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2024-05-26高佳哲程立涛
高佳哲,程立涛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并将党的中心任务明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命题。作为一种具有阶级性、组织性、发展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与社会演进的现实道路具有密切关联。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些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只有充分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机理内涵,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辩证融合: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纵观人类历史进程,不同的社会制度及文明底蕴孕育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现实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肩负起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诠释的重任,同时又必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实现新发展。因此,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视域,通过理论梳理与历史回顾辨清二者的逻辑关联。
1.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从理念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赋能。党的二十大深刻回答了“两个大局”视域下中国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阐释及全面部署。应当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赓续发展,而且是对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与探索。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将服务党的宣传及育人工作作为自身的现实指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必然成为一项与时俱进的时代课题,全程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的不断深化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创新化的发展。从历史进程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开辟了一条适应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深化以农业、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为主要方面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建立涉及各级党的组织、工厂企业及大中小学的宣传工作体制,“强调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贯彻群众路线,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时事政策教育”[2]等作为主要内容,初步形成了系统性、规范性的工作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探索可持续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党的思想理论宣传紧紧围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培育“四有”公民等目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局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全新发展契机,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发展形态,以更崭新的样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历程中。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诠释。现代化既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对于个体思想、观念及行为的现实重塑。作为基于我国现实国情而逐步探索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于价值逻辑的僭越,而且通过对于人的现代化塑造创新了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如何阐释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如何展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中国智慧?这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承载着重要使命。”[3]基于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功能,以政治话语、生活话语、学术话语等多维度叙事体系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性、理论性及价值性,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面临的现实课题。
从党的百年宣传思想工作史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凭借其独特话语体系,为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与话语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辛探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以革命斗争形式应对民族危局,以思想宣传方式号召广大民众“快聚集在共产党旗帜之下奋斗”。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4],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明确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实践中得以升华,凸显出自身特有的“生命线”功能,形成以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叙事向度的话语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党的工作重点由革命斗争转向和平建设。《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明确提出了现代化建设问题。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初步探索了有关社会主义政治及经济建设的若干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巩固人民政权、实现国家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回应时代诉求,形成以破除僵化思维、实现发展创新为现实表征的话语体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党的事业的理论创新及实践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守正中主动创新,形成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极具活力的崭新话语体系。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发挥着理论诠释与现实解惑的作用。
二、理念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样态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现实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发展,随时代发展而变革自身。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与深化,有助于从理念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赋能。党的二十大从理论及实践多维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5]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充分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汲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养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
1.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念革新。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中国式现代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时代化需求。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为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建设征程中,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保障;以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基于此,要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念革新,需要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样态中切实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7]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创新活力,实现社会与个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要明确树立自信自立意识,要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凸显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要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匹配的新体系。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不断与时俱进、推动自身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厚植理论根基,始终从历史视角及原理解释框架出发,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要推进范式创新,坚实立足于时代发展架构和学科进步视野,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科学水平。第四,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136这凸显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水源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正视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做好应对多样化困难的准备,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投身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弥补漏洞、框补缺陷。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探究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坚持从统筹协调的系统观念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从外部来看,要系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脉络,既要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创新全过程发展机制,又要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构建全社会协同格局;既要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提升全要素创新能力,又要与党建工作相融合,增强全方位引导能力。从内部来看,要系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部架构,坚持通盘思考、整体推进,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本质、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等多种矛盾的辩证把握,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共生。第六,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其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胸怀天下的哲学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也要秉持胸怀天下的哲学观,着眼全球化语境与全球化视野,从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逻辑超越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意蕴,通过辨析优势与不足、把握机遇与挑战,切实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以技术赋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彰显历史主动精神、弘扬现代科学精神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性价值,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中国传统哲学以“事”“体”“道”等概念展现事物的现实状态。“事”指具有现实性的可用之物,“道”指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观念,“体”是连接“事”与“道”的桥梁与纽带。要想充分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技术潜能,需要从“事”“体”“道”等不同维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转型。从“事”的角度看,要依托智能技术、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具层面的变革,即借助算力、算法、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工具、方式的有效整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延展性、动态性。从“体”的角度看,要以技术变革为前提,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所构成的育人生态体系。通过主客体交互创新、感官化育人场域呈现及数字化交流模式搭建等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化、个性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环境的优化。从“道”的角度看,要从思维视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实现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的有效衔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样态革新。总之,要“从内而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化变革、数字化革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三、理论诠释: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性理论阐释
话语是承载一定价值意义的语言符号系统,对于主体的精神建构具有重大意义。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科学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阐释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而完备的思想架构,其既以唯物史观的理论根基摆脱了“历史终结论”的狭隘思维,又以鲜明的话语主张挣脱了“西方中心论”的僵化逻辑。从范式建构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指导思想论”“领导力量论”“中国特色论”“本质要求论”“显著优势论”等构筑了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标识的“四梁八柱”。通过规范的政治话语、严谨的学术话语、日常的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话语阐释功能,充分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性、理论性及价值性,增强大众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理解,引领大众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魅力。
(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话语是指由教育者展现的体现政治观点,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性,旨在影响受教育者思想观念与道德素质的一种话语体系,其内容主要来自经典作家的著作、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等。正如批判话语分析学派所言,当代社会中任何话语及话语认识都是一种具有政治性的实践活动。任何话语体系总是与一定的意识形态交织、杂糅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场域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想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作用,就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阐释功能,不断澄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内涵。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现实表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不断深化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发展需求与历史文化血脉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崭新文明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鲜明的政治性与指向性,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表征。
其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党的领导的现实特质。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9]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的理论阐释功能,需要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一方面,要从理论维度说明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的重要意义。纵观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的思想旗帜,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使得党成为引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的领导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发展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要想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的阐释效能,需要深入阐释党的理论指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关联,增强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要从实践维度说明党的全面领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作用。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成为“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10]。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其擘画的蓝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扬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的阐释效能,明确党的全面领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其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文明滋养下立足国情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9]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立足基本国情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从发展实质看,其具有人口规模巨大、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等时代性特征。从发展向度看,它不同于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而是切合中国实际、真正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的阐释作用,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征、时代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强调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均衡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既要讲清楚巨大人口规模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影响,也要讲明白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既要讲清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也要讲明白中国式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意蕴关联。总之,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性、科学性的政治话语,充分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特征与文化底色,增强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理解,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蕴。
其三,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和平发展道路中实现文明赓续的价值追求。以摆脱资本逻辑钳制,体现主体价值追求为表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从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高度彰显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和平文化理念,这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从现实看,坚持走和平发展现代化之路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要深刻阐明坚持走和平发展现代化道路独特的理论脉络与文化意蕴,既要从理论溯源的角度阐述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和平观对于和平发展现代化道路深厚的理论涵养,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高度深刻阐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必然,又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阐明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贡献。通过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超越,凸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现实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所决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话语提供学理支持及解释框架,引导个体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道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种话语体系。其自身的产生与政治话语的权力属性密切关联。正如福柯指出的:“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11]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生产有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思想认知的特定知识,掌握其生产规律与流通程序,是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学术话语的产生过程。”[12]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能,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的理论创新嵌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阐释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的学理阐述,不断增强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从理论渊源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9]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要想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理论根基,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时代化、创新化的理论表达,充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学理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界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但其关于现代化的论述蕴含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与批判以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探索之中。在从历史维度对资本逻辑的辩证性批判中,马克思深刻认识到现代化的落脚点在于“真正的人”的解放,在于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这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深厚理论根基。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文化滋养。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轴心时代”概念,认为人类的文明意蕴正是在孔子、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引领下得以奠基。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中,我们既形成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内涵的和合文化,又生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动力的奋斗精神,更拥有以“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创新思维。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要充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有效拓展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认识深度,需要通过时代化的理论涵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的现实效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话语内容。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中吸收理论养分。要跳出封闭的话语生成境域、僵化的知识性教条,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广泛汲取其他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因素,不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话语表达的穿透力。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述中,注重由抽象性理论话语向显示人文关怀话语的转变,更多以“蕴底气、涵生气、接地气”的话语表述形式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要实现理论话语与时代语境的有效衔接,不断突出理论话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总之,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说服力,从学理角度充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何为”与“为何”。
(三)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活话语是指以日常生活为理论视域,满足个体精神需求,增强主体现实认知,具有教育性、引导性的一种话语体系,其哲学意蕴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物质生产”“生产力”等范畴的深刻探究,凸显日常生活对历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更加贴近现实、贴合实际的生活话语来实现对于受教育者的理论引导与观念灌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阐释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的生成视野回归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程中,消除个体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认知与现实感知之间的迷思。从思想意蕴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切实的价值性。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底色,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落实到每个个体的生活体验之中,它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因此,要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价值,就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从不同维度契合主体的经验认知,有效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其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个体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契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且从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现代化并非仅仅指涉“物”的问题,更加关涉“人”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现代化”。这里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8]153。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关注个体的现实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此展现出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意蕴。要想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能,需要以生活话语形式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每个个体的重大意义,从而通过“日常叙事”“利益叙事”等生活化视角,增强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念认识与价值感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进行话语表达,需利用微观化的叙事视角、个体性的叙事视野,以贴近生活现实的话语素材、切合时代发展的话语资源,充分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话语表述中切实凸显对个体发展需要与利益诉求的关切,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实价值的生活化诠释,落脚于对个体日常生活的释疑解惑,通过有效契合主体的经验认知增强个体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紧密关联。
其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国家集体所凸显的深刻价值。以唯物史观为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能,需要以生活话语形式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适应我国实际需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及历史逻辑。因此,要想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需要客观回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要更多以“发展叙事”“成就叙事”等实践性视角,强化大众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认同与现实认可。在话语表达中要切实注重对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与关切,通过更加贴近现实的话语风格、深度契合实际的话语内容有效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鲜活”的人民立场,进而充分激发全体人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