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左宗棠西北边疆经略

2024-05-27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左宗棠新疆

张 瑛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

左宗棠不仅是收复新疆的功臣,也是西北边疆治理的开拓者。在主政西北期间,左宗棠在率军收复了被沙俄和阿古柏分裂势力侵占的新疆领土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为西北边疆多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精心筹划收复新疆

同治初年,新疆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斗争,清政府失去了对南疆的控制。乌兹别克穆罕默德·阿古柏打着“助中国讨贼、报效朝廷”的旗号,大举入侵新疆,占领了南疆各地。沙俄也趁火打劫,1871年7月,沙俄以“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1]2为名,强占伊犁。

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回民反清斗争平定后,清政府着手收复新疆,令金顺率军出关,屯兵于巴里坤。次年九月,朝廷任命景廉督办新疆军务,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办粮饷转运。

正当清政府陆续派兵出关,准备收复新疆之际,日本侵犯台湾,东南沿海防务吃紧,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塞防”与“海防”之争。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也就是放弃新疆),专办东南沿海防御。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大患。”[2]19主张把收复新疆的军费用于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认为当务之急则是收复新疆。在左宗棠的极力主张下,清廷最终决定,由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在收复新疆的战略部署上,清政府在同治十三年(1874),提出对天山南北同时发起进攻的三路并进的方案。光绪元年(1875)春,清廷又发出“张曜,宋庆两军,或北至古城(今奇台),合兵进取,或由南路进攻吐鲁番”[3]68的谕示。左宗棠受命之后根据敌情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务实方针。左宗棠认为,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交通不便,“户口凋敝,田地荒芜”,粮食短缺。收复新疆,必须在充分做好兵员的调集,军饷的筹措,粮食的采办、转运、屯集和军火的购置等工作后,速战速决,避免旷日持久。为此,左宗棠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一是筹集粮饷。收复新疆的第一个难题是军费困难。清廷拨付的主要是原陕甘军费中的各省关协饷。显然,这些军费是远远不够的。左宗棠受命后,通过举外债、借商款的办法,筹集了进军新疆的军饷。从光绪元年(1875)四月到光绪六年(1881)五月,左宗棠先后向汇丰等3 个洋行借款1375万两,解决了进军新疆的军费问题。

与此同时,左宗棠开展了周密的军粮采运工作。他采用南北两路分进的办法,筹集运送军粮。南路主要在甘州、凉州、肃州等府州收购粮食,分别于肃州、安西、哈密各建存粮2 万石的仓库,组织马车和骆驼运往新疆;北路从呼和浩特市、包头、宁夏一带征集粮食,以骆驼运输为主,经外蒙古南部商道运送到巴里坤和古城等地。至光绪二年(1876)夏季,运存于安西、哈密、巴里坤、古城等处的军粮达2000 余万斤。这些粮食,主要是供给清军开进和战争初期的需要。清军进入新疆后,军粮主要靠军屯等方式就地取给。

二是整肃军队、改善装备。左宗棠认为,自古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要迅速收复新疆,必须实行精兵战略。因此,左宗棠到任后,对准备进疆的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编裁撤。经过精简裁撤,进疆部队由180 多个营减少到141 个营,大大提高了进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每年可节省饷银200多万两。

为提高进疆军队装备水平,与此同时,左宗棠在西安、兰州创设制造局,制造了大批新式武器。并在上海等地设立机构,采购先进武器装备,极大地提高进疆部队的装备水平。

正是得益于左宗棠“缓进急战”进疆方针和精心备战,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指挥三路大军进军新疆,大败阿古柏分裂势力,收复了大部分新疆领土。光绪七年(1881)初,又率大军进逼伊犁,迫使沙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至此,新疆全部收复。

二、推动新疆建省

乾隆时期,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于1762 年设置了伊犁将军府,总揽新疆事务。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实行了三种不同的管理体制:一是在天山北路东部、乌鲁木齐等地区推行了府县制度;二是在天山北部原准格尔地区推行了札萨克制;三是在天山南部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了伯克制。第一种体制与内地的郡县制管理体制基本一致。第二种和第三种制度,则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管理地方事务。此后,新疆地区多次发生大规模的反叛。建立长治久安的管理体制,成为新疆治理的一个迫切问题。魏源在《海国图志》最早提出了在新疆实行统一管理模式的建议。龚自珍也在1829 年提出了新疆设置行省构想。左宗棠受魏源和龚自珍思想的启发,认为保障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的最好选择就是在新疆建省。于是,左宗棠五次上书,力主新疆建省。

第一次: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第一次提出了新疆建省、实行郡县体制的主张。他在《遵旨统筹全局折》奏折中全面阐述了新疆建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朝廷认可。清朝廷于8 月17 日发出上谕,要求左宗棠提出“改行省郡县”的具体方案。“左宗棠所陈统筹新疆全局,自为一劳永逸之计。南路地多饶沃,将来全境肃清,经理得宜,军食自可就地取资。惟目前军饷支绌,近虽借用洋款五百万两,亦是万不得已之举。可一而不可再。若南路一日不平,则旷日持久,饷匮兵饥,亦殊可虑。该大臣所称地不可弃,兵不可停,非速复腴疆无从着手等语,不为无见。著即督将士戮力同心,克期进剿,并揆时度势,将如何省费节劳为新疆计久远之处,与拟改行省郡县一并通盘筹画。”[4]77

第二次:1878年2月7日,左宗棠第二次上书,建议朝廷在新疆设立行省。左宗棠在奏折中再一次陈述了新疆建省的重要意义。但清廷对新疆建省仍有疑虑,命令左宗棠提出一个既可行又有退路的方案。同年11月16日,左宗棠详细地陈述了新疆建省的几点理由:一是从新疆社会已经安定,生产秩序基本恢复,建省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新疆建省有利于稳定西北边疆。三是新疆建省有利于国家政令上通下达。1878 年l2 月2 日,清廷决定伊犁收复后筹划建省。

第三次:1880 年5 月26 日,左宗棠第三次上书,提出了新疆设省城设置与郡县设置方案。建议新疆省城设在乌鲁木齐,全省设五道、四府、五州、二十一县。

第四次:1881 年初,沙俄归还伊犁地区后,左宗棠再次上书新疆建省。这次,左宗棠为新疆建省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将甘肃、新疆的协饷进行了划分,等于新疆在财政上获得了独立,为新疆建省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五次:1882 年10 月18 日,左宗棠再次上奏陈述新疆设省的五点理由,指出新疆建省已经时机成熟,否则,内忧外患会卷土重来。

在左宗棠等大臣的再三努力下,清政府最终做出了新疆建省的决定,但对左宗棠的建省方案进行了调整。主要是采纳了当时主政新疆的刘锦棠的建议,将省名定成了“甘肃新疆省”,意在先行过度,逐步独立。1884 年11 月,清政府发布上谕设立甘肃新疆省。任命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巡抚驻乌鲁木齐,受陕甘总督节制。

新疆建省,是西北边疆治理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新疆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左宗棠作为新疆建省的倡导者推动者、设计者和奠基者,其历史功绩将彪炳史册。

三、大兴屯田水利,发展边疆经济

早在筹划收复新疆时,左宗棠就提出了军屯、民屯并举,保障军粮供给的策略。新疆收复后,左宗棠在甘肃和新疆地区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屯垦活动。一方面,命令部队利用休战的空闲时间开荒种地,屯田自给。另一方面,召集流民,奖励垦荒。左宗棠招徕大批流民,发给赈灾粮食和籽种、耕牛、农具,让他们耕种。

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水利是发展农业的关键。“水利所以养民,先务之急,以此为最。”[5]104为此,左宗棠采取了三种举措大兴水利。一是军费出资,兵丁出工出力,修建水利工程;二是兵丁和民夫共同修建水利设施;三是官府拨款,发动农民出劳力兴建水利工程。在左宗棠的大力推动下,西北地区掀起了水利建设热潮。有文献记载,左宗棠治理期间,在张掖开渠七道,在秦州新开了陈家渠、毛缑家渠、张家渠、河边渠等四条渠,在酒泉临水河修建了7 座大坝。这些水利设施,大幅增加了甘肃的农田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左宗棠还倡导发展棉花产业和畜牧业。他曾组织刊印《种棉十要》《棉书》,分发给农户,指导农民种植棉花。命令各地官府组织调运羊种,发放给农民,支持发展畜牧业。在左宗棠的大力倡导下,新疆与河西地区的棉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创办近代工业

把经世致用的思想付诸于西北经略实践,是左宗棠有别有其他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的显著特点。在主政西北期间,左宗棠创办了近代西北地区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和第一个与民用工业企业,是西北地区近代工业的主要推动者和创始人。

同治八年(1869),左宗棠创办了西北第一个兵工厂“西安机器局”。办厂经费除向清政府申请拨款30 万两外,主要从英国等外国政府贷款500万。并从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招募了一批技术工人。西安机器局建成后,为进疆军队生产了一批火炮和子弹。

1872 年,为就近生产,就近装备进疆军队,左宗棠把西安机器局的设备带到了兰州,建成了兰州制造局,用来生产新式枪炮。当时的兰州制造局有厂房10 多间,设备是从购进德国造的6 英尺车床和手摇钻机器,军火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左宗棠写信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信中说,兰州制造局能自造铜引、铜帽、大小开花子,能仿造德国螺丝大炮及七响枪。

左宗棠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积极兴办民用工业。1878 年,左宗棠在兰州创办机器织呢局。从1879年春到1880年初,左宗棠从德国购买的织呢机器4000 箱,分三批运抵兰州,并聘请五名德国技师指导安装。光绪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兰州织呢局建成生产。每天产呢8匹,每匹长50华尺,宽5华尺。由于原料不足,产品质量不过关,因而没有销售市场。这年十一月,德国技师因合同期满而撤走。第二年,厂内锅炉爆炸,无力修复,织呢局也就随之停工。

兰州织呢局是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开端,也是我国第一个毛纺织企业,在中国工业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先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西北近代工业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

五、倡导文化教育事业

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大力倡导兴教办学,扶持文化事业。左宗棠多次命令甘肃各州县兴办“义学”“私塾”。有文献记载,左宗棠先后拨款在兰州创办了正德、序贤、养正、存诚、崇文等义学。到左宗棠离任时,兰州已建16 所义学,其他各府、州、县亦兴办义学近300所。

“义学”办起后,左宗棠经常利用公余时间到各地书院和义学视察,与师生们讨论学问。甘肃虽自1663 年从陕西划出,自成一省,但乡试仍与陕西合并举行,贡院设在西安,路途遥远,考生负担较重。1873年,左宗棠奏请朝廷分闱乡试,分设学政,在兰州创建一所贡院,亲笔题名曰“至公堂”。1875 年,甘肃贡院建成,并举行了第一次乡试,考取举人40 名,是甘肃历史上考取举人最多的一次。左宗棠驻扎肃州筹备新疆军务时,还给酒泉地区赴兰州参加乡试考生每人补助白银八两。

左宗棠也是最早在甘肃倡导职业教育的官员。在创办甘肃制造局和兰州织呢厂时,左宗棠积极搜集人才,培训技术工人。不仅从德国聘请了技师,还从浙江一带招聘了一批工匠,为西北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在大力兴办教育的同时,左宗棠还大力倡导文化事业。1869年至1879年的十年间,甘肃一省先后兴办书院20所,修复15所。在酒泉督办新疆军务时,他兴办了酒泉书院,督促敦煌知县苏履吉重建鸣沙书院。同时,左宗棠还拨付军饷,扶持各地开办书院。

六、筑路造林,推动西北生态环境建设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自然环境恶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进行了多方面的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修路造桥,改善交通。交通不便,道路不畅,历来是影响西北地区民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也是进军新疆的一大难题。左宗棠抽调大批官军,整修了陕甘公路、甘新公路,后又分南北两路,继续在新疆修筑干线公路,南路通至喀什噶尔,北路通至新疆精河。道路修成后,有效保障了新疆的军事行动和后勤供应,为进军新疆,加强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西北地区植被稀少,风沙大,交通条件差。左宗棠在组织西征将士沿甘新公路大量植树的同时,督促陕甘各地广泛植树造林。同时,左宗棠非常注重树木的成活率,每年组织对栽种树木成活率进行检查,督促官员对死亡树木进行补种。左宗棠还严禁官吏、士兵、百姓毁坏林木,规定:“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倘有不遵,一经查出,重者即行正法,轻者从重惩办。并仰营官、哨官随时教戒”[6]。

植树造林活动的展开,有效地防治了风沙对道路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甘肃布政使杨昌浚曾赋诗给予高度评价:

大将筹边人未还,湖相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干里,引得春风度玉关[7]120。

左宗棠还十分重视绿化美化环境。第二次驻节肃州时,左宗棠捐款200两,组织修建了酒泉泉湖公园。左宗棠在写给友人杨昌浚的信中,这样描述酒泉泉湖的风光:“白波万叠,洲岛回环,沙鸟水禽,翔游水边,亭子上有层楼,下有扁舟。时闻笛声悠扬断续”[8]492。

七、结语

左宗棠将经世致用的人文主义思想运用于西北经略的实践,采用充分备战,“缓进急战”策略,率军一举收复了新疆,为保卫西北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五次上书朝廷,力主新建省,奠定新疆长治久安体制基础。与此同时,左宗棠西北施政期间,多措并举发展经济教育文化,推动了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左宗棠西北经略的成功实践,为后世留下了有益的启示。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军事、体制基础,还需要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综合施策,培育内生活力。左宗棠运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生态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方略,保障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今天边疆地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左宗棠新疆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暮年左宗棠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