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水彩创作

2024-05-28常佳滢

艺术大观 2024年6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

摘要:艺术人类学主张从跨学科、跨文化的全局性角度对艺术进行研究,不止研究艺术本身,还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创作者及其他相互关联的人群及市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艺术进行探索,实现对艺术更全面的解读。这对当今中国的水彩创作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艺术人类学视域下,对水彩的情境创作、艺术创作、表达创作进行探讨,以期为水彩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水彩创作;情境创作;艺术创作;表达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6-000-03

中国水彩艺术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有了不小成就,但是发展到今天却出现了困顿的局面。艺术人类学是个新的研究理论,旨在以全人类、全文化、全社会的角度研究艺术,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艺术人类学视域下进行水彩的创作思考,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寻求水彩艺术发展的新可能和新方向。

一、艺术人类学概述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心理、社会、艺术、历史等众多学科[1]。其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的,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却是人类学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较多地吸收了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式,因此其研究具有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特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空间、时间历史、社会分层、社会文化等,它关注艺术品的制作、展示和意义等方面,并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分析艺术品的地位及功能。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的社会文化环境,关注艺术作品对社会关系、认知方式等的反映和塑造。正如易中天所说,“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确证”,因此艺术人类学除了研究艺术本身之外,还研究“人”,研究艺术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艺术品背后的有关群体,包括艺术家角色本身及其创作过程,还包括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和解读,往上延伸至市场、展览机构、收藏机构的研究。

艺术源于文化,所有文化都会产生艺术,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会对艺术产生不同的解读和思考,对艺术的创造、欣赏是全世界所有人类共有的审美直觉[2]。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类之间的各种文化、艺术相互渗透联系,以往的艺术传统被解构和重组,形成新的艺术文化形态,因此艺术人类学关注艺术的全球性、全人类性以及社会性与文化性,以跨越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的角度,从整体出发,关注艺术、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水彩创作的定义和特点

(一)水彩创作的定义

水彩创作是作者以水为媒介,调和绘画颜料进行艺术创作。水彩创作有其自身独有的语言艺术,并不采用传统的绘画形式、结构图等,而是以水为媒介,对颜料进行不同程度的稀释与融合,勾勒不同的色彩形态。水与色的浓淡配比不同,使色彩呈现出变化万千的形态,实现不同绘画效果的展现。

水彩创作是作者借用水彩这一载体,向他人传达自己思想和语意的表达。水彩颜料是透明的,因此会使水彩画表现出明快的感觉。水的比例在水彩画中至关重要,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利用水的流动性来创作出自然洒脱或朦朦胧胧的意境[3]。“水”与“色”是作家进行水彩创作的基础语言,两者共同作用,相互协调,达到作家想要表达的意境。水彩因其透明的特性所以覆盖性差,在创作时不能反复描绘,也不能做大面积修改,在此基础上,水彩创作就要求作者掌握娴熟的绘画技巧,从而准确铺色、叠色。一旦出现着色失误,基本没有办法修改,所以,绘画者要不断练习,提高对颜色准确性的把握,以便能够精准上色,创作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

(二)水彩创作的特点

水彩创作具有包容性。水彩画艺术形式独特,它的创作过程几乎包含其他绘画艺术的大部分基础性画法,在表现特征上和其他绘画艺术有相似之处。进行水彩画创作所需的基本绘画技巧、绘画理念、绘画思维等,也是绘画这一大门类所需的基础知识,因此水彩创作也是美术研究的关键。水彩在绘画基础、表现特征上与其他绘画门类相互贯通,展现了其强大的包容性。

水彩创作具有情感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水彩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最终产生的画作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最终情感。水彩创作展示的是作者对自身及其与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在心理和态度上的综合感受,是情感的显性表达。作者通过对水与色的运用,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或间接地“书写”在画中,从而引发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留白或模糊是水彩创作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能够极大程度上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和思考,由于水彩创作不受传统绘画线条的限制,因此能将颜色与留白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水彩创作引发的情感共鸣因人而异,作者和欣赏者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美术基础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欣赏者会对作者的同一画作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水彩创作具有认知价值。水彩创作需要作者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几个方面配合来共同完成。从观察的角度来说,既有主动性观察,也有敏感性观察。水彩创作的观察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观察活动,是作者和欣赏者站在不同视角的同一种观察活动[4]。作者要具备观察的能力和技巧,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细节,以積极主动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并对其关系进行整理加工,通过创作将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化展现。而欣赏者则通过对画作的观察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水彩创作具有创造性。水彩的绘画效果因为水的参与,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水彩因其独特的画法从而激发作者对颜色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作者会在创作过程中尝试用新的绘画手法及元素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水彩创作没有局限性,作者的不断探索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水彩创作的创造性,使水彩的表达更加多元化,进而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水彩创作分析

(一)情境创作

艺术人类学强调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在情境中把握行动和思维的统一。如果水彩作品的情境创作只停留在现有视角,势必无法有新的发展。艺术人类学强调实地情境,重视“他者”文化实践逻辑。情境是整体的,由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相互联系而构成,对人的解读要放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到位[5]。艺术的情境审美要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不断发展成具体的情境审美观。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水彩创作,需要结合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法,通过对田野的长期深入来对“他者”文化进行全面思考。田野工作法可以使工作者借由对不同文化的亲身体验,来体会文化差异带来的新思考,以此去除可能带有的地域刻板印象或文化偏见。田野工作法让观察者很容易了解被观察者的思想和文化观点。水彩创作中的采风写生与田野工作法有相似的地方:田野工作的研究主体通过实际参与、居住、体验被研究对象的生活,以当事人的视角和社会观念理解社会文化及其背后的行为意义,从主观与客观等多方面的角度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对当地文化进行梳理和阐释。而水彩写生的问题则在于只以第三方的角度去分析其他文化,没有将“本我”融入该采风的情境中,没有打破创作主体与情境之间的隔阂,造成文化及情境上的割裂。

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正是对此缺点的弥补。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强调“本我”的在场性,艺术家既是观察的主体,又是文化践行的主体。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水彩创作要注重文化、事件、情感、“他者”“本我”的共同在场,才能对情境表象所蕴含的实际精神内涵做深入剖析并进行理解。例如,作家郭世杰在进行《界》的创作时,多次深入工厂内部体验,并和工厂的工人深入交流探讨,此时的作者不再是一名身处局外的观察者,而是工厂劳动的实际参与者,对当地工厂及其相关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以此来进行的水彩创作就更能体现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城市创伤。

由此可见,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水彩创作,要求作者深入实际情境,以主动、开放的心态融入各种不同文化情境中,通过实际参与深入了解一定情境所展示的文化表征和背后的精神内涵。只有主动参与,主动体验,才能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全面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水彩创作才能更好地展示文化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艺术创作

水彩艺术是由西方引入的,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加上中华文化的长久滋养和熏陶,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艺术特色。但是水彩艺术创作发展到今天却出现了停滞和困顿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艺术创作理念仍然较为落后,且故步自封,没有采用新的理论思想来指导水彩艺术创作的新发展。目前,大部分的水彩创作依然形式老旧,作画题材单一,模板化严重,对风景只是机械地再现,或者过分依赖图片,缺乏创新精神。艺术人类学强调全社会性、全人类性和全文化性,即对艺术的赏析品鉴要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域,这样才能对艺术作品有全面的认识。水彩的艺术创作在困顿的局面下想要寻求新的发展,就要将格局放大,目光放远,吸收其他文化及其艺术形式的经验,实现对中国水彩的艺术创新[6]。

水彩艺术创作要寻求新的发展,就不能对客观物体原封不动地描摹和照搬,过度依赖素材本身,要追求艺术作品的非再现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造,避免作品的空白空洞,华而不实。其他绘画种类的绘画技巧也可以应用到水彩创作中。例如,画家陈流,将油画的绘画技法运用到水彩创作中,使水彩作品呈现出油画般厚重、浓郁的视觉效果。其作品《浮生若梦》虚构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却因油画技巧的运用而传达出荒诞、超越现实之感,这个作品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应,而是一种独特精神世界的再现,由此而引发的精神震撼和共鸣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艺术创新还可以在绘画材料的创新运用上做文章。水彩常用材料是毛笔、水彩颜料、留白液等,但是新材料的创新使用可以使作品呈现出出乎意料的画面效果。例如,画家刘寿祥善用丙烯和马克笔辅助作画,丙烯作画面打底能够增添画面的厚重感,马克笔则能弥补水彩深色无法沉淀的缺点;甚至沥青、高锰酸钾等看起来和绘画创作完全不相关的物品也可以用来进行创新型运用,以实现不同的画面效果,增添水彩创作的趣味和表现可能。但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其他文化或运用其他材料进行创作时,要充分注意两者的融会贯通和贴合程度,避免形式大于内容,以致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艺术创作流为花架子。

(三)表达创作

艺术表达和艺术创作离不开人这一主体,这也是艺术人类学所强调的核心。艺术的表达涉及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生活经历、内心情感,且这些因素灵活多变、各有不同,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对艺术表达的研究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水彩创作在实质上是对人的表达,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此水彩的表达创作要从人的社会历史环境、文明体系、内在情感出发,进行全面、综合、立体的多角度表达。

当前我国的水彩创作虽然技艺纯熟,但是表达内容却空洞单调,缺乏个性和表现力,没有真情实感,这正是对不同社会文化、不同学科领域了解太少的结果。艺术是思想的表达,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创作出的作品自然浅显没有内涵。创作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绘画主题,前期需要画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观察、亲身体会,了解其文化表征背后的隐藏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全面的思考,才能准确理解主题的文化内涵。在这之后的表达创作,才能真正有深度、有层次、有文化价值。画家要通过对各领域各学科的不断了解和积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构建自己的语意系统和符号表征,从而实现个性化的表达创作。例如,画家邓涵,其作品多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一些精神内核,画面看似荒诞却又能引发欣赏者的深入思考。再比如陈坚的画作,其表达方式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以平凡的角度为切入点,在平凡中融入自己的精神感悟,一改传统水彩作品的“小情趣”,将人引入大历史观的思考中,他的水彩画作能够带给人强大的精神震撼和內心力量。总之,表达创作要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从人物、事件背后进行探讨,才能使作品的表达更具力量[7]。

四、结束语

水彩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拓宽视野,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类进行学习、探索,在情感、精神上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只局限于现状的水彩艺术是不完整的,会使水彩艺术逐渐落后于时代,只有打破圈层界限、学科界限,以全局性的视野与其他学科、其他社会文化多交流,实现多元要素的融会贯通,在全局视野下对水彩艺术重新思考,才能对水彩创作有更全面、充分的感知,从而使水彩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廖明君,王永健.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廖明君教授访谈[J].民族艺术,2023(05):121-129.

[2]葛易航.俄侨经验与哈尔滨早期水彩画[J].美术,2021(06):140-141.

[3]潘江龙.中国水彩艺术的变迁历程及文化建构[J].文艺争鸣,2021(09):205-208.

[4]于衍敏.浅析当代语境下的水彩艺术创作[D].湖北美术学院,2022.

[5]佘春艳.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探析[J].流行色,2021(12):106-107.

[6]郭世杰,刘莹,李晓琴.艺术人类学对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影响研究[J].艺术评鉴,2018(24):49-50,67.

[7]葛易航.莹莹白雪入画来——探求水彩风景的地域之美[J].美术观察,2020(05):150-151.

作者简介:常佳滢(200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从事水彩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2020年山西省艺术创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
艺术创作是幸福而艰难的——现代装饰专访雕塑家郅敏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