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线条之美

2024-05-28白一男

艺术大观 2024年6期
关键词:审美线条中国画

摘 要:线条是表现物象造型的基础,是艺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画中是画的灵魂所在。要想深入地了解中国画,须先对中国画中线条的审美特征有所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6-000-03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人们绘画和书法的水平逐渐提高,中国的绘画十分讲究对线条的运用,它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和运用的技法,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一种文化瑰宝。历代文人和画家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线条作为中国绘画造型表现的一种方式,用来表现物象。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的六法论,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和鉴赏家所遵循的原则。在“六法论”中排名第二的就是“骨法用笔”,说明绘画中的用笔在整个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中国画线条的发展

在中国画中不仅可以通过线条来塑造形体,还可以通过线条来表现画家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线条也体现了一幅作品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中国画的线条要讲究质感,要能表现出画家所描绘的物象特质,要像潇洒飘逸的“吴带当风”,像“屋漏痕”一样沉着和稳重。艺术巨匠罗丹说:“一条规定的线贯穿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任何丑陋的东西的。”对线条的探索是画家们画好一幅画最基本的要求,不成熟的艺术家他们在对线的表达上是不负责任的,要想将线条高质量地呈现在画面上那需要的是一种决断力。

我们要想了解不同时期线条产生的时代特征和画家们不同风格的变化,可以从线条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色进行研究。在我国的原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象形文字,在原始的壁画中也有用粗犷和简单的线条描绘人们生活的图像,在这当中也会出现一些绘画的内容和抽象的符号。用线条和文字来记录人们的生活,成为后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不同线条的组合、重组、变化和扩展,以流动的线条表现作品的内容。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纹样,以及钟鼎文、甲骨文、战国时期的漆画都是以线条为造型的。秦统一六国后,将小篆发展成全国通行的标准文字,在线条中表现出来的是藏锋逆入,无垂不复。在绘画上,人们讲究线条的均匀并富有弹性。通过存世最早的战国时期的帛画可以看出线条的变化,在这种线条的变化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对以后工笔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线条由粗略变得紧密,由“意淡雅正”走向“精密臻丽”,之后又出现了“笔不到而意到”的疏体[1]。

从东晋顾恺之传世的摹本《女史箴图》中体会到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是对战国壁画的发展和继承。线条是绘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画塑造形体的方法与手段。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画家们经验的不断丰富,总结出不同的描法,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比如,画山水画的十六种皴法,人物画的十八描法等。线条在中国的绘画中是表现造型的重要手段,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创新、变化。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在遗址中发现,出土的彩陶的陶身上已经有了精美的图案。这些纹样图案的出现,是原始先民对其劳动和生活体验的直观反映,再通过不同组合和相互穿插的线条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人们认识和审美的不断提高,线条不再是简单描绘物象的轮廓,而是通过形体的塑造来表达内容,在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些象形文字。但是简单的文字形态不能完全表现出复杂的内容,需要画家在绘制的过程中采用转注、会意和假借等,高于完全的模拟而符号化。随着画家主观情感思想的表达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文字。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安定,人们生活的富足,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开明,开辟了艺术发展的新道路,当时的书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唐代书法家在二王的基础上,结合所在时期审美的不同,将其不断地充实和變化,最后使其融会贯通。

唐代经济繁荣,风格多样的绘画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的题材也不断地增多,逐渐转向对世俗生活的描绘,意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情感,追求人物的韵味。

在当时,画家特别注重对线条的运用,强调线条中笔与笔之间的联系,在这种书写与画面的相通中,增强了对画面审美意趣的感悟与认识。北宋书法家米芾,运用侧笔和横点将披麻皴进行了改革,创造了笔法独特的“米家山水”。米芾笔下的山水笔墨简洁,黑白墨描绘自然山水,画面具有平淡和天真的境界,抒胸达意,使山水画中有了文人画的意境。到了元代,在文人画中线条得到了进一步的变化和发展,元代画家在绘画中注重表现画家的心灵,在线条的运用上更加的自由,用笔风流倜傥,同时将笔墨的变化发展到极致,在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上,强调笔墨的变化,使得笔墨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山水画的表现中,笔墨又增加了一些符号化的元素,山水画中所要表达的“尚意”,与书法中对笔墨的倾向有些接近,表现的更多的是写,而不是描,这也使得笔墨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意境,促使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

明清时期,由于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和文人对朝廷的现状不满,丧失了信心,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寄情于书画来抒写心中的情感,从而促进了绘画水平的提高。同时期的写意花鸟画也逐渐盛行,画家对线条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线条除了可以表现物象的形体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石涛在《苦瓜和尚语录》中写道:“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将自然界中不同的客观物象所引发出人们对他们主观情感的表达,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将其感受表现出来。它能“含万物于中”,显示出宇宙“万象”“众有”的生命力运动之美。

二、中国画的线条与用笔

毛笔的出现与使用,使得线条有了质的飞跃,研究毛笔的属性,讲究怎样控制毛笔。毛笔不仅在绘画中使用得较多,在书法中也频繁使用,书写中笔画的夸张,抑扬顿挫,蚕头雁尾,讲究笔势的顺序和字形的美。将前人以均匀为美的观念向剑拔弩张之势变化。线条受书法的影响,开始注意起收笔,不仅增加了转折处和首尾处的力度,而且还强化了线条的节奏感。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中,更增强了线条的质感、力量感和运动感。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线条都有一定的法度,线条通过取势、笔笔之间的呼应,给观者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感觉。到了后期,线条进一步发展,画家在画面中开始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宋代的统治阶级改变了唐代以来以书取仕的方法,这样可以为画家提供自由发挥主观思想来表达物象的空间。宋人对线条运用的变化,使线条在绘画中得到了发展,不再像唐代拘泥于线条的艺术功能和玩赏意趣。宋代的绘画,不再是单纯对人的描写,这样已经满足不了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他们逐渐把描绘的对象扩大到现实所生活的环境,画家通过山水画和花鸟画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的兴趣,宋代画家提倡在作品中反映自然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逐渐减少,这种现象在山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线条的发展本身就是线条变化的过程,最早的绘画是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也具有教化社会的作用,在这当中人物画表现得更为突出,到后来逐渐发展到描写人们的自然生活,用山水画和花鸟画来抒发情感。由于写意花卉的出现,线条由规范变成直抒胸中情感,线条变得更加自由与丰富。艺术性极强的书法,它的表现形式和笔法恰到好处的融合与切入,使线条在绘画与书法的发展中,有其共同的特点,就像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说的“书画同源”。书画的技法“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3]。

三、中国画线条的特点

中国画的线条不但具有“应物象形”的描绘对象,而且还有明镜察形的社会功能,在整个社会中也发挥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不只是生动地描绘自然界中的客观物象,更重要的是能真实地表达画家的精神世界,以物寄情,以物表情,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人们将线条融进了主观情感去表达画家特定的心境,以笔写心,而不是单纯地描绘形体。在现实的生活中,画家所描绘的物象不是完全的客观物象,而是通过画家拟人化了的笔墨语言符号。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画逐渐讲究画面意境的营造与表达,在心与物的处理上,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心悟道,描绘的是“心画”。因为有了这些对“心画”境界追求的画家,才使得画家去探究笔墨的形式语言。当中国画的用笔不简简单单是对物象形体的描绘时,画面就有了审美的价值。相对于形象之外的一些表现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些意象之外的表现语言,画家不断地体现它们的表意性,通过特殊的形式——笔,表达画家的心声。

通过用笔来表达心声,是画家所追求的“意”。中国画中的“意”有多层含义:用线条去表达客观的物象,线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线条去传达作者内心的感受,从线条中可以体现画家的修养和个性。主客观相互融合,物化了主观物象,就像齐白石老人说的,物象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通过作品可以使观者与作者之间有一种心灵和灵魂上的共鸣,以及作者在特定的心境中,对画面特定情绪和气氛的处理,这也是诗歌所追求的“画境”,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国画中所表现的这些“意”有些是造型方面的,有些是心理方面的,它们之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要在画面中表现这些“意”,就要笔与墨相结合,以形写神,以笔写心,以心达意。

中国画的线条千变万化,如提按转折、轻重缓急、干枯润淡等,这些都要根据画家所要表现物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变化,抽象的主观情感在不同排列變化的线条中得到了物化。如石鲁的线条坚硬,像刀削的斧劈,表现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个性;八大山人以转折多变的阴柔侧锋,表现自己孤傲叛逆的个性;还有一些画家在他们的画面中,通过不同线条的穿插变化,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如潘天寿和齐白石等。既然线条能够在画面中表达“意”并赋予整幅画美感,画家便逐渐追求通过线条的力度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中,线条通过笔法所产生的变化与画家的性格是紧密相连的。画家个人修养的不同,所体现出线条的变化也不同,如苍老有力、浑厚流畅等。中国画的用笔十分讲究,不能只注重线条技法的表达,单纯地变化线条,要考虑画面中精神和意境的表现。

南齐时期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提出绘画的“六法论”,在六法论中将“用笔”排在“气韵”后面的第二位,而且将“骨法”和“用笔”联系起来。卫夫人的《笔阵图》里也强调了用笔的重要性,并用“筋”“骨”“肉”来比喻线条的品质。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崇尚力度,因为在画面中力量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人品风骨的标准,中国画用笔讲究“入木三分”和“力透纸背”,达到“高山坠石”的气势和力度。画家探索线条的节奏、动势和韵律,特别注意线条的变化,即使是一条直线,也要讲究“一波三折”,每根线条都要讲究抑扬顿挫,虚实得当,用笔的力度和提按要有节奏和韵律。画家对线条表现形式的追求,使得他们对线条的要求随着画面的需求的不同有所提高。原先表情达意的线条慢慢地在理法中僵化。虽然,画家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要注意对外界的师造化,并把美好的愿望表现出来。但是,一旦固化了“造化”之理,线条就失去了艺术的真意。

线条在历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众多画家的创造与发展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新时代中,许多现代中国画家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线条。比如,李可染含蓄深邃的线条;刘文西的线与点分离的长线条等。这些创造出的线条丰富了中国画的抒情功能和画面的表现力,还有一些有名或无名的画家笔下的线条也反映了画家的人生,这些正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现代文化艺术的大背景下,在绘画的语境中,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下,线条得以确立,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内涵与西方文化中的精髓相互融合,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美的线条。

综上所述,线条是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线条的造型、形式和风格继承并体现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拓展和创新了中国画新时期的风格,使得中国画在世界多民族绘画中标新立异。也许,这就是中国画线条最有冲击力和张力的地方,是中国画线条艺术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力.论中国绘画的线条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王新磊.浅析中国画线条的审美特点[J].美术大观,2011(08):37.

[3]陈希玲.中国画的线条美研究[J].大众文艺,2017(06):47.

基金项目:2021年度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基于广西民族文化下线条在中国画作品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KY1809)。

作者简介:白一男(1988-),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美术学(中国画)研究。

猜你喜欢

审美线条中国画
中国画
线条之美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