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手机时代做理性父母

2024-05-26赵琴

新班主任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花青少年家长

赵琴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完全与手机及网络隔绝是不现实的。面对家长日益加剧的焦虑——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教师有责任为家长提供建设性建议,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做理性父母。

手机的工具性

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手机?这是理性家长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只有理解了手机的本质,我们才能为孩子日后合理使用手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对手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行为的影响。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机不离手”,在刷视频、玩游戏中找寻乐趣,那么孩子很可能将手机视为一个“游戏机”。事实上,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学习更加高效,而不是让我们沉迷其中,消磨时光。

因此,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尽量使用手机为生活和学习服务的功能。比如,在购物平台挑选心仪的商品;在网上刷题巩固知识;通过微信与亲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上网查询信息,拓宽视野;等等。

家长应该用行动告诉孩子:手机是用来使用的,是生活和学习的好帮手,而不是用来玩的。这种理念将深深影响孩子今后对手机的态度和使用方式。

手机的所有权

如今,手机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普及。一些家长不禁感到困惑:青少年该不该拥有自己的手机?

青少年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尤其是掌管控制功能的前额叶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这意味着他们可能缺乏处理手机带来的“快感刺激”的能力,以及合理控制手机使用时间的意志力。因此,青春期成为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高发期。

在了解了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后,我们就能非常坚定地告诉家长,尽管青少年不可能与手机完全隔绝,但他们并不适合独立拥有一部手机。换句话说,青少年可以有手机的使用权,却没有所有权。在使用手机满足某项需求后,他们应当习惯性地归还手机。

手机的使用规则

青少年正处于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手机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交流和娱乐的工具,但前提是必须在家长或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因此,在孩子初次接触手机时,家长应把握时机,通过家庭会议与孩子共同商议一份手机使用规则,确保他们在使用手机时能够有节制、有选择。那么,这些规则应该如何制订呢?

第一,手机使用时间。青少年有学业任务在身,学习日、周末及节假日的手机使用时间应有所区分。例如,周一到周四的学习日,手机应主要用于辅助学习和交流信息,以保障学习效率、专注力以及睡眠质量。我建议不要在学习日许诺孩子完成作业后可以用手机娱乐,因为这样可能让孩子因过于期待那短暂的娱乐时光而影响学习。周末及节假日,虽然手机使用时间可以适当放宽,但家长要确保孩子已经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和劳动、户外活动等。

第二,手机使用的条件。青少年手机使用期间应该有条件限制。例如,孩子应在完成学业、家务和体育锻炼等既定任务后才能使用手机,任务中途不能使用手机;睡前半小时不能使用手机,以确保良好的睡眠质量;不随意点开不明链接、不进行网络转账等,避开网络风险。

第三,使用项目的选择。在选择手机使用项目时,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的需求,与他们共同沟通,选择健康、有益的應用软件。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设置手机桌面,只呈现经过筛选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减少手机对孩子的诱惑,引导孩子自律地使用手机。

第四,手机使用的监管。家长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工具监管孩子的手机使用,包括对手机使用时长进行合理设置,以及对各类应用的使用内容和时间进行精准监控。要注意的是,家长应提前与孩子沟通监管措施,确保他们的知情权。对于某些容易让孩子沉迷的耗时应用,如网络游戏,家长可以采取更为贴心的监管方式。例如,有的家长在周末陪孩子一起打游戏,这不仅有效监督了孩子的游戏时间,还增进了亲子关系。

好的规则贵在执行。如果孩子无法遵守规则,那很可能是因为监督者的执行力度不够。此时,家长不妨思考是否曾经因为孩子未遵守规则而轻易放过他们。或许,换一个家庭成员来监督会有更好的效果。家长还可以尝试与教师或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协作,形成多方位的监督体系,使孩子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些规则。同时,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不断完善手机使用规则。

手机的替代性

面对孩子过度依赖手机的情况,许多家长都深感焦虑。对于向我寻求帮助的家长,我会认真倾听,让他们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然后引导家长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孩子主要用手机干什么?是玩游戏、聊天、刷视频,还是看网络小说?这些内容满足了孩子哪些内在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哪些方面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是学业成绩、同伴关系、亲子沟通,还是师生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能采取哪些实际行动帮助孩子?

通过以上问题,家长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以及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方案。

比如,小花的家长发现小花深夜偷偷玩网络游戏,甚至花钱购买游戏装备。但当家长弄清以上问题后,他们才发现,小花并非沉迷网络游戏,而是对动漫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小花的父母决定调整策略。他们不再严厉禁止孩子接触动漫和游戏,而是尝试理解并支持她的兴趣爱好。周末,家庭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父母陪伴小花一起追剧、讨论动漫,甚至鼓励她动手绘制心仪的角色。父母还把小花的画作发布在微信朋友圈,获得了大量点赞。渐渐地,小花不再过度依赖手机,而是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绘画中。

从小花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面对孩子的手机依赖问题,家长应该用“积极关注”取代“消极关注”,即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而不是“如何减少手机使用”。

世界总在变,但孩子对爱的需求永远不会改变。对很多沉迷网络的孩子来说,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与重要人物的关系断裂了,导致手机成了“替代性依恋对象”。透过手机问题,家长应当看到新时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引导孩子用健康的兴趣爱好替代手机带来的满足感,用高质量的陪伴替代手机,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小花青少年家长
青少年发明家
每一朵小花都应该尽情绽放
小花
无名的小花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送你一把小花伞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