葬品,被盗墓贼售卖于人,无疑是增加了市场上的文物供给量,客观上为文物收藏的扩大化提供了物质前提。

3 宋代文物收藏的影响

宋代参与文物收藏的群体之广、风气之盛,乃前代之未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文物收藏为金石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促进了金石学的产生,但加剧了盗墓活动的发生。文物收藏活动还使政治更加腐败,人民群众的苦难进一步加深。

3.1 促进了金石学的产生

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及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证经补史是金石学的重要功能。这也是欧阳修编纂《集古录》的原因所在,“乃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吕大临在《考古图》自序中同样表示编写该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恢复古礼也是金石学的一项重要功能,礼仪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发生误解与错误,因此需要金石文物进行纠正。王黼就曾用文物证明过前代学者的错误,“今全作象形而留背为尊,《礼记》曰牺象,周尊也。郑氏则曰以象骨饰尊,阮氏则曰以画像饰尊,殊不合古。此作象形而出于冶铸,则郑、阮之谬概可考矣”。

宋人收藏的文物为金石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王国维曾说:“汉、唐、元、明时人之于古器物,绝不能有宋人之兴味。故宋人于金石、书画之学,乃陵跨百代。”正是宋人对于古器物的兴趣,才使金石学得以产生与发展。刘敞以家藏的十一件先秦文物为基础,编写了第一部金石学著作《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开辟了金石学这一全新领域。而且刘敞在长安收集的文物给欧阳修编纂《集古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言:“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摹其铭文以见遗。”“李伯时公麟,雅好钟鼎古文奇字”,收藏的文物众多,其编纂的《考古图》影响巨大,有人甚至认为“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学,实始于伯时”。《金石录》中收录了大量皇家藏品及私家藏品上的铭文,如《文王尊彝铭》《宋公?餗鼎铭》《宝龢钟铭》《楚钟铭》等。吕大临的《考古图》则是一部以私家藏品为基础编写的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更是一部完全以宣和殿所藏文物为基础编写的金石学著作。这些收藏的文物对金石学著作的编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终使金石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3.2 加剧了盗墓活动的发生

宋代文物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高昂,因此部分人为了获取财富,选择了盗墓之路。早在咸平二年(999),真宗皇帝就“诏两京诸路收瘗暴骸,营塞破冢”。到了徽宗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盗墓活动更加猖獗,“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崇宁后,古器毕集于御府……至古冢厕凿殆遍。”甚至于还出现了官员盗墓的行为,“政和间,朝廷求访三代鼎彝器,程唐为陕西提点茶马,李朝儒为陕西转运,遣人于凤翔府,破商比干墓”。贾似道当政时期广泛收集文物以供其赏玩,“令陈振、谭玉、赵与柟等广收奇器异宝。闻余玠有玉带,发冢取之”。

在宋代甚至出现了购买古代墓地,以供盗墓的行为。宋太祖时期,官员潘佑与张洎为了获取文物,“乃共买鸡笼山前古冢地数十顷……破一冢,得古器,必传玩良久”。并且潘佑颇为得意,“吟啸自若,曰:‘未知此生发得几冢?”

3.3 加重了政治腐败与人民苦难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热爱收藏文物者众多,文物便成了重要的贿赂工具。“缙绅之士竞欲取媚于权门之子,悉于市场易古器、鬻画图,得一珍异之玩即盛价而求售,争妍而乞怜傥合其意,美官要职指日可得。”官员吕愿中“知复州日强买部民玩好古器,纳于大臣,遂得进擢”。贾似道热衷于文物收藏,有人就投其所好,胡宕“多收古物,其子公明悉献之贾师宪,得一官”。有官员因不向贾似道进献宝物竟遭其罢免,“刘震孙有玉钩桶,本安丙家物,不献,罢去”。

更有一些官员为了获取文物,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宣和年间,“吴珏为光州固始令……乃令民有罪皆人古器自赎。既而罢官,几得五六十器”“后余中表续为守,闻之,微用其法,亦得十余器”。不光如此,甚至还出现了强买强卖、强取豪夺。官员吕愿中“知复州日强买部民玩好古器”。士人淘井得一古砚,周麟之“欲偿以百金,得其砚而弗偿也”。陈密慎“尝知端州,闻部内有富民蓄一研,奇甚,至破其家得之”。人民群众的苦难可想而知。

宋代皇宫中收集的文物古器往往价格昂贵,徽宗时期,“古器毕集于御府,至不可胜计。一器之值,或数千缗”。而绍兴年间,宜兴县的税收“不过一万五千余缗”。并且皇帝收集的文物往往数量众多,其中的花费可想而知,最终这些花费全部由广大的劳动者买单。

4 结语

宋代是古代文物收藏的兴盛时期,参与收藏的群体较为广泛。这与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由于礼乐建设的需要,统治者重视钟鼎彝器的收藏;文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因此受到了士大夫群体的重视与喜爱;繁荣的商品经济,也为文物收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文物收藏活动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物收藏为金石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金石学的产生;但收藏的兴盛,加剧了盗墓活动的发生;皇帝以及众多官员参与其中,加重了政治腐败与人民苦难。

注释

①王国维.王国维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321.

②⑨oq蔡绦.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79,78-80.

③鲍霞.北宋内府古器庋藏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④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⑤赵宁.宋代古器物学的文化背景以及北宋古器图录综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⑥周延良.宋代古器图录学的社会文化背景[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2):11-16.

⑦刘心明.略论金石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81.

⑧陸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70.

⑩l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95,4473.

k赵璘.因话录[M]//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编辑部.丛书集成新编:第8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8:103.

ms米芾.书史[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二编:四.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29,244,245.

n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一.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466,479.

p叶梦得.避暑录话[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二编:十.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97.

rvx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93,218,357.

t米芾.画史[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二编:四.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76,284.

u邓椿.画继[M]//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705.

w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8,390,2423,13124.

y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3:49.

z翟耆年.籀史[M]//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编辑部.丛书集成新编:第4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8:709,711,713.

吕大临.考古图(外五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2,424.

袁燮.挈斋集[M]//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编辑部.丛书集成新编:第6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8:681.

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5.

赵明诚.金石录校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1-202,531.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64.

张世南.游宦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58.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3.

苏轼.东坡题跋[M]//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编辑部.丛书集成新编:第5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8:205-206.

周密.云烟过眼录[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八编: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49,77.

朱彧.萍洲可谈[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二编:六.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62.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788.

王黼.宣和博古图[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117,129,305.

王称.东都事略[M].济南:齐鲁书社,2000:78.

郑局中.五礼新仪[M]//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三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5.

周煇.清波别志略[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五编:九.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167.

王应麟.困学纪闻[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七编:九.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256-257.

高似孙.纬略[M]//[佚名].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00.

赵希鹄.洞天清录:外二种[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600,2165,2062.

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299.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4,19,91.

周煇.清波杂志校注[M].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520,297.

李之彦.东谷所见[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八编:四.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12.

郭泰.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78.

陆游.入蜀记[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五编:八.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163.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M]//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编辑部.丛书集成新编: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8:610.

陆游.家世旧闻[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五编:八.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252.

张邦基.墨庄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195.

[佚名].宋季三朝政要笺证[M].王瑞来,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10:34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308.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5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2812,2822,3200.

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48.

王清明.挥麈录余话[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筆记:第六编: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37.

猜你喜欢

宋代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以《全宋词》为蓝本看宋代歌妓词人及其词作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