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价值、挑战与突破

2024-05-26徐稳葛世林

高校辅导员 2024年2期
关键词:虚拟仿真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

徐稳 葛世林

摘 要: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普遍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崭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式,但也同时面临着教育环境“过度自由”“边界模糊”、教育主体“本领恐慌”等现实挑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要把握数字课程、智慧校园、虚拟仿真环境“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营造“人人在网、广泛互联”的校园育人生态,增强虚拟仿真环境下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关键词: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27-0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高校思政课数字内容与资源库建设项目”(项目编号:GXSZSZJPXM009)、北京大学第三十二届“挑战杯”系列赛事特别贡献奖研究招标课题“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宣讲团体推动文化宣传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G01-19)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日臻成熟既更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式思维与理念,其所衍生的应用场景也为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提供了崭新路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也有学者围绕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话语的数字化展开研究。但从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数字化育人环境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样态、新趋势。从价值维度、现实维度和实践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和实践突破,是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机遇、理性应对技术挑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数字化技术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的重要举措。[2]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及其价值

信息时代下,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搭建起人际交往的特殊空间,营造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育人新场景,已然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的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而在教育领域,数字技术的蓬勃兴起与广泛应用,推动其逐步成为重构教育要素、影响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方法以及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内容的结构形态、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活动的运行方式,也随数字技术的介入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日臻完善的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场景,不仅极大地延展了教育活动的空间,而且成为引领其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工具,這同样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教育者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构建高适配的多种育人场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出现实虚拟化与虚拟现实化相交融的育人新模式,最终实现受教育者认知转变、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的目标,其实质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育人。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数字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不仅能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与理念,而且为教育者把握教育对象的需求和思想动态,丰富教育内容呈现,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带来新契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既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域边界,延展育人广度,又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智能化发展,增强育人深度。

一方面,全域拓展的互联互通性能够实现教育场域的“去中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边界得以大幅度延伸。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发挥着“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具有显性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导向功能,但在网络场域,教育活动却常常面临着“缺位”“掉线”的尴尬境地。万物互联的网络场域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空限制,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网络微课、直播教学等教育形式极大地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边界,扩大了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原先相对固定的教育空间日益成为一种开放性、感受性、共享性的教育新时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再受限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固定时间与场所,而是在云端就可以获取、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还能展开“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和互动。这样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不仅能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式思维与理念,为解决因地域、师资以及资源等方面所造成的教育差距提供有益思路,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从现实空间到虚实合一的空间场域延展带来新的契机,保证了教育活动的连贯性。

另一方面,数字现实的虚实交融感推动教育空间智能化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著增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具有生动的情景模拟、建构和再现功能,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机融合可以使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活起来”,搭建生动的教育模型,消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单纯讲述带来的抽象感和枯燥感,从而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心理距离。在数字技术所建构的仿真场景中,受教育者可以沉浸式地重返历史现场、亲历重大事件、走进文化场馆,以第一视角立体饱满地感受教育内容的历史厚度和时代温度,虚实交融的体验感有效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效果和受教育者的共情体验。不仅如此,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一系列数字技术还融合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网络虚拟空间与社会现实境况紧密联系在一起,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鲜的数字元素内容,也大大增强了教育活动的生动性、亲和力与感染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挑战

育人环境的全方位创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搭建出线上活动场域。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机遇和挑战并存,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融合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边界模糊”“过度自由”“本领恐慌”等隐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 从现实到虚拟的阵地转变致使教育环境“边界模糊”

数字化环境具有多样开放的技术特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红色场馆是重要的教育载体。这些特定的教育场景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可控性。數字技术介入所构建的虚拟环境,重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交往场域,其虽然源于现实环境,但具有特殊的运行逻辑和体系架构,并不完全是现实场域的镜像或依附。很多时候,线上的教育场景甚至还会对线下的育人实效产生影响。同传统的教育环境相比,在数字技术开拓的虚拟环境中,匿名的活动主体、快速流动的未知信息等不可控因素逐渐增加。一方面,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化”解构教育内容的权威性,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和泛娱乐化的话语表达对教育目标的导向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多维数据收集带来的隐私泄漏、信息安全风险也使得教育环境愈加复杂化,加之没有教育者“在场”监督,现实空间的“强连接”渐渐转变为网络环境的“弱连接”,脱离现实情境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剧师生间的距离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虚拟环境近乎“无边界”的活动场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日渐成为凝聚思想共识的“式微性”力量。

(二) 虚拟仿真技术的高门槛使教育者产生“本领恐慌”

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成果愈加丰富,在线教育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网络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反映出新技术的吸引力与发展空间,也对教育者的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4]具体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长期性认知不足,部分教育者对数字化技术感到“技能恐慌”“本领不足”,还存有一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运用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技术门槛成为新的社会资本,“数字鸿沟”悄然出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要求我们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思路,运用数字技术创设生动的教育场景,凝聚环体合力,打造多样、开放、立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一) 打造“数字思政”课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提供了具象的技术路径。

首先,教师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运用,助力教师从大量程序性、常规性任务中解放出来,更加精细化地实施教学活动。在学情分析环节,教师借助智能教学工具,可以清晰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浏览偏好,在教学中调整重点、难点,定制课程菜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互动,实现网络视频资源、社会案例资源的在线供给。在备课环节,高校间互联互助的“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线上备课平台、备课交流会等载体和形式为授课教师的智能化备课提供了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提升课堂讲授的效率和吸引力。其次,教师要平衡数字课堂教学的“道”与“术”,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当前,雨课堂、对分易、超星学习通等新型教学平台的推广使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借助大数据、智能交互等数字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实现传统优势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变革。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平台所开发的“在线文档”“智能签到”“弹幕讨论”“课堂抢答”“云上笔记本”等功能,将教室转化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智能空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选取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手段,通过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育,让数字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再者,教师要形成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资源,促进优质“数字思政”课程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为筑牢课堂育人主渠道,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形态提供了崭新动能。在原有教育模式基础上,推广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数字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网络直播课程、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程等优质数字课程资源,发挥在线教育全时性、即时性、高效性的教育互动功能,有机融合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二) 探索“智慧校园”建设,营造“人人在网、广泛互联”的校园育人生态

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6]形成“人人在网、广泛互联”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是高校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一是合理使用大数据,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数据模型。海量数据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石。校园信息化平台根据学生学习、社交、管理等公共平台所产生的行为大数据,利用数据采集的全天候、数据传输的高速性、数据处理的即时性,创建相关数据模型,把握个体或群体的思想现状,有利于推进校园办公电子化、课堂教学信息化、校园管理网络化,提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策略,合力推进精准化育人实践。二是重视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交互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7]现阶段,教育网站、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为校园数字平台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5G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定期组织相关的政治学习,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平台,及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设置数字网络空间的“警戒线”。三是注重技术手段的成果转化,为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智能场景。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建立数字校史馆,将现实教育环境中的实物要素鲜活、形象地再现,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一站式智能服务系统”“个性化教育智能伴学平台”“智能学伴机器人”等数字产品,也能够围绕师生成长发展需要,协助规划学习任务与计划,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精细化服务,切实增强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程度。

(三) 构建“虚拟仿真+ 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场域,增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重要的功能地位。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的虚拟仿真教育环境,是有效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是明确虚拟仿真环境的独特优势。现实世界与虚拟场景的交融使得虚拟仿真教育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层次多样、体验丰富的育人场所。一方面,虚拟仿真教育环境能够借助数字技术将现实虚拟化模型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叙事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虚拟场景中的数字交互。高速通信、全息影像等技术推动实现超时空教育,让受教育者不论何时都能够参与到问题讨论当中,呈现出更为真实的临场感。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教育环境还能够将虚拟现实化,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经验,让受教育者通过“亲身体验”去更好地领悟理论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等条件自主创设教育场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由此可见,构建多维立体的虚拟仿真环境,已逐渐成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趋势。二是建构虚拟仿真环境运行的保障機制。正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8]新技术的有效运用需要软硬件设施的配套跟进。虚拟仿真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经费的保障和教学中心的支撑。学校要支持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3D仿真体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开发集声、光、电多种手段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虚拟红色场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思政实践教学场馆。通过LED显示屏、投影沙盘、触摸查询屏、控制演示系统等现代化教学用具,将虚拟仿真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配备虚拟仿真实践教育所需要的VR头盔、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育教学活动。三是要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教育环境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虚拟仿真教育环境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全景立体的活动场域。借助数字环境和智能穿戴设备,受教育者可以“云参观”一大会址、“重走”长征路、和大国工匠“面对面”,实现“零距离”地感知历史事件,“跨时空”地感受红色资源、“多维度”地了解社会发展。在这种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第一视角”的参与感所带给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和活动获得感,切实形成一批可传播、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性虚拟实践课程。

总而言之,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创造出崭新机遇。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和实践进路,有助于在积极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同时,以潜在的问题风险为导向,找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尺度与边界,真正实现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赋能,创新育人环境、增强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34.

[2]徐稳,葛世林.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45-51.

[3]习近平.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 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N].人民日报,2018-04-23(001).

[4]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3-03-07].http:// 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8.

[6]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 18-24.

[7]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001).

[8]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14.

(责任编辑:黄立清)

猜你喜欢

虚拟仿真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海军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