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个着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抓手

2024-05-27健,薛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着力舆论中华

孙 健,薛 晨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科学内涵和价值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还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战略定位,尤其是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基于“七个着力”组织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这“七个着力”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充分体现了有总有分、内外相系、上下贯通的结构特征,极具鲜明政治性、先进思想性及科学指导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实践遵循,明确了着力重点。

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革故鼎新,取得历史性的成绩、积累了生动鲜活的经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进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上得到了显著增强,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精神面貌也由此更加奋发昂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证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一项事关重要的工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新时代新征程,立足新起点,奋力新征程,针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一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全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媒体;始终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于宣传思想工作全过程,牢牢把握舆情动态及其价值取向。二是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法治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标准等方面的立法修订工作;“打铁需要自身硬”,各级宣传思想工作管理执法部门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建设一支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善于与时俱进、对新知识新理论充满好奇心和行动力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专业队伍,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宣传与斗争力度,提升面对复杂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此次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同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立心、为民立魂”的工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设缺失灵魂,则必然没有力量。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新时代新征程上,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和夯实团结拼搏、踔厉前行的思想共识的基础。一是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就当前而言,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来全副武装我党,引导教育人民,指导实际工作;要切实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的自我斗争精神,并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任务,着力守住管好各类意识形态领域管理。二是持续巩固发展壮大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主流思想舆论。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具有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中,面对未知的新挑战和诸多困难,必须持续巩固和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主流舆论,大力弘扬新时代主旋律、积极倡导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深刻领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宣传中国形象;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系统地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完善全媒介传播体系,构建新型的网络舆论环境。三是宣传意识形态战线要坚定政治定力,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紧密联系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领导力水平,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丰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手段,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内容、形式和传播的创新,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魅力。四是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互联网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4]要高度重视网上舆论斗争,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提高网络管理和运用能力,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注重对网络内容建设的引导;增强网上正面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

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心、汇聚民智的当代中国精神,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2023年10 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和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熔铸于党领导人民漫长而又伟大的实践中,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结晶,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使得“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是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让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去感受、去感知、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行动方式,让它更好地展示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相融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借助法治的权威来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三是要持之以恒地把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深入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对“四史”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和血脉,努力培育具有良好思想素质、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的时代新人。四是在学校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育人,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双向驱动、协同发力、一体推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育人,广泛搭建实践平台,组织举办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会、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管理和服务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活动的实施和管理团队的建设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处于思想斗争的最前线,正确良好的舆论被称为“黏合剂”、“推进器”,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和展形象的重大作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随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和人、信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科技的推动下,新闻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也在持续地更新。提高新闻舆论的导向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构建新型的主流新闻舆论格局,巩固主流新闻舆论的话语权,打破“西强东弱”局面的一种重要方式、手段和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强调要牢牢把控正面的、积极的舆论方向,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四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以及公信力,使具有新时代主流思想的舆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一是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突破媒介形式的屏障,深入推动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融合,使其具有更丰富的传播内容、更生动的叙述方式、更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更多样的传播形式。二是掌握新闻舆论的发展规律与动态,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要提升在面对复杂的新闻舆论模式时,能够有效地解决矛盾,增强群众的凝聚力,用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舆论进行宣传,让人们的思想认识领域的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牢牢掌握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断弘扬新时代主旋律、正能量,做大做强新时代主流思想的宣传舆论。三是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不断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动员力、感召力和文化感染力;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站位,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迅捷回应公众的关注与热门话题,对问题的难点及其缘由进行深度分析,抓住新闻和舆论的各个重要环节,让新闻和舆论的传播质量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四是凸显初心使命,提升新闻舆论的公信力。立足真实客观公正全面,传播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正能量的新闻内容,尊重新闻传播客观规律,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养分,传播展示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形象,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传播新格局。

五、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是我国在当今世界复杂多样的文化潮流中鹤立鸡群的根源所在。聚焦传承中华文脉,有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既是固根铸魂的内在诉求,亦是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不断获得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是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载体,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要增强文化自信,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动力。积极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二是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要做好全方位的传播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进行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做好个性化的宣传,根据不同人群,开展基于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技术手段的变革与创新,打造网络化、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三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语言转化,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建设是铸魂固本、凝聚人心的重要基础。习近平认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但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强大,国运才能更持久,更深邃,更有力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而且对推进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叠加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都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以及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邓小平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6]209“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6]211习近平也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7]。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把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方向盘,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新期望放在第一位,大力培育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着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吸引力,持续创新文化环境,优化文化服务体验。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撑。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体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基本指导准则。以推进文化制度改革和发展为着力点,制定完善的文化经济政策,促升文化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三是以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激发文化产业活力。2020年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当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一种“朝阳产业”,这种“朝阳产业”在推动文化发展新业态的同时,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吸引了具有文化创意和头脑的人才。因此,要加快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充分发挥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理念、内容、技术、形式、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

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然之举。“和羹之美,在于合异”[8]。“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9]这即是理念,亦是行动。

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宣传工作,才能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中国。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化国际交流传播能力建设。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促进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学习;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二是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创新中外文化交流模式。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垒,搭建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10]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五彩缤纷,生机勃勃。三是要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习近平强调,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要立足于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立足于时代发展需要的实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追本溯源,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华;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代,把反映中国发展与进步的价值观念、艺术作品和成果带到国外去,着眼于我们国家和全球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集中力量,提出体现中国立场、蕴含中国智慧的思想、主张、方案,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发展的、开放的中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八、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七个着力”,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具体实践的重要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与发展,对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认真学习、领悟、运用“七个着力”指导实践,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态度,使中华文化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证。

猜你喜欢

着力舆论中华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坚持“三个从严” 落实“三个着力”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