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唤醒迷途“羔羊”
2024-05-26张美玲
张美玲
小寅是六(2)班的一名学生,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合群。最近我发现他上课无精打采,写作业敷衍了事,有时候甚至不做。我主动和小寅妈妈沟通,她说小寅回家后沉迷手机游戏,经常偷偷玩到半夜。我多次苦口婆心地和小寅讲述游戏的危害以及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后果,可是收效甚微。于是,我准备改变策略,从他的家庭背景和心理需求入手。
小寅的父母离婚,小寅跟随母亲生活,而母亲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小寅的父亲几乎对小寅不闻不问,母亲对父亲充满怨言,并经常在小寅面前流露。这一切,让我明白了小寅沉迷游戏的原因:破碎的家庭和父亲的冷漠,让他缺乏安全感。在学校,他成绩平平,在同学之间不起眼,难以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于是,他在游戏中寻求慰藉。因为在游戏中没人在乎成绩的好坏,只要通关成功,就能获得奖励甚至他人的尊重,这种即时易得的正向反馈让小寅找到了成就感和归属感。面对这样的小寅,我深感同情,也更加坚定了帮助他走出困境的决心。
家校联系,化“孤军”为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让小寅戒掉游戏,科学的家庭教育不可少。在和小寅妈妈聊天时,我了解到,小寅妈妈每天只是口头询问小寅的作业完成情况。小寅知道妈妈不会翻开作业本检查,就钻了这个空子,随意对待作业,以便有更多时间玩游戏。小寅妈妈出于对孩子的愧疚,纵容了他的这种行为。
了解到这一情况,我明确告知小寅妈妈,小寅敷衍作业是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玩游戏,长此以往,小寅会越来越厌恶学习,成绩也会下滑。我请求小寅妈妈与我携手合作,共同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我建议小寅妈妈在天气晴朗时带小寅参加户外活动,如跑步、散步、爬山等,天气欠佳时可以在家开展亲子游戏,如亲子左右障碍跳、拉大锯、跳跳虎等,以此增进亲子间的情感,满足小寅对爱的需要,削弱对游戏的依恋。
另外,我建议小寅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反复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不好只会加剧他的不安感,使他更想逃避现实生活,投入手机游戏的怀抱。听了我的话,小寅妈妈若有所思,采纳了我的建议。
平等沟通,化对立为和谐
针对小寅的困境,身为班主任的我决定主动出击,理解他的处境,共情他的感受,走进他的心里。只有听到他内心深处的声音,我才能对症下药。
一节语文课上,小寅因为前一晚熬夜打游戏,昏昏欲睡。课间,我特意把小寅叫到办公室。他忐忑不安,担心我会严厉责备他。然而,我对他微笑了一下,抚摸着他的头,让他放松并感受到我的善意。我和颜悦色地问:“我真希望老师的语文课也能像《王者荣耀》那样吸引你,你能告诉我游戏吸引你的地方吗?”
他愣了一下,看我没有发怒的迹象,鼓起勇气说:“老师,在游戏世界里,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它能让我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我说:“是的,游戏可以让你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我周末放松时也会玩半个小时游戏。”面对我的坦诚,他既吃惊又兴奋,感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随后,我话锋一转:“可游戏毕竟是游戏,它不能替你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味地在游戏中逃避,只会让自己在现实中的处境越来越糟糕。”
他看着我,若有所思。
我趁热打铁:“你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你将大部分游戏时间用于学习,只在周末完成作业之后享受游戏的乐趣,看看会有什么变化。老师期待你的改变。”
感受到我鼓励的目光,小寅鄭重地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尝试。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持续关注小寅,耐心地和他沟通,听他倾诉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渐渐地,他对我敞开了心扉。
特殊会面,化冷漠为感恩
有一次,我正好在校门口遇到了小寅妈妈,她热情地和我握手。当我握住她的手时,我感受到她手心有很多粗糙的老茧。我抬头望向小寅妈妈,她神情疲惫,眼睛布满红血丝,额头上隐约有好几条皱纹。
这一幕让我心中涌起了一个想法:小寅沉迷于游戏,对妈妈的付出也早就习以为常,或许从未仔细观察过妈妈。我可以创造一个契机,让小寅近距离观察妈妈,激发他的感恩之心。
于是,我策划了一次在办公室的“特殊会面”,并提前和小寅妈妈商量好。当小寅来到办公室时,我只是让他摸摸妈妈的手。他有些困惑,但还是照做了。我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小寅的表情。刚开始,他轻轻摸着妈妈的手背,表情还算平静。然而,当他触摸到妈妈的手心时,表情骤变,抬起头注视妈妈。当他看到妈妈疲惫的神情、额头的皱纹以及若隐若现的白发,泪水夺眶而出,他紧紧地抱住了妈妈,放声大哭起来。
我知道,此刻再多的言语都是多余的,因为小寅已经深切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我期待着,小寅能将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思考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组织活动,化单调为多彩
我深知,小寅对游戏的着迷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同样地,让他从游戏中走出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打算引导他减少玩游戏时间,逐步减少他对游戏的依赖。
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跳蚤市场、接力比赛等。在我的鼓励下,小寅勇敢地参加了部分活动。尤其是在接力比赛中,小寅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即便在小组落后的情况下,他依然毫不气馁,奋力追赶,成功扭转了局势,取得了第二名。在小组队员的欢笑声和称赞声中,我明显感受到小寅的喜悦和成就感。
正是那次接力比赛,我发现了小寅在短跑方面的天赋,他体型瘦小但爆发力惊人。在我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向校田径队老师推荐了自己,并成功加入了校田径队。这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还使他的生活更加充实,减少了他对游戏的依赖。
同时,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中,我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为他提供表现的机会。通过一次又一次活动,小寅在轻松的氛围中增进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这不仅将他的注意力从游戏转向活动,还满足了他渴望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经过一个学期的耐心辅导和关爱,小寅对游戏的兴趣越来越低,他不再需要通过游戏来满足内心的缺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现实生活中。小寅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也乐于向老师请教。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和同学交流,人际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在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小寅妈妈也惊喜地向我反映,小寅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能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还自主阅读课外书。
家庭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第一道防线。教师必须和家长携手合作,用爱和陪伴唤醒那些误入网络世界的迷途“羔羊”,帮助他们回归现实生活,绽放出属于他们的光彩。(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新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