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文物保护

2024-05-28陈建辉孟祥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融合

陈建辉 孟祥鹏

摘 要: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兴则国家兴。当下,菏泽市正着力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路径”,菏泽乡土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正奋力抓住历史机遇,加强文物保护,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物利用效率,不断摸索出乡土文物保护传承的“菏泽模式”,努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新成果,让乡村文化振兴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乡土文物;融合;乡村振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10

1 研究背景

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①。2022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新时代文物工作新的22字工作方针,进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重要社会价值,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②。

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强化规划引领,尊重群众意愿,把握发展规律,认真落实政策,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健康有序进行。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菏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自我道路的重要思考。

2 菏泽市乡土文物资源家底现状

2.1 乡村不可移动文物典型代表

菏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众多村落中广布田野不可移动文物。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菏泽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5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中有乡村不可移动文物2049处,占比99.56%。

2.1.1 古遗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菏泽时指出,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古有黄河、济水等河流流经此地,并有菏泽、雷泽等水域,既保留有先民活动的各类堌堆遗址180余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100多个,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布点之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也有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多座古城,按古文献,菏泽境内至少有67座城邑被黄河淹淤地下。从“尧,由唐迁陶丘,避水迁都”,到“舜,都于陶,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再到“大禹治水”……在黄河等水系的滋润下,菏泽文明在不屈中流传、崛起。

2.1.2 古墓葬

作为“天下之中”,菏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存有诸多古墓葬,涵盖帝王陵寝、名人墓葬等多种规格墓葬。既有新石器时代的尧陵,商代的汤陵、伊尹墓,也有高规格的“黄肠题凑”定陶王墓地(王陵)和刘贺废冢,还有清末奇案主人翁马新贻墓。这些墓葬见证着历史的繁华和沧桑,诉说着中华5000年文明的源远流长,是我们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和风俗习惯的珍贵实物载体。

2.1.3 古建筑

遍布菏泽乡村的古建筑以凝固的历史彰显社会的发展变迁。因黄河水患,菏泽地区乡村中保留的古建筑约390余处,涵盖祠堂、民居、牌坊、寺庙、井泉、塔幢等多种类型,其中以祠堂、民居居多。祠堂、民居以明清时期为主,有邵繼楼村邵氏家祠、北王召苏氏家祠、章西田氏家祠、状元张楼状元祠、前王庄古民居、付庙民居等。牌坊以石质为主,有申氏石坊、刘氏石坊、苏述御史牌坊等。并有唐代卧化塔等塔幢建筑。

2.1.4 石刻

菏泽地处平原地区,仅巨野县境内有少量山丘,全市无石窟寺分布,但保留名碑名刻数量丰富,既有重要事件、著名人物的记事碑,也有宣传德化的德教碑。这些碑刻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如新筑障东堤记碑,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兰口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石质,碑座埋于地表以下。碑首高0.6米,宽1.36米,厚0.36米;碑身高2.86米,宽1.36米,厚0.36米。碑阳阴刻楷书“障东堤”三个大字,碑首浮雕二龙戏珠,并阴刻篆书“新筑障东堤碑”。碑阴阴刻楷书“新筑障东堤记”,碑文10列、31行,共309字,山东巡抚丁宝桢撰文并书丹。

2.1.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作为革命老区,菏泽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遗迹丰富,全市七县二区中有八个县区被纳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属冀鲁豫片区。菏泽市革命遗迹丰富,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或纪念设施、烈士墓及纪念设施等种类齐全。菏泽市比较著名的乡村革命遗迹有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李庄村成武县人民政府办公楼旧址、王高寨九十六烈士纪念碑、申庄村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等。诸多革命遗迹在乡村大多呈现点状而又相对集中分布③,如单县朱集镇、牡丹区大黄集镇、曹县韩集镇内革命遗迹呈集中分布。

2.2 乡村不可移动文物特点

菏泽市历史文化悠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和红色革命遗迹。作为历史文明和革命奋斗的见证,这些文物遗迹历经社会发展变迁得以保存下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综合分析,认为菏泽市乡村文物遗迹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繁多、类别丰富。通过梳理,菏泽乡村中各类文物单位共计2049处,占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数量的99.56%,文物资源总量丰富。这些文物资源既有历史悠久的古遗迹遗址,也有近现代见证革命、发展历程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无论数量还是类别,都深刻地反映着菏泽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见证了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伟大精神。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浓缩,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深度发掘,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价值作用。

二是点状分布、区域集中。菏泽市的文物资源分布在广袤的乡村田野,呈点状形态,但受制于地形、交通和区位等因素,文物资源呈现出区域性集中的特点。如菏泽境内现存堌堆遗址184处,分布密集,整体呈块状,主要集中于成武县、定陶区、牡丹区、巨野县。堌堆遗址文化堆积延续时间较长,大体上是从大汶口时代至秦汉时期,部分遗址可至唐宋、明清时期。而巨野是昌邑故城的所在地,因处于山区,黄河淤积相对较轻,发现的汉墓资源较多。作为革命老区,菏泽各县区保存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但重点集中在单县和牡丹区。如单县朱集镇是单县早期党组织和湖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仍保存有众多革命活动的遗迹。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可利用性高。菏泽地处黄河流域下游,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无论是七千年的堌堆文明,还是见证革命发展的红色资源,各类文物资源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加强对这些文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地区文化发展,还有利于加强地区黄河文明的挖掘,促进区域文明协调发展。

3 菏泽市乡村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3.1 提高认识,深刻把握乡村文物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广袤乡村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作为地方文化集成的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是不可抹去的历史生存符号和文化记忆,是一个地方初始文化的根和魂,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区域功能,理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就要深挖文物资源背后的历史价值、人文精神、文化背景,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现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催化剂,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使其乘着中华文明的东风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3.2 建章立制,筑牢乡村文物保护利用根基

不断深化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认知,时刻坚守文化建设方针。菏泽市将乡土文物保护利用纳入政府科学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际工作中,对政绩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领导绩效考核工作中,引入乡土文物保护与开发这一重要指标,鼓励和引导乡村文化的自身重塑与构建,鼓励全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乡土文物保护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开发利用资源、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④

筑牢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全面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定。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升文物建筑管理效能,既为加强全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提供便利,也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对文物安全的重视,也让更多当地人了解到文物就在身边,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资源并不遥远。

3.3 构建乡村文物资源立体保护格局

加强乡村文物调查登记和提档升级。以文物专项普查和革命文物调研为契机,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和“三普”后新发现的古建筑和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登记管理和文物认定,并根据文物价值及时对其开展提档升级保护,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文物建筑及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关注,为其后续保护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提升管理水平。菏泽市文物建筑作为珍贵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已进行了文物普查登记,纳入了法律保护范畴和文物管理体系。结合文物保护管理要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文物保护网络,落实了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职责,加强与村集体和文物所有权人及使用管理人员的沟通联系,建立了义务保护员队伍⑤,基本构建了文物建筑资源的属地管理、部门监管、所有权人及管理使用人负责、义务保护员巡护的全社会协同、立体保护网络。

3.4 大力实施乡土文物修缮保护工程

“十三五”时期以来,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菏泽各县区逐步加大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投入,大力实施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修缮保护工程,有效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极大改善了文物建筑的保存状况,优化了文物周边环境。

在对文物建筑开展抢险加固和修缮保护施工时,始终坚持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的原则,同时注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增加院落地面处理、排水等配套工程,做到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更便于适应时代发展的使用需要⑥。

3.5 挖掘文物价值,探索“文物+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文物建筑作为重要的乡土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和文化价值。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和阐释这些文物建筑的建造技艺、艺术、精神内涵等多重价值,将其纳入旅游总体资源中去,对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旅融合、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大有裨益。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拥有明清时期由青石砌墙的四合院民居,被称为“石头寨”。2016年开始,前王庄村对闲置的宅基地和住宅进行了集中整治,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点,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村特色,盘活闲置房屋资源,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使昔日的空壳村变身为精品休闲民宿旅游村,并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菏泽市结合文物建筑的形制特征,深入挖掘文物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文化收藏、展示和传播场所;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融入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当中,推动其不断传承、发展、升华,为乡村振兴保存“乡愁”、凝聚精神文化力量、传播乡风文明、美化乡村面貌。如单县朱集镇张寨村为充分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依托地方革命文物资源,积极发展乡村红色旅游,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时代的价值。

3.6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营造全民保护文物的社会氛围

文物保護工作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现实中很多人只关注文物的经济价值,对文物法律法规、文物保护理念及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等价值缺乏有效的认知,需要加强文物普法宣传和文物知识普及。

文物系统通过不定期开展文物“三下乡”活动,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营造文物就在身边的氛围,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随着文物宣传的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对身边的文物资源越来越重视,现已形成上下联动、多位一体全民文物保护格局的突出优势。

3.7 加强乡土文物基础研究,深化文物价值阐释和传播

菏泽作为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历史文化悠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地方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三普”以来,文物部门对地方文物资源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梳理,也推动人们重新审视身边的文物资源,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例如:2008年“三普”期间菏泽市牡丹区成阳故城被发现,同时还在周边通过考古勘探试掘等工作查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陵遗址,菏泽祖源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推进,承载北辛文化特征的文物被发现,菏泽七千年的历史得到实证。加强乡土文物基础研究,不断深化乡土文物价值内涵把握、成果展示、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是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3.8 活化利用乡土文物资源,推动文物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随着乡村记忆工程的深入推进,菏泽市各县区乡村博物馆、民俗馆建设快速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发展、升华。郓城后彭庄乡村记忆博物馆、孟海镇历史文化展览馆、圆梦新村乡村民俗记忆馆、张集镇乡村(民俗)博物馆、东隅韩氏宗祠乡村记忆博物馆是菏泽市乡村博物馆的典型代表,成为当地收藏、展示乡村记忆和社会变迁见证物,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和传播的文化阵地,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这些行动既有效保护和展现了地方民俗文化,也展现了中国农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魅力,为振奋时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4 结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菏泽市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摸清资源家底和实际发展需求,总结发展新情况、新成效、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借鉴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路径和有益经验,大胆创新思变,努力走出适合本地区乡村振兴和文物保护利用协同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李袁婕.《文物保护法》研究40年回顾与前瞻[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2(4):2-9.

②朱光亚,徐苏斌,杜晓帆,等.笔谈:求真·识史·互鉴: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路径[J].中国文化遗产,2023(2):4-24.

③孟祥鹏,王东民.菏泽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文物代表性建筑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3):152-156.

④王华英.乡村振兴中湖南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J].经济师,2022(9):126-128.

⑤⑥陳建辉,程亚峰.成阳尧陵遗址定名刍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5):148-150.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