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岩画保护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2024-05-27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岩画宁夏研究

潘 晓

(1.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127;2.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岩画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00)

岩画是指刻在或绘在石面、崖壁以及洞穴上的各种图像、文字以及符号的统称,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一种图像史料,是一种全球性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目前,在世界五大洲的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有岩画,我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已发现有岩画。

宁夏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其中岩画资源最具典型性、最具影响力,传承着宁夏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地域文化。宁夏岩画自1969年发现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科学调查和研究,已基本廓清基本情况。宁夏岩画分布空间大、内涵丰富,多为各种动物、人面像、形态各异的人形、植物、人体结构、印迹、天体以及各类符号、图案等,像似一本视觉书籍,讲述着古代宁夏地区人类的历史以及认识世界的方式。虽然目前关于岩画制作年代的上限存在分歧,但学界基本赞同宁夏岩画的兴盛期是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相当于商周至秦汉时期),经历汉唐迄至宋元时期[1]385。

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对宁夏岩画的保护研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宁夏岩画保护研究现状

宁夏岩画分布空间大,岩画点相对集中,由北到南主要分布在全长250余公里的贺兰山脉各沟口内外,以及卫宁北山、香山和黄河东岸的灵武东山。从分布区域看,主要在北纬36°~39°、东经105°~106°之间的区域内,最北为沙巴台岩画(北纬39°18′3.71”),最南为石窑湾岩画(北纬36°14′16”),最东为马鞍山沟岩画(东经106°26'42.7”),最西为葡萄墩岩画(北纬105°09”28.5”)。从岩画分布的海拔高度看,主要在海拔1200 米以上地区,海拔最高的岩画点为石窑湾岩画(2147米),最低的岩画点为大武口沟口岩画(1204米)。由于南北间距较大,加之自然环境上存在的差异,因而宁夏岩画也各具特点,主要表现为山前草原岩画、山地岩画和沙漠、丘陵岩画三种类型[1]24。每一类型岩画在分布环境、岩石硬度等方面具有共性的同时,在分布范围、图像题材、岩石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截至目前,已调查发现岩画点近40 处,21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贺兰口岩画和中卫大麦地岩画分别于1996 年和2019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不断有新的岩画点被发现。

目前,宁夏岩画已形成了初步的保护研究体系,岩画遗迹安全总体形势保持平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加强,数字化保护初步形成

宁夏境内大部分岩画点依法划有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设置岩画保护区标识和护栏,还在岩画密集区安装了数字遥感监控系统进行日常监测,并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于岩画保护和检测管理中。岩画田野调查与数字化基础工作有序开展,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及各市县文管部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和记录,对岩画的分布范围、保存现状、内容题材及制作方法有了基本的掌握。特别是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运用考古学数字科技的方法,将已调查获取的各岩画点的照片、地图、遥感图像、文字资料等数据准确、科学地逐一整理、分类、归档、著录、审校、装订,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岩画著录体系,初步形成岩画档案管理标准化,目前已完成18 个岩画点共262 册的资料档案。宁夏两所岩画管理和研究机构(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和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积极尝试建设数字化保护模式,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对宁夏境内的岩画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调查和复查。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手段对部分岩画点进行数字化保护,形成了部分岩画点的区域三维模型、数字地形图、数字地标模型、岩画石的正射影像、岩画区域空中视频、空中全景、各市县岩画分布图以及全区岩画分布图等成果,初步形成宁夏岩画资源数据库[2]114-122。针对岩画这一特殊的文化遗产,自治区先后制定实施了《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规范了岩画规划管理、保护措施、研究利用等的要求和相应法律责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岩画保护公众意识淡薄、保护措施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让岩画保护有法可依。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编制并实施了《银川市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保护总体规划》,这些举措将岩画保护纳入各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管理范畴,使岩画保护管理有了具体的指导。2014 年,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与南京博物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对贺兰口岩画保护区内20处岩画用化学分析法与物理分析法结合的方法,对岩画本体表面进行除菌、清洗、灌浆加固等进行有效抢救性保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风化、侵蚀等造成的自然破坏,有效改善了岩画保护状况。

(二)岩画学术研究持续加强

目前,宁夏岩画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成果斐然。公开出版了《贺兰山岩画》《贺兰山与北山岩画》《宁夏石嘴山岩画考察报告》《宁夏灵武岩画考察报告》等一系列学术著作与考察报告约40 余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的岩画研究性论文,涉及岩画年代的断定、岩画的保护与利用、岩画内容的综合性研究等方方面面[3]。二是课题研究不断突破。“中国北方岩画文化遗产资料集成及数据库建设”入选2018 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人文》荣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宁夏岩画中的北方游牧文化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岩画艺术史研究”已结项,研究成果《中国西北地区岩画艺术史研究》入选2021年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设优秀成果名录;宁夏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贺兰山岩画资料数字化采集与保护性研究》、宁夏文旅厅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黄河流域(宁夏段)岩画保护研究》和《宁夏贺兰山岩画“申遗”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均已结项。由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创办的《岩画研究》目前已出版15本,在国内外岩画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研究人员不断增加。在近年发表岩画研究文章的作者中,涌现出了一批年轻学者,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钻研的学术研究精神,这表明宁夏岩画研究与中国岩画研究一样,进入后大家时代。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频繁

1991年、2000年在宁夏银川先后召开了两届“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国际岩画研讨会”。2008年以来,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以岩画峰会、岩画研讨会、岩画艺术节等不同形式举办了多届“国际岩画学术研讨会和艺术交流活动”。2015年,举办了全区岩画微腐蚀断代及保护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知名岩画专家和学者来宁夏考察、交流访学,交流了岩画研究中应用的自然科学方法和GIS系统技术的经验,并交流了怎样综合运用考古学和微腐蚀断代等直接断代方法为宁夏岩画的年代提供科学依据。

(四)岩画合理利用持续推动

基于岩画分布较为集中的贺兰口岩画点,建立有贺兰口岩画遗址公园,目前已经成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形成景区保护式模式的成功案例[4]141-148,2016年,贺兰口岩画被评为“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已建成的“黄羊古落”,集非遗、研学、亲子、度假为一体,助力乡村振兴。银川世界岩画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中卫市博物馆设有岩画专题展,加强了对岩画的收藏、保护、宣传和展示利用。

(五)岩画价值传播推介和合作交流持续加强

利用媒体、大型活动、举办岩画主题外展等,开展宁夏岩画价值推介及公共服务活动,吸引公众关注宁夏岩画保护,提升宁夏岩画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目前,已在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及国内诸多省(市)举办多次公益性展览、“丝绸之路·中国岩画展”等国际交流活动和贺兰山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绩突出,搭建起贺兰山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等交流平台。

二、宁夏岩画保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岩画保护包括岩画资源的保存,岩画资源的管理,岩画资源的研究。简言之,就是保存、管理与研究,三者缺一不可[5]。半个多世纪以来,宁夏岩画的保护研究工作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尚未形成岩画保护研究的统一标准

虽然岩画管理和研究机构对宁夏境内岩画资源进行了多方面保护的探索,在岩画著录方面也形成了相关标准,但尚未在全区进行普及,特别是在岩画调查登记方面,尚未形成岩画数字登记和统计标准,尤其是关于岩画点的划分、岩画中“个体”“幅”等概念的界定,导致在登记和统计中产生较大误差,不利于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后期的相关研究。

(二)对岩画缺乏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由于目前调查所获取的岩画资料主要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获取,之后受资金和人员等多重因素影响,几乎没有开展系统的田野调查工作。最重要的是岩画资料保存管理不集中,主要由个别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各地文管所和一些岩画研究者分散保存,岩画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同时获取的照片质量较差,再加上时间久远,受限于时代仪器设备、技术手段、人员专业素质等多方面原因,调查获取的数据不利于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近年来又有新的岩画不断发现,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结合非接触式的测量记录方式,真实、安全、精确地获取岩画形、色方面的信息数据。

尽管宁夏岩画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但在研究认识与阐释上存在较大争议,存在着不系统、不深入、碎片化等问题。在2008 年之后,学术界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图像的内涵阐释、岩画的保护利用、图像内容的比较等方面,很少再去专门研究岩画断代问题,即使现有的岩画年代的断定结论,在年代的上限上存在较大分歧。

(三)人员和资金短缺

目前我国岩画遗产绝大部分归属于文物管理部门,但是限于所属文物管理部门业务繁杂且人员紧张,无法主动开展岩画保护研究工作,更多的是被动地配合其他研究机构进行一些资源调查,基层研究工作更加薄弱。由于文物保护经费完全依靠财政拨付,资金短缺已是常态,用于岩画保护研究的经费少之又少,加之岩画分布比较偏远且分散,个别岩画点存在着无人看管的现象。

(四)保护研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目前,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相对完善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其余省级、未定级的岩画点保护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缺乏统一的保护策略和分区域的保护规划。

(五)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

由于岩画的学科属性的不确定性,涉及岩画研究的学科有艺术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的切入点、运用的方法以及学科背景的差异等,导致岩画研究性保护模式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依据。

(六)对岩画进行数字化保护、管理和研究相对滞后和欠缺

尤其是进入数字人文时代,将数字人文方法运用到岩画田野调查、图像的提取与建档、考古类型学分类与研究以及年代断定等方面的尝试较少,因为传统的描摹、分类方法带有不同程度的人为因素。

三、宁夏岩画保护研究对策

岩画保护与考古断代一直是世界性的两大难题,国内外探索了许多成功且具有借鉴意义的保护方法和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先进技术、设备应用于岩画本体保护和检测管理中。二是原址复原,主要针对一些史前洞穴岩画。三是建设国家岩画遗址公园,意大利梵尔卡莫妮最先创建了国家公园的岩画管理与保护模式,我国目前建立的岩画遗址公园有贺兰口岩画遗址公园。四是制定法律法规。五是成立岩画研究和保护机构,国外以意大利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岩画协会最为典型[6]。目前我国在中央民族大学建有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国岩画学会。六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吸引公众自觉参与,实现保护成果共享,形成全民参与岩画保护的良好氛围。七是建立岩画遗产数据库。八是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岩画遗址至少有50余处,而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仅有左江花山岩画文化艺术景观一处。

纵观宁夏岩画保护研究的问题,既有管理与保护上的问题,也有旅游开发与传承问题,还有岩画的学术研究等问题。基于宁夏岩画保护研究现状的分析,在丝绸之路视野下,探索岩画保护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出符合宁夏岩画实际情况的保护研究路径和对策。

(一)夯实岩画保护基础性工作

针对岩画资料保存分散、调查不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等问题,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方法和手段,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系统开展宁夏境内岩画普查、复查和专项调查,采集岩画基础资料,全面廓清岩画资源底数。规范岩画调查、记录、整理的方法和标准,制定岩画资源著录行业标准、数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推进岩画数字档案体系建设。健全岩画信息资料,为申请岩画考察报告出版工程、建立岩画基础数据库、深化岩画学术研究等提供支撑。完善岩画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实施全区岩画保护性基础设施和重要岩画遗址保护加固、保护设施及安全防范工程,全区岩画点实行“看护员制度”。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后并未产生预期的影响和效果,建议对《条例》进行适时修订,同时制定并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等,形成以专项法规、保护规划的综合保护体系。

(二)规范和深化岩画学术研究

虽然有关宁夏岩画研究的成果斐然,特别是作为唯一一家省级岩画研究机构,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近年来按照考古的研究范式,出版了两本岩画考察报告,但是与宁夏岩画丰富资源远远不相称。因此,应当结合系统调查工作,对现有基础资料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按照统一的收录标准、统一的撰写形式,编辑出版贺兰口岩画、中卫大麦地岩画以及青铜峡岩画等系列田野考察报告,出版系列专业性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完善岩画出版保护模式,加强对宁夏境内岩画资源基础数据统计分析、分类分期、文化因素分析等基础性研究,为岩画数字化建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其他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扎实的基础性研究资料。鼓励岩画研究者继续加强岩画学术研究,发表高质量的专业性的学术文章,建立岩画保护理论体系。

同时应打破地域和时段的限制,在“丝绸之路”视野下,加强与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对话,从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出发,拓展岩画的研究范围,丰富岩画研究内容,加深研究层次,梳理不同区域岩画及相关文化遗存的特征。同时将岩画的保护研究视野扩大至“丝绸之路”“欧亚草原”等考古学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尽可能多地探求岩画中包含的古代社会生业方式、社会组织、视觉意识、精神信仰等信息,以及文化区域间的时空关联。

将综合断代法与科技测年相结合,突破岩画年代断定的瓶颈。宁夏岩画自发现以来近半个世纪,学界对宁夏岩画年代的分期和断定,从最初运用解读岩画图案、对比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民族习俗、民族志材料等传统的间接断代法进行年代推测[7],到运用微腐蚀断代[8]、数字人文方法等科技手段对岩画的年代进行直接测定,再到近年来逐渐关注岩画与考古学遗存(遗址、墓葬)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岩画的年代与族属,对宁夏岩画的断代研究作了有益的探索[9]。但目前对岩画年代上限仍未达成统一且相差较大。近年来,由于田野考古学的长足发展,许多具有确切年代和浓郁文化因素的遗物不断出土,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岩画附近均有遗址和墓葬发现,这为岩画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佐证。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内外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及其年代学标尺,对宁夏境内岩画的内容和形象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同时,应当与岩画周边的考古学文化、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互为印证。在此基础上,应当发挥自然科学的优势,充分运用科技测年和数字人文技术,突破岩画年代研究的瓶颈,逐步建立起宁夏岩画的年代学框架。

走出岩画研究的象牙塔,对岩画进行价值阐释。意大利岩画学者阿纳蒂教授说过“岩画价值的大小在于对其研究的成果和公众的认识程度”。因此,岩画研究者应该走出岩画研究的象牙塔,深化岩画价值研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岩画理论和学说,同时形成一种研究范式,为广大岩画研究者、爱好者深入了解岩画提供重要的参考,并由研究人类的“过去”转向将“过去”与“现代”的连接,让岩画研究能够为现代社会和公众利益提供知识和文化服务。

(三)鼓励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发与利用,探索岩画保护区规划和旅游开发融合模式

面对岩画的开发利用这个问题,如何调节保护与利用这一矛盾?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也是岩画保护的一种,在加强岩画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开发岩画点周边的古村落、古民居等项目,打造一批以“研学游”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游览内容、创新游览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与现代艺术、传统工艺、非遗、文化创意等相结合,努力实现岩画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2]114-122,完成岩画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变。

(四)加强岩画本体保护

岩画,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除遭受一些人为破坏外,还遭受着微生物腐蚀、岩面风化裂缝、风雨侵蚀等本体损坏问题,应加强对岩画本身所处的大环境及其各种环境因子,如气候、水文、温度、土壤、地质等做全面的分析,依托专业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岩画本体保护项目。重点在岩画病害检测、岩体稳定性评估、岩刻画保护修复新材料、无人智能监控等方面,加强数据积累和重点攻关,提出岩画本体保护与病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为岩画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分期、分批对重要岩画点(国家级和省级文保单位)开展实体保护工程,对已面临危险的岩画逐一分点使用加固、防渗、清杂、抗风化处理、导水、异地保护等措施,进行修复性保护。推进建设岩画保护监测中心、属地岩画监测站,初步建立宁夏岩画保护区预防性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岩画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环境风貌整治力度,保护好岩画周边历史风貌及人文自然环境。

(五)推动数字化建设与利用

当下,数字化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通用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近年来,我国在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进行岩画保护上做了有益探索和实践。然而,与中国拥有着数量庞大岩画资源不相匹配的是,仍然没有机构或网站能够将全国的岩画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整合、开放和共享,这对岩画爱好者和研究者无疑产生了困难[10]。因此,在数字科技时代的机遇下,有必要对宁夏境内岩画实施数字化保护,运用先进的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采集全区岩画点岩画本体几何空间信息、岩画正射影像、局部精细环境及大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以及重要岩画点的三维扫描等信息,运用数字技术处理岩画图像,建设宁夏岩画资源数据库,建设网格化保护体系[4]141-148,提高岩画保护水平,形成岩画的永久性档案。在数字化基础工作和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下,打造岩画一体化管理和展示平台,打破时间、地域局限,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岩画资源的数字化采集,逐步建设“中国岩画数据库”,为岩画研究者提供翔实的、身临其境的岩画第一手资料,健全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岩画数据共享共用。

(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97 年,贺兰山岩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岩画还有内蒙古阴山岩刻和广西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憾的是贺兰山岩画目前已不在我国遗产预备名录里。有效的岩画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率,同时,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为后申遗时代岩画保护工作带来有利影响。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和重启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时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地区联合申遗,促进宁夏与国内外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学习借鉴广西花山岩画申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适应更新世界遗产申报的理念和机制,通过申报活动,增加公众对贺兰山岩画周边环境的保护意识,实现岩画保护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岩画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应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汲取国内外先进保护经验的同时,探索符合宁夏岩画保护研究的对策和建议。由于岩画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因此,首先应将岩画本体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保护;将传统手段与数字化保护手段相结合,建设宁夏岩画资源基础数据库、打造岩画一体化管理和展示水平已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趋势”;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提升岩画保护研究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深入挖掘岩画的价值内涵,活化利用岩画,形成新时代岩画保护研究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实现岩画价值信息的全球共享和保护研究,实现岩画遗产保护持续良性发展。同时,应在丝绸之路视野下,打破地域、国界和时间的限制,以国际化视野共同助力岩画保护研究视野取得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岩画宁夏研究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宁夏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宁夏煤电博弈
孜孜荣岩画
宁夏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