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有感

2024-05-26姚建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哲学现实马克思主义

姚建军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广西师范大学孟宪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之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2024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入选2017 年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对文化范畴、文化自信、文化边界、文化价值、文化规律等做出较为深入的概括。

一、独具匠心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该书指出:文化哲学是一种深层思辨,经纬于时空之中,回荡于思想之巅,它以静态持根柢,以动态蕴多彩,领略过往以成思想景观,查察现实以探人事奥秘。经略政治,不能无文化;运筹经济,不能无文化;俯仰人生,不能无文化。文化哲学致力于描绘理想的社会图画和未来美景,当于淆乱中求澄清,于生活中求真义,于变化中求规律。当代中国文化哲学有其特殊的使命和担当,于国、于社会、于家、于人皆有述往思来之责,当以文化自信统括历史与现实之因果,遵照人类文化思想演进之轨辙,体悟中华文化之特色,阐释吾民独造之真际。这些认识不仅仅是从学术上理解文化哲学,更是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体现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充满新意和特色。

一是方法论上的特色。将唯物史观与辨证立场结合、历史视角和现实视角结合、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结合、理论视角和学术视角结合、经典视角与现代视角结合,注重运用从抽象到具体、从实践考察到理论提升的逻辑方法,认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二是研究目标上的特色。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战略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做出全面阐释;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厘清其来路和进路,认识其理路和脉络,在“两个结合”与“双创”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时代进路及其创新特征;辨析了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澄清了现实社会中文化问题和价值观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现实魅力,着力构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实践特征的文化哲学体系。三是研究内容上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图景和未来美景,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哲学问题,对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文化话语、文化规律、文化价值、文化符号等做出符合现实要求的理解和阐释;探索人类文化思想演进之轨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特征。

二、充满新意的研究结构和体系

该书论述了当下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尺度与现实维度,分析了文化哲学研究主要涉及的历史层面、社会层面和自我层面,揭示了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之间的密切关联,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做出较为翔实的梳理,从文献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概念范畴、逻辑范畴、运思范畴,以经典理论和党的文献的有关内容勾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整体图景,从历史和现实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变迁。深入研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畴,包括基础范畴、术语范畴、逻辑范畴、运思范畴、实践范畴。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象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不仅追求政治目标的清晰性和价值分层的合理性,还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追求和时代要求,其思想空间、话语空间和社会空间,是三个相互联系和主辅分明的时空结构,是根据对象事实确立的文化构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谱系和精神谱系,既是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又是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认为文化自信的哲理源于历史规律,学理源于思想建构,法理源于制度支撑,道理源于实践积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理路在于,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基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依据在于,自信之源来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自信之流来自独特的历史命运,自信之基来自独特的国情;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品格表现为,超越旧式思想选择的文化自信、超越旧式政治取向的文化自信、超越旧式价值定位的文化自信。认为文化和文化符号就是一种现实,一种透析生活的现实,一种汲取科学的现实,一种摆脱僵化统一原则的现实。在文化符号与话语的逻辑关联中,“建构”与“解构”是常见的方式,其意义链接和内容承载源于现实社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文化的认识和符号建构,是在独特的思路和逻辑中体现的,是个性与共性、继承和创新、长远和未来的辩证统一。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修辞方式的哲学基础,辩证思维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修辞的方法论基础,社会生活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修辞的基本语境,其构建逻辑体现为:由文化的层次性和相对性构成的修辞逻辑、由文化的进步性和阶段性构成的修辞逻辑、由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构成的修辞逻辑。大众传播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建构要体现时代之问、时代之思、时代之愿以及时代潮流。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思想递进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层面的表达;能量传递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层面的影响;文化治理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管理层面的体现;市场运行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层面的反映;价值养成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动力及其生长方式方面的阐发。

三、切中现实的学术创新成果

其一,在学术创新上,既坚守思想阵地,又突出学术创意。该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确立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内容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哲学体系。对文化范畴、文化自信、文化话语、文化规律、文化符号的阐释和理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不是“学着讲”“照着讲”的研究方式,而是用“接着讲”“创新地讲”的方式将思想的珠玑串接起来,把理论观点衔接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结构体系。对文化范畴的叙述不落俗套,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充满学理性和时代性,对文化话语的阐释自成风格,对文化规律的总结寄寓着理论深意和实践取向,既致力于探索源头和脉络,又着眼于应用和实践。其中,以全新的视角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脉络,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价值寄托、辩证精神、映射关系,客观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生成轨迹及其总体环境、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总体特征,揭示其嬗变之源、嬗变之形、嬗变之理、嬗变之力,分析其宏观形式和微观结构,理解其重要节点及其内在衔接。

其二,在学术观点上,不蹈袭前人,不流于形式。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视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结构,弄清有关思想的来龙去脉并对新观点、新思想加以甄别判识,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精神。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研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观点,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和实践的统一、方法和策略的统一。客观认识文化哲学各流派,辨明哪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解释,哪些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内容,于淆杂中求澄明,于生活中求真义,于变化中求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设定研究的话语基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放在当今时代中来理解,放在关乎中国社会前途的高度来看待,放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野中来认识,从“生活世界”揭示当下文化的存在环境、在场方式与运行特色。

其三,从该书的绪论和后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挚的学术情怀。他自述道:在烟云舒卷中览胜书山,在波澜不惊中悠游人生,也是一份快乐和洒脱,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生活和乐趣,自有一种情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不是“东拼西凑的教科书”,更不是“白水似的作品”,也不是“施给乞丐的鸡汤”,它是思想的陶铸、心灵的浸润和美之规律的体现,它可以给社会增添注脚,给思想增添闪光的内容,给生活增添美好的记忆。一言以蔽之,品读这些优美文字,作者的学术志趣跃然纸上。

猜你喜欢

哲学现实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