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内涵与路径研究

2024-05-28常红梅穆洁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常红梅 穆洁华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领域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语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中的外语类专业学生作为潜在的国际交流的主要力量,对其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职业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内涵,并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探索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路径。

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内涵及特点

随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进一步深入,让世界全面、正确认识中国,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打造中国文化强国良好形象,成为当前对外传播的核心议题,外语专业的时代新使命也因此聚焦到了要帮助推动建立中国话语体系、帮助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参与议题设置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等方面。

1.国际传播能力。这是一种包括跨文化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等多方面复合的能力,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外语人才培养提出的显性要求。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有效、高效、有影响力传播的能力。对于职业外语类专业学生而言,国际传播能力主要体现在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流,培养内涵主要包括语言技能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信息素养与媒体应对能力、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等。

2.语言技能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职业外语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语言是国际传播的基石,外语专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目标语言,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准确传达信息;需要具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理解力以及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实现顺畅的跨文化交流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自信和尊重。

3.信息素养和媒体应对能力。这是职业外语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与媒体沟通、合作和应对的能力,以便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地提高企業和国家的形象。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是职业外语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视野指的是对不同国家、文化、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经济趋势的关注和洞察,全球意识则强调的是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两种意识相辅相成,国际视野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全球意识则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和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因此,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将具有全面性、实践性、长期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即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是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能力培养过程,不仅包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能力培养过程,需要在实际的场景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培养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国际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现状

为了摸清楚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研、书面调研、访谈调研等形式,面向职业院校及其毕业生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了调研工作。调研结果如下:

1.课程和教材建设。受访院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课程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各校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主要举措包括通过课程改革建立相关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将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维度、将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目标融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相关的教学活动等。学校对相关课程的建设大多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有六成受访院校表示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2.师资队伍建设。接受调研的院校表示在涉外教师队伍建设上或是引入专家培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或是鼓励教师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等。虽然有半数以上的受访院校表示开展过国家层面的国际化专业培训班、实地文化体验等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但依然有不少院校表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国际传播能力尚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以“素养输入+外语桥梁”赋能国际传播能力教学,建立综合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机制。

3.产教融合。院校与企业合作大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与企业合作将传统文化引入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校园宣传教育活动。第二,与企业合作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第三,与企业合作设立基地,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受访院校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与企业合作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研究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开展传统文化校园宣传教育活动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目前企业合作意愿低下、与企业合作开设的基地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校企合作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研特别面向企业进行了毕业生文化素养以及国际传播能力的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表示大多数毕业生在待人接物上既能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能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能够较好把握文化交流平等的尺度,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通过系统生成的词云我们可以发现,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文化底蕴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本次调研也倾听了毕业生的声音,受访毕业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国别传播建设不均衡,体现在对英语国家的传播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对小语种国家的服务能力还不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跟不上国家的发展进程,建议学校增设语种,加大对涉外人才的语言培训。第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建议加大课程创新,杜绝死板的教学与“洗脑式”的知识灌输。第三,教学过程应立足于教材内容要素的挖掘并使之与中国故事相结合,建议定期举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有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路径

调研显示: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健全。第二,课程思政方面,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体系化建设有待完善。第三,产教融合方面,在服务企业“走出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有待加强。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训实践三个环节探索職业教育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1.构建“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技能”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融合,提升文化素养类课程比重,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有效融入政治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升的各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体察国情、社情、世情,厚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注重课程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与开放性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其跨文化沟通表达和学科融通技巧。注重教材的开发与撰写,实际教学中教师会选用一定量的原版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国外的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甚至是意识形态,因此从多元文化交流、互鉴角度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等思想有机融入教材中,通过自然合理的价值引领、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培育,养成学生感知世界、认知世界的能力,确保其能够透彻理解中国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充分做好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在国际关系处理和国际政治问题理解中具有正确的国家认同格局。

2.完善职业教育外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探索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等思政元素精准融入专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体验和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国情文化比较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从以往的只注重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转变到同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将“中国故事”内嵌到教学目标中,将国际关系、媒体传播等跨学科知识整合进课程体系中。在教学活动上,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可尝试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增加学生对外交流沟通机会,充分整合外语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上,关注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表意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反馈,不断深化对其文化交流与沟通效果的评价。

3.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通用技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战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和规划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实践课程、社会调研、研讨会、讲座、比赛、交流项目、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还应该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多个学期中不断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实践任务。一方面,通过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机制,为师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精准体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依靠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和对外开放战略,组织师生参与文化产业部门和国际化企业的文化交流实践,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系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职业教育外语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设研究”(项目编号:WYJZW-2022-20-01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常红梅,叶秀娟.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2(4):50-52.

[2]常红梅,叶秀娟,穆洁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  高职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91-95.

[3]文秋芳. 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7(3): 17-23.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